補跌之后的消費品更具吸引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年初以來,在大盤反彈的過程中,煤炭、有色、鋼鐵、金融、水泥等傳統周期性行業獲得明顯超額收益,而醫藥、食品飲料等消費品行業墊底,主要表現為政策預期轉好下低估值板塊的估值修復。每一輪市場調整都以消費品的補跌、成長股的估值收斂結束,那么這一波消費品的大幅調整也在情理之中。又加上目前處于業績披露的真空期,各種行業新聞及短期數據成為消費品公司進一步下跌的催化劑,例如白酒價格開始松動并有下調預期、冬裝受暖冬影響銷售不及預期、藥價揮之不去的政策陰霾……
消費品的盈利預測下調空間最小。市場認為經濟增長的低點還未出現,投資者對2012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長的預期可能依然偏樂觀,因為目前市場一致預期所對應的滬深300和非金融行業ROE水平比2011年是顯著上升的,所以盈利預測存在繼續下調的風險。而面臨下調風險的行業將主要是投資產業鏈的周期類行業。這一點我們從上一輪經濟衰退中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2008年中期市場開始轉向悲觀后,當年盈利預測下調幅度最大的行業主要是電子、航空、房地產、電力、有色等周期性行業,而下調幅度最小甚至還有上調的行業是服裝、飲料、醫藥、零售等日用消費品行業,下調幅度最多只有10%左右,而整個A股重點公司的下調幅度超過50%.
消費品的估值泡沫已經被擠出。2010年底開始,消費品就開始了去高估值的過程。從絕對PE水平上看,醫藥從40多倍下降到目前的18倍,服裝家紡從40多倍下降到16倍,飲料制造從35倍下降到16倍,零售也從30多倍下降到了13倍,基本都已經處于歷史最低估值水平。從必需消費品整體來看,目前也處于歷史平均的估值溢價水平,相比剔除金融、石化、電力的重點公司整體PE估值溢價40%,歷史最高溢價幅度超過90%.而且隨著近期周期品及中游行業的估值抬升,這種溢價幅度還在收窄。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來看,有限寬松的核心是不放松房地產調控,政府不會將剛剛取得的調控效果毀于一旦。同時,從庫存周期角度看3-6個月的補庫存也將是溫和發生的,通脹的壓力始終揮之不去,所以周期品獲取更大超額收益的條件目前看是不充分的。結合估值和增長的確定性,消費品行業只是在等待一個較好的介入時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