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為何持續暴跌
鉅亨網新聞中心
5月17日,A股再次暴跌逼近2500點,創9個月來最大跌幅,并跌至近13個月來的收盤新低。但中國經濟增速卻全球領先,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也相當可觀,A股的表現卻如此差,其中原因耐人追尋。有觀點認為股指期貨是元兇之一,這種說法明顯夸大。股指期貨開戶數、資金量都還少,中大型機構普遍還沒有開始參與,且期指“升水”(期指價高于現貨價)是常態。中金所對期指的保證金率、持倉限制等要求甚嚴,很難控盤。同樣,目前A股融券交易規模也非常小。
我們認為,導致A股大跌主要有估值、政策兩大原因:首先是估值。估值過高,就會根基不穩,容易摔倒。A股結構性估值過高的問題,被因銀行股權重過大而失真的上證指數給掩蓋了。A股在本輪大跌前的4月中上旬,即上證指數3182點前后時,滬市平均靜態市盈率(PE)23倍,似乎不高。但扣除銀行股后,滬市平均靜態PE超過26倍。深市PE均值為35倍,中小板PE均值50倍,創業板更一度達到70多倍。當時,中小板綜合指數已在從2009年9月初起的半年間大漲54%。未來三年,A股非中小企業整體利潤平均增速很難超過20%/年,中小企業很難超過30%/年,創業板企業很難超過40%/年。基于此前提,再依據海外成熟股市的PE經驗值,這三類企業應取靜態平均PE分別不高于25倍、39倍、58倍為合理估值中樞。4月中上旬的股價大約比該中樞分別高出22%、28%、30%。
政策因素是導致大跌的推手,尤其4月中旬國家房產新政的出臺,直接令A股筑頂,時間上非常吻合。年初多數機構都認為2010年會是平衡市,原因之一是擔心國家刺激經濟政策會陸續退出。國際金融危機時,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及寬松的貨幣政策,并鼓勵民眾購房,固定資產投資額很大、利率低、貸款增速快。今年開始規范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限制購房。政策的轉向令投資者擔心房地產企業的盈利、地方投資的后續現金流、銀行的貸款質量,擔心周期性行業(如有色、鋼鐵、水泥等)的復蘇步伐可能中斷。如果僅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調整,機構投資者也不會太恐慌,因為它們較易被預期,有成熟分析模式,大家都有心理準備。關鍵是房產政策。房價過快上漲,變成政治問題,政府突然開始進行強硬調控。措施令人意外,姿態異常嚴厲,后續政策又極其不明朗。市場上每天都充滿各式各樣的謠言。因此,多數投資者很難預測房價會跌多少、跌多久,銀行貸款質量會否持續惡化,只好不計成本地從地產股、銀行股、周期性行業股票出逃。
至于歐洲債務危機對A股的影響,筆者倒認為并不大,目前對歐出口行業還沒有看到實質性的利空。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比重較大,中國出口通常也以美元為計價單位,歐元持續走低,倒是減輕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出口有利。目前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仍然較好,企業景氣回升,若貨幣政策、房產政策明朗,地方政策債務、銀行貸款質量問題透明化,不排除A股會在近期筑底回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