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拿捏選擇性信用管制 彭淮南再度面臨考驗
鉅亨網記者盧冠誠 台北
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在去(2009)年12月的央行最後1次理監事會議直接點名台北縣市、台中七期、高雄美術館等地區有房價高漲的問題,經過了近1季的時間仍不見改善,反而有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因此再過不到2周,央行即將召開今(2010)年度第1次理監事會議,是否會直接宣布採取更嚴厲的選擇性信用管制,現在已經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台灣在80年代,吹起一片資產泡沫風潮,股市從636點狂漲到12682,股價指數足足大漲了20倍,房地產平均也飆漲10倍,央行於1989年2月28日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大動作地實施一連串信用緊縮政策,包括停止無擔保購地貸款,限制企業建築融資額度,並依工程進度分批撥款,以及貸款成數不得逾5成等相關措施,造成房地產全面崩盤。
這些房市緊箍咒,重挫了當時炒作房地產的氣焰,使得「228選擇性信用管制」,被業界稱為房地產授信「戒嚴令」,也讓當時過熱的房市,在1年之內陷入死寂,直到1996年停止信用管制後才逐漸恢復生機,而這也是歷年來央行唯一一次對房市採取嚴厲的信用管制。
近期包括8大行庫皆定下了對符合「投資客」或「豪宅」條件者,其貸款成數最高不得超逾7成,不得享有寬限期,利率則依借款人之評等等級再另加碼計息的種種措施,不過,還是與1989年「228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內容與措施有很大不同。
彭淮南擔任央行總裁以來,除了其適度合宜的貨幣政策、精湛的外匯操控能力獲得肯定之外,勇於挑戰炒樓的財團和富人更是贏得買不起房子的小市民激賞,在本次的理監事會議上要如何端出全新貨幣政策,以及解決資金浮濫對台灣市場帶來的潛在危機,將再度考驗他與全部央行理監事們的智慧。
*何謂選擇性信用管制
選擇性信用管制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是指央行管理特定信用的流向與流量,包括保證金比率政策、消費者信用管制及不動產信用管制。其中,不動產信用管制是指央行針對房地產建築產業的融資進行數量與放款條件管制,即藉由調整最高額度與最長期限的付款條件,來作為控制信用的方法。
我國「中央銀行法」第28條明定,「本行於必要時,得就銀行辦理擔保放款之質物或抵押物,選擇若干種類,規定其最高貸放率。」另外,第29條也指出,「本行於必要時,得就銀行辦理購建房屋及購置耐久消費品貸款之付現條件及信用期限,予以規定,並管理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