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 A股翹尾行情有多長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小兔兒乖乖,把尾巴甩甩”。在農歷兔年即將過去時,A股這只小兔子一改整年“發瘟”的溫順相,突然之間興奮起來。底部連續“金叉”,兔尾巴開始擺動,年前紅包行情正在發酵。
俗話說“兔子尾巴長不了”,尤其是在春節前行情僅剩一周的情況下,市場更有所憂慮,但有“尾巴”總比沒“尾巴”要強點,歷來農歷年末的行情的確能讓市場見到上漲的“紅尾巴”。
那么,在指數維穩的情況下,如何抓住這個歷史上看應該有但卻不夠長的節前“尾巴”?
/市況分析/
“單針探底”迎反彈
從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初,滬指日K線、周K線連續出現的“單針探底”圖形暗示已聚集了不少做多動能,在多重利好刺激下,股指終于在新年第二周也是農歷兔年的“尾巴”階段迎來反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刺激本輪反彈的最大動力就是產業資本增持與估值見底的共振。
新年第二周現大漲
新年首周的行情沒有給市場太多驚喜,但本周一,A股在小幅探底后突然被拉起。隨后,股指一路震蕩走。本次反彈呈現出兩個與以往不同的現象:
首先,滬指1月9日的反彈讓5日線上穿10日線,10日滬指更一舉站上20日線,這是2011年11月16日滬指跌破20日線后第一次重新站上去,說明進場資金的決心比前幾次反彈時要大。
其次,整體來看,相對于前幾周市場呈現出權重股護盤,滬市強于深市的局面,本周反彈中,深市各指數漲幅領先。本周前4個交易日,滬指上漲5.16%,而深成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漲幅分別高達6.56%、6.37%、6.11%。
高層喊話提振信心
從新年第一周的失望到第二周的興奮,是誰扯起了“兔尾巴”,制造出一點驚喜?記者注意到,上周末以來,市場消息面利好不斷。
首先,在不久前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加快資本市場建設,抓緊完善發行、退市和分紅制度,促進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協調健康發展,提振股市信心”等內容強烈提振了市場信心。
其次,CPI數據繼續改善,為政策放松打開了空間。本周公布的2011年12月CPI同比漲幅為4.1%,創15個月新低,較11月數據也環比回落0.1個百分點。
國泰君安分析師呂春杰認為:“通脹的穩步回落將為實際寬松的貨幣政策提供空間,預計節前存準率仍有下調可能,而一季度后或將降息”。顯然,上述論斷將預示著去年中期以來的期盼,得以實現。
而就在當下,通脹回落加之春節臨近,使流動性暫時充裕起來。本周央行在公開市場或凈投放380億元人民幣,已是連續3周凈投放。此外,市場預計GDP環比增速或將于一季度見底,同比增速或在二季度見底,年內經濟增速有望持續回升。
產業資本與估值見底共振
除宏觀政策方面的利好以外,A股當前面臨的另一個最大利好是產業資本的大舉增持。
如果說去年10月匯金的增持更多是被市場視作為大盤股發行保駕護航外,那么今年1月9日,多家“中字頭”企業的增持讓市場眼前一亮。
1月9日,神華集團增持中國神華(601088,收盤價26.33元)1080萬股;中國石化集團增持中國石化(600028,收盤價7.62元)A、H股,其中,增持公司A股3908.31萬股,中國石化集團稱擬12個月內繼續增持,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中國聯通(600050收盤價5.03元)亦被大股東增持440.49萬股,占公司股份總額的0.02%。
實際上,在“中字頭”股票被大舉增持前,產業資本已兇猛“動手”。去年11月,產業資本增持額13.27億元,12月,增持額暴增至27.3億元,環比增幅達105.73%。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產業資本增持額的猛增往往能預示底部,即在產業資本大舉增持后,一般在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股市就會見底。
比如,去年4月,產業資本增持額為6.66億元,5月份井噴至20.22億元,滬指6月20日見底反彈;去年8月,產業資本增持額為8.99億元,10月增至9.24億元,11月繼續增至13.31億元。滬指在10月24日見底反彈。如今,至少從本周的漲幅看,產業資本的增持效應似已再次應驗。
產業資本增持反映出他們對市場估值的認可,去年12月市場加速趕底,整體市盈率水平也的確大幅下降。
巨靈數據顯示,截至1月12日,在經歷本周大反彈后,上證綜指、滬深300指數、深證成指、中小板指市盈率依次為11.15倍、10.77倍、15.43倍和26.15倍,較此前有進一步降低,這與產業資本增持形成共振,提供了見到市場底的基礎。
/歷史回顧/
過去15年有14次節前翹尾
下周,A股市場將迎來兔年最后一個交易周,但本周五各指數在大漲后又出現大幅回調,那么,兔年的“紅尾巴”還能再長大一點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從近15年歷史數據看,春節前最后一周行情出現上漲的概率很大,但漲幅則不一定大。
15年中春節前一周漲14次
記者統計了1997年以來的滬指行情后發現,在15年中,春節前最后一周行情表現是14漲1跌,以下是春節前最后一周滬指的詳細表現:
1997年,春節前最后一周的行情正處于大跌過后的反彈之中,當周5個交易日,滬指三陽兩陰,小幅上漲1.14%;1998年,滬指的大背景是橫盤整理,小背景則是大跌之后企穩,當周,滬指僅微漲0.74%;1999年,滬指正好處于一輪大幅殺跌的末段,在當周僅有兩個交易日的情況下,第一天下跌1.45%,第二天上漲2.28%,雖整體漲幅僅為0.8%,但造就了春節后的一波牛市行情;2000年,估值正處于大幅殺跌后的快速拉升階段。在四陽一陰的情況下,滬指上漲4.77%;2001年是滬指自1997年以來,唯一一次在春節前出現下跌,跌幅為1.86%;2002年,當時的指數又處于大熊市過后的反彈階段,指數在急漲后平臺整理,整體漲幅為1.4%;2003年與2002年很相似,當周漲幅也是1.4%;2004年,春節前一周漲幅為1.2%;2005年,指數正處于大熊市期間,但春節前最后一周仍出現抵抗性上漲,當周漲幅4.56%;2006年,股市已現大牛市端倪,但春節前一周仍屬力量聚集階段,當周滬指上漲0.22%;2007年,大牛市來臨。滬指春節前一周大漲9.82%,創出1997年至今春節前行情的最大“紅包”;2008年,大牛市雖已結束,但春節前一周的兩個交易日中滬指漲幅仍高達6.46%;2009年,股市處于大熊市后的反彈階段,滬指當周漲幅為1.85%;2010年,滬指仍在春節前一周收獲了2.68%的“紅包”;2011年,情況與2010年類似,同樣處于見頂后的下跌反抽中,當周滬指上漲1.68%。
節前或為“雞肋”行情
從以上15年的數據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四條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首先,春節前一周市場上漲可能很大,“兔尾行情”是存在的。
其次,春節前最后一周的行情往往處于兩個階段,一是見頂下跌后的反抽階段,另外是大熊市見底反彈后的平臺整理階段。
第三,春節前最后一周,消息面一般顯得較平穩,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消息都不會太多,而由于“維穩”需要,春節前也鮮有重要政策出爐,但市場仍擔心國內外出現不確定因素,因此市場資金不敢盲目做多。
四是春節前指數雖易上漲但漲幅一般不大,市場相對不夠活躍,屬于“雞肋”行情。從量能上看,春節前行情有一個較前后很明顯的量能“洼地”,此階段主流資金往往無心戀戰,大資金已蟄伏過冬,而對于其他投資者而言,節日效應往往意味著資金的抽離:企業需要發放年終獎和過節物資,一般投資者也需回籠資金用于消費。即使存量資金沒有“贖回”,增量資金入市也是極為少見的。
現在來看2012年的春節前的最后一周行情,當前階段正處于大熊市后的見底反彈階段,由于本周一到周四反彈力度較強,但很明顯已受壓于2300點。有市場人士認為,下周的“兔尾行情”或將呈現平臺整理局面,實現整體小幅上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