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無油"經濟復甦 延緩油市緊張 新興國成發展關鍵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國際能源署 (IEA) 周四公佈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的原油需求可能早已度過頂峰,使得原油供應可能出現吃緊的情況,又再往後延宕;儘管新興國家的需求量仍持續增加。
《路透社》報導,若西方國家趨勢擴大至全球,那麼在石油資源耗盡以前,全世界就會對石油失去胃口。
這波石油需求降低趨勢,主要來自二個動力:替代能源蓬勃發展,以及經濟衰退拉低需求。
在西方國家,油耗表現較佳的汽車使用率上升,加上運輸以外的原油使用,例如暖氣系統,逐漸由電力及天然氣取代,刺激原油需求縮減。
另一方面,在經濟危機爆發前,儘管西歐及日本的原油需求已開始下降;但全球最大耗油國美國,仍因經濟持續擴張及環保改善較弱,原油需求依舊維持強勁增長。
如今部份人士預期,美國的原油消耗模式似乎已改變:經濟衰退加上使用天然氣及燃煤等替代能源,已限制當地原油用量;此外,較小型、油耗表現較佳的車輛,在美國銷量也不斷增加。
IEA 在月度報告中指出,這波經濟復甦可能將會是一場「無原油 (“oil-less”)」的復甦,意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認為原油需求已過頂峰的說法,再獲支持。
IEA 預期,OECD 會員國今年原油需求占全球需求的比例,將由去年的 54% 降至 53%;而這也將削弱新興國家的原油需求成長影響。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 SA) 分析師 Harry Tchilinguirian 指出,如此一來,2008 年將油價推上每桶 150 美元新高點的供需緊縮憂慮,將再延後。
不過,原油產國產能測試遭到延後,時間可能也不會拖太長。因為 IEA 報告預期,不僅今年,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原油需求仍將繼續成長,主要由中國及印度的需求領漲。
法巴的 Tchilinguirian 表示,油市出現供需吃緊的情況,只會延後二年左右;而當中最主要的不確定因素,來自非 OECD 國家的政策如何演變。此外,物價變化速度,以及新興國家越來越多的車輛所具備的節能表現,也會牽動油市發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