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的不是物價,而是民眾的幸福門檻
鉅亨網新聞中心
我國進口大豆的均價自今年7月以來已經連續三個月上漲,這導致金龍魚、魯花、長壽花等食用油品牌全面上調旗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產品的價格,部分產品漲幅達10%左右。
10月16日剛剛嗅到食糖價格將全面上調13%的味道,17日大豆漲價、食用油調價10%的消息就不期而至,這讓整日為衣食住行而掏腰包,每次都是把“大鈔換小鈔”的老百姓無限憂慮:如此瘋漲的物價,將要把人們生存的安全感和生活的幸福感逼向何處?
事實上,物價不可能一成不變。隨著成本的增加、需求的增大,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長、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物價上漲幾乎成了一個自然規律。但去年以來的這一輪物價上漲,跳出了成本和供求的規律,也跳過了人民收入水平增長、社會整體經濟水平提高的前提。“豆你玩”、“蒜你狠”中,我們看到了炒買炒賣、囤積居奇;食糖價格上調中,我們又看到想漲就漲的霸道;而水、電、燃氣的價格上調,總會有壟斷的魅影隱含其中。
拿進口大豆來說,一方面是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一方面又是我們進口大豆時花了更多的錢,諸如此類的與經濟規律嚴重不符的現象,讓我們看到了:商品調價在成本之外,也在人民收入水平增長之外;物價上漲在供求關系之外,也在社會整體經濟發展之外。加上人民收入增長遠遠落后于GDP的事實,老百姓真正的感受了錢不值錢的尷尬和生存的艱辛。
這應該由誰來關心,用什么來消解呢?答案是,老百姓最終用幸福感來埋單。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叫做“調高的不是價格,是老百的無奈和痛感”,“漲的不是物價,是人民群眾幸福感和尊嚴感的門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