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出現滯脹可能性不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并不擔心出現像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過的滯脹,但中國要避免重蹈亞洲國家覆轍;依賴投資的增長陷入惡性循環,中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實質性突破,需要依靠全面的改革。
綜合媒體11月8日報道,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6日首屆財新峰會上表示,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廣義貨幣流通量(M2)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7%,去年提高到了27.7%。在過去的10年里,每年有4%-5%的貨幣多余。去年在流動性泛濫的情況下,這個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吳敬璉表示并不擔心出現像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過的滯脹,但中國的增長模式和對外經濟關系與亞洲其他國家非常相像,最值得擔憂的就是重蹈亞洲國家的覆轍。
吳敬璉分析說,投資和出超成為巨額儲蓄的出口,以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以進出口來彌補內部需求不足。這就造成了多年來困擾我們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例如貧富分化等。如果不能夠改變這樣一種經濟增長方式,我們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要走出經濟危機陰霾,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從去年到今年,內部失衡沒有取得重大的成果,相反還有一些惡化的趨勢。
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了達到9.1,推動力量來自極度寬松的投資政策,貸款達到11萬億左右。吳敬璉說,投資占GDP比重已經達到47%,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期沒有過的,其負面效應也不可低估。
吳敬璉表示,中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實質性突破,需要依靠全面的改革。“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是一語中的、切中時弊,指出了問題的焦點,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吳敬璉說,里面的“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的表述值得仔細琢磨。
(郭建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