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銀行業改革與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12-31 13:11


自1997年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我國的銀行業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與實體經濟的轉軌進程類似,中國的金融體系也遵循著改革與增長并行的漸進式發展路徑。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主導著市場化的節奏,根據實體經濟的需求逐漸放開對金融機構和業務的管制,同時依靠前者所提供的巨大資金流與收益來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在這樣的一種發展路徑中,改革過程可能產生的失誤或動蕩由于較為嚴格的管制而得到限制,其不利影響也被強勁的增長趨勢和預期收益所“稀釋”和吸收。通過這樣相對“安全”的轉軌方式,中國的銀行業也伴隨著實體經濟獲得了巨大的增長速度。

但是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路徑也有其特殊性,這其中之一就是國有銀行在行業中的主導性地位。在實體經濟的“漸進增量”式轉軌過程中,在國有經濟成分之外生長起來的民營經濟成分常常最終取代了前者的統治地位而成為行業的主體,但是在銀行業改革中則顯然不是如此。即使是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完成運營機制轉換的當下,它們仍然是銀行業的主導者。

銀行業改革過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其中價格機制市場化的滯后。到目前為止,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仍由中央銀行實行管制,而官方利率與民間利率之間經常存在較大差異。利率管制不僅引發了關于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討論,也導致了中國銀行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即利息收入在利潤結構中所占的主導地位。

銀行業改革過程的上述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金融體系運行機制的特殊性和銀行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得到解釋。作為經濟運行的血脈,金融體系具有在基礎層面上的特殊重要性,并且經常是社會動蕩的一個來源,因此維持它的穩定運行就顯得尤為必要。在市場不完善和缺乏有經驗投資者的情況下,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是轉軌經濟體更為安全的選擇,而以國有機構為主體的產權結構也更便于中央政府對于銀行體系的管理和控制。鑒于上述考慮,在金融領域不可避免的安全與效率的權衡中,中國政府通常會賦予安全更高的權重,這也在金融改革的制度設計與實際運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銀行業改革過程中,通過利率管制來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經營環境,并且為銀行提供相對充足的利潤,無疑也是一個合理的策略。但是這種合理性是有條件的,隨著中國經濟與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如果不及時做出改變,中國銀行業就可能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中國銀行體系的上述改革發展方式使其穩定性高度依賴于實體經濟的增長狀況。后者不僅通過高儲蓄率為金融體系輸入了充裕的流動性,而且為金融創新與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收益預期。正是由于這兩者的存在,由于宏觀政策失誤或微觀治理機制不健全所導致的局部震蕩不會產生系統性的效應。但是充裕的流動性和對未來增長的樂觀預期同樣也帶來了副產品,就是金融體系中的資產泡沫。由于中國銀行體系的市場化程度不高,銀行業機構在經營行為與風險管理方式上還具有很強的趨同性,這也導致了有關風險因此會高度集中。如果不能夠加以合理的抑制和化解,那么一旦經濟的增長勢頭減緩甚至逆轉,銀行體系中潛藏的泡沫和其他缺陷就會爆發出來,導致全局性的金融動蕩。

上述潛在系統性風險的一個來源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長期以來,中國實施的都是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增大,這一發展戰略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尤其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作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發達國家被迫調整其借貸消費的經濟模式,進口需求大大下降,中國也面臨著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但是經濟轉型絕非一日之功。在過去的長時期內,中國經濟體系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圍繞著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建立和形成的,它們具有很強的慣性,難以在短時期內加以扭轉,因此中國經濟可能要經歷一定長度的調整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經濟增長的速度會有所下降,而原有生產要素的供需與價格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如果銀行體系不能及時適用這一調整,就很可能導致市場的劇烈震蕩。

除了上面所述的由于強順周期性所導致的系統性風險之外,中國銀行業發展路徑所產生的另一重要問題是,銀行體系的高增長可能掩蓋了經營上的低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的不足。與高增長、高投資相對應的高儲蓄為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和巨大的利差收益。正是由于充裕流動性的存在,中國的銀行體系得以在改革過程中“稀釋”掉計劃經濟遺留和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問題,順利渡過各種難關。但是與此同時,高儲蓄率帶來的充裕資金使得銀行類金融機構更依賴于存貸利差所提供的穩定收入,從而在客觀上拖延了金融市場與金融產品的發展。這種由于高增長所縱容的經營低效率還會削弱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且阻礙銀行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中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振內需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那么,考慮到發展環境的變遷,中國銀行業改革未來的方向是什么?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或許是從增長導向式銀行業向服務或需求導向式銀行業的轉換。在前一種模式下,如果不考慮與外部市場的對接,產權單一并且集權化的治理機制可能是最有效率的,因為它可以集中資源以實現清晰的既定目標(規模擴張)。然而當某種單一且穩定的贏利模式已經不復存在,銀行業就需要更為多元化的產權安排來分散風險,并且通過更為靈活和分散化的決策機制來保持對市場需求的有效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與金融市場的發展將會使得金融系統性風險從宏觀順周期性轉為金融機構之間的傳染性,而銀行業內部風險防范的責任也將因此而大大增加。如何將銀行業未來的改革藍圖納入到整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頂層設計之中,這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最重要課題之一。(21世紀經濟報道)

(宮喜金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