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非千校一面
鉅亨網新聞中心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今天上午舉行聯組會議,對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詢問。
袁貴仁:
我先回答高洪委員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詢問。
義務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到今年12月17日四川省通過了國家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少年文盲,也就是我們簡稱的“兩基”國家驗收,中國政府歷經25年時間,全面實現了“兩基”目標,這是中國教育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贏得了全世界同行的贊譽。實現全面普及,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之后,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像高洪委員所提到的,我們要轉入上好學、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上。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質量的一個結合點,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義務教育的公平和義務教育的質量,因此均衡發展寫進了200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均衡發展的主要內容是要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四類資源。這些資源,我們還把它細化為八項具體指標,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的策略,首先是在縣域內的均衡。我們現在所說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指的是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均衡發展”只指的是“義務教育”,其他的教育不用均衡發展”這個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很艱巨很復雜的工作,難就難在對于學校均衡不均衡,硬件指標達到不容易,但軟件方面可能更難。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學校除了硬件不均衡之外,還有學校長期形成的校風、傳統、特色。均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普及可以說全面普及,百分之百的都能夠入學,但是均衡不可能有全面均衡、絕對均衡,均衡也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在發展中不斷推進,實現相對均衡。
下一步我們打算從四個方面來加以推進。
第一,以學校標準化建設推進均衡。這是均衡的基礎。也就是說,國家要制定學校辦學的基本標準,各地要從實際出發,依據國家標準及制定本地的辦學標準,建一所就要建好一所,對現有的沒有達到辦學條件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薄弱學校要進行改造,使每所學校都成為合格學校。
第二,以教師資源合理配置推進均衡。教師資源均衡是均衡的關鍵,擇學校實際上是擇老師,我們要改變老師的初次配置,要通過擴大免費師范生教育和義務教育特崗計劃規模,吸引高水平畢業生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要開展縣域內校長教師的交流,要建立義務教育教師國標、省考、縣聘、校用,從組織上推動縣域的交流。城市學校教師晉升更高一級的職務,必須有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職的經歷,這樣從政策上推動教師的交流。要探索建立到農村任教的特殊崗位津貼,和建設老師周轉宿舍,從保障上促進教師的流動。
第三,以優質資源共享來推進均衡。要通過建立學校的聯盟、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等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整體帶動各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第四,以強化督導評估推進均衡。我們要像對義務教育普九進行督導驗收一樣,通過督導評估,對基本實現縣域教育均衡發展進行驗收。教育部已與各省簽訂了共同推進教育均衡的備忘錄,許多省也與縣簽訂了責任書。這個驗收就包括對縣級政府資源配置情況進行評估。要了解學校之間差距的系數。二是要對縣域內解決由不均衡帶來的擇校、減負等熱點難點問題環節進行評估。還要測評公眾對本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
應當說,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不是限制發展,而是共同發展,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鼓勵各個學校辦出特色、風格,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促均衡、在均衡中促進發展。謝謝。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