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一切的狂熱分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1-10 10:56
涵蓋一切的點評應用看起來包羅萬千,但實際上,因為沒有細分領域,用戶瀏覽起來更困難。
傳播學中的“社會認同”理論似乎時刻都在發揮效應,仔細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人,你會發現人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受他人的評論影響,也會常有發表評論與人分享信息的沖動。這一點,在網絡產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甚至可以說,評論是社交產品不可或缺的功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誕生了上市的Angies List、將要上市的Yelp、被谷歌收購的Zagat等基于消費者點評的網站。它們往往是在“評論”這一功能上添加更多附加值,比如向活躍用戶贈送優惠券,但同時又限定于一個相對細分的領域,比如餐館點評。這些做法已經成為業內探討的經典案例。
然而,仍然有人希望繼續開拓這一市場,打造能夠點評一切的服務。比如Digg創始人Kevin Rose和幾位Google前員工,他們的產品當中名聲較大的是Oink、Jotly、Wikets和Stamped.
Oink
這是一款幫助用戶尋找、評判并比較各類事物的手機應用,包括紅酒、飯店、零食、游樂場等。用戶可以對這些事物打分、添加紅心,或者留言評論。評論對象會因為這些評分而獲得相應聲譽值,做出評論的人在相應領域也會獲得威望,威望可以用來獲取獎品。
Jotly
它和Oink一樣結合了移動應用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比如在評價建筑物時,用手機拍照后可以進行定位。它也和Oink一樣利用到了社會化,用戶可以查看對某一對象做出好評的其他人、誰此時此刻也在附近等等。
Wikets
它與前面二者幾乎雷同,用戶可以評論從日常生活用品到戶外場所的一切東西,當有人因Wikets上的推薦購買了商品,評論人可以獲得積分,然后兌換禮品。另一端,Wikets又與線上電商網站與線下大商場之類的各種商家合作,未來還將加入本地商家推薦功能。
Stamped
用戶能夠對所有事物進行評價(稱之為“Stamp蓋章”),可以鏈接到Facebook與Twitter將評論分享同步。它自己的內容組織形式用標簽等方法顯得更加結構化,還有讓用戶添加“待辦事項”(to-do list)的功能,方便隨后查看。另外還添加了游戲化元素:每個用戶初始只有100次“蓋章”的機會,想要更多就需要表現得更加活躍,或者只對對象事物添加簡單的“喜歡”(Like).
Stamped更類似于Web端興起的評價分享網站的地方在于,它將用戶評價直接與Google、iTunes、亞馬遜、OpenTable、Fandango等網站上的數據連接起來,讓用戶在評論行為的下一步——分享或購買更為容易,這也將是Stamped未來的一大利潤來源。在這之外,他們還有計劃基于用戶的興趣數據在廣告與營銷推廣上有所作為。
這些涵蓋一切的點評應用看起來包羅萬千,但實際上,因為沒有細分領域,用戶瀏覽起來其實更困難。這樣就會有相繼而來的疑問產生:點評功能、信用控制和用戶激勵早有產品實現,那么這些應用與已經存在的那些服務有哪些區別?意義何在?或許是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所致,新技術與開放平臺帶來的低成本實時響應和社交應用讓這種狂熱有了可能。如果用六個字母來概括,那就是所謂的SoLoMo.
Stamped的投資人、Google Venture合伙人Rich Miner的說法頗具代表性:“有很多種方法能夠讓人們在某處簽到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但我們仍然在尋找將人們的個性展示在他們所喜歡的地方的方法。每個人都喜歡分享自己的喜好,而Stamped讓這些變得真正簡單。”言下之意,他更看重Stamped的社交功能和簡潔明了的體驗。
盡管如此,還是掩蓋不了這是一款“me-too app”(雷同的應用)。它不僅面臨著一大堆類似產品的競爭,還必須面對其他社交產品的擠壓(比如盈利乏力的位置應用FourSquare添加類似評價功能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更加結構化”、“to-do list”這些額外的小特性也并不能保證它能勝出。正如科技博客VentureBeat作者Chikodi Chima所說:Stamped能夠獲得投資,或許只是因為stamped.com域名不便宜,而這些“創始人”們恰好曾經在Google工作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