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坎村經濟50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你看,以前這里全是水稻,現在都被賣出去了,我們都不知道。”12月26日,廣東省陸豐市烏坎村村民張先生站在村子東南面的一片荒地上,指著遠處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自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帶領省工作組進駐烏坎村處理“烏坎事件”后,工作組就按照村民訴求分頭清理相關歷史問題,張先生負責協助工作組查清村里被盜賣土地的面積。
對于這個曾經圍海造田的漁村來說,土地是村民的首要訴求。
現如今,“烏坎事件”已經在妥善解決之中。
從上世紀60年代填海運動到改革開放后初嘗實業,再到上世紀90年代成立公司投資土地開發,烏坎村民不曾料到,他們會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成為輿論焦點。
圍海時代
可以說,烏坎村的當代史就是從張先生所指的那片土地開始,這里原本是內港。
上世紀60年代,在“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的時代,烏坎村響應生產大隊的號召,開始填內海。
“那是一次大規模的圍海造田運動,當時全村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幾乎都去參與挑土了。”張先生說,“等到我懂事的時候,那里已經是水稻田了。”
水稻田的收益相當豐厚,當時是一年兩稻,分為早稻和晚稻。
村民聽當時的生產大隊隊長說,每稻畝產可以上千斤。
據了解,在圍海造田之后,烏坎村一年兩造的高產水稻田大約有700來畝,一年一造的豐產水田大約有800來畝。
除了水稻田以外,烏坎村的南面和西面曾經還有三千多畝的旱田。
張先生說,旱田可以種植早稻,秋天的時候比較干燥,可以種花生和番薯。
這塊田就是村民認為村委私自賣給碧桂園的那塊地。
隨著生產大隊的消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烏坎村有實力的承包戶,開始承包了圍海造田那塊內港區,并引入海里的咸水養殖蝦、螃蟹等,而咸水進入后,靠近養殖場的水稻田也就變得無法耕作。
張先生說,當時,烏坎村的村民也分到了一些水田。
但東南沿海農村的一個特征在于人多地少,有村民表示,分到每戶手中的土地僅靠種田基本無法養活家人。
大海無私地給予了烏坎豐厚的報酬,當時村民的一大收入來源就是出海打魚。
改革開放前后,烏坎村的漁業相當發達。
張先生說,那時的大海干凈清澈,退潮的時候還可以撿到小魚,“我念初中那會,我爸爸也去打魚,一天能掙到三四元錢。”
“而家里的地承包給別人種,收獲的時候他們扣掉公糧后,就留一點糧食給我們作為補償。”他說。
當時的烏坎村定位是半漁半農。
創業時代
除了半漁半農,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烏坎村的歷史和香港聯系在了一起。
張先生提供的一個數字是,目前在香港,從烏坎村出去的人口及其子女至少在5000人左右。
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東南沿海走私暗流涌動,從廣東的海陸豐到饒平等地,漁船遍布,小規模走私活動時有發生,一批人因走私發了家。
這只是插曲。
在上世紀80~90年代,烏坎村尚無工業,而在當時的珠三角其他地區,小作坊似的小工業、小五金廠已經是風生水起。
一些地方的村民有了自己的小產業,已經不屑于種田。
隨著這些地區相繼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分散的土地集約利用,工業規模劇增,很多珠三角的農村開始坐地收租。
“賣地”時代
烏坎村的工業誕生于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誕生之后。
也是在這個時候,村民覺得自己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矛盾由此一點點積累,一步步激化。
本報記者在汕尾市工商局網站查閱的資料顯示:陸豐市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內資企業法人,注冊資本50.0000萬,法定代表人即為烏坎村原黨支部書記薛昌(已被“雙規”),成立于1992年12月2日,經營范圍為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投資。
“說實在的,薛昌在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誕生前,還是口碑不錯的,帶著我們做了不少事情,比如農業生產之類的,我比他的兒子大好幾歲,小的時候還在一起玩過。”張先生感嘆道,在土地買賣巨大的收益面前,原來村民眼中的那個薛昌變得越來越陌生。
這家公司誕生后,于1993年獲得一次性房地產開發業務,隨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土地運作。
本報記者走訪了多戶村民,幾乎每個村民都會說,薛昌利用手中的權力買賣了村民的集體建設用地和農地,并轉化為國有建設用地,辦理了國土證,并轉讓給某些公司和個人。
村民們認為,對于這些情況他們都蒙在鼓里,不知道什么時候賣掉、不知道賣多大面積,也不知道賣了多少錢。
“這么多年來,我們只分過500多元錢,還是村外修路的錢,但直到現在,這條路也沒修出個樣子。”烏坎村一名正在收集多年來土地買賣票據的村民說。
“村里面從來沒有召開過村民大會,村民從沒有聚集在一起開過會,大家都忍耐了太久,直到9月20日,我們幾個年輕人看到村對面的那塊地在施工,就過去問,他們說是碧桂園的,說土地賣給了他們。”張先生說,這是村里面最后一塊、最大一塊土地,年輕人回到村里面,張貼海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
張先生說:“村里四十多年來從未敲過的一面銅鑼,就在那一天敲響了。”
上周,廣東省工作組進駐當地傾聽民眾訴求,烏坎轉機由此出現。
《人民日報》評論稱,有利益博弈并不可怕。有了這樣的博弈,才能更好地平衡利益、協調關系,讓整個社會處于動態穩定之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