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現十年一夢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這一年,想賺錢太難!這一年,A股指數跌幅超過20%;國際金價暴漲暴跌;好在貨幣式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賺點小錢,但年化收益率均不超過5%。
當2010年上證綜指報收于2808.08點這一非常吉利的點位時,沒人想到,2011年的股市最高只摸到了3067.46點。在隨后8個多月的時間里,A股一路下行,可謂是凄風慘雨。
“吃飯”行情始終沒來
賺錢,在2011年就像是一個神話,令人向往卻又高不可攀。這一年,存款準備金率一調再調,連續的加息,貨幣政策的一緊再緊,都是為了遏制CPI的步步攀升。而在流動性不容樂觀的大環境下,投資理財理所當然跟著“為錢所困”。
A股市場上,上證綜指從年初的2808.08點到上周五的2204.78點,跌幅達21.48%;昔日萬點之上的深成指,如今最新的點位也僅有8976.52點,年內暴跌接近28%。“A股十年零漲幅”的聲音此起彼伏,雖然有些片面,但卻著實令投資者心痛。
通脹面前本無牛市,但沒人能夠想到股市能夠如此一熊再熊。而在市場的另一端,卻有人笑著在數錢。一級市場上,IPO呈大躍進式的擴容。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A股IPO家數超270家,募資總額近2732億元。與此同時,今年以來A股實施的增發和配股融資規模達到3954.9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3258.1億元。
股債雙殺不見“蹺蹺板”
覆巢之下,所有與股市沾邊的理財產品幾乎全部賠錢。以基金為例,無論公募基金還是私幕基金,它們2011年的日子都相當難過。截至12月23日,市場上沒有一只股票型公募基金賺到了錢,它們中最好的成績是虧損6.93%。私募基金九成以上虧損,有37只私募產品因觸及凈值底線而被強制清盤。不過,私募中的牛人——原上投摩根基金經理芮崑管理的呈瑞1期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高達42.61%。如此業績,在2011年簡直是奇跡。
股市與債市向來有“蹺蹺板”效應,但2011年的投資市場卻是怪象迭起。在股市跌跌不休之際,債市竟也跌聲陣陣。截至12月23日,一級債基、二級債基平均虧損2.96%和3.91%。市場上129只計入排名的債券基金,今年以來實現盈利的基金只有18只。
只有一向以現金管理工具自居的貨幣基金,在一片“錢緊”聲中賺了錢。今年以來,所有貨幣基金全部賺錢,不少基金甚至持續維持4%、5%以上的高收益,超越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理財產品和黃金受熱捧
在主要投資市場皆不順的狀況下,手持大把現金的投資者開始轉戰銀行理財產品和幾乎“漲到天上”的黃金。兩者在今年皆呈現了爆發性增長。一些短期和超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6%、7%甚至更高。而無論金價是漲還是跌,從年初到年末,投資人對黃金的需求始終那么旺盛、那么瘋狂、那么執著。“人類已經無法阻止投資者對倫敦金的熱捧”,這是今年最流行的網絡語言。
■聲音
行情差得實在“沒想到”
骨灰級老股民老嚴
老嚴是有著17年股齡的骨灰級老股民,經歷過刻骨銘心的2004、2005年大熊市,2011年的股市對他來說,已基本可以做到榮辱不驚。“在緊縮之年,大家的預期本來就不太高。”老嚴說。
但2011年的行情還是讓老嚴遭遇了一系列“沒想到”:首先是A股全年竟然沒有出現過一次“吃飯”行情,這在過去10年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其次是沒想到藍籌股的市盈率可以從10倍跌到8倍、7倍、6倍,甚至4倍之下,市場對藍籌股的拋棄簡直不可理喻;第三是本以為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結束,沒想到2011年還會卷土重來,而且變本加厲;第四是國家捅破房地產泡沫的決心之大出乎意料;第五是創業板的投機熱潮經久不衰,一些機構的“賭性”之大遠勝小散戶。
■新聞記憶
證監會換帥掀監管風暴
回望:2011年的最后兩個月,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中國三大金融監管機構齊換帥,這在國內金融史上尚屬首次。A股持續萎靡不振,讓億萬股民對新任證監會主席格外期待。新任主席郭樹清履新后,“第一把火”便燒向了不給投資者回報的上市公司。接下來,郭樹清公開表態稱,對內幕交易和證券期貨犯罪“零容忍”,并連續對市場違法違規現象嚴厲處罰。同時,提高新股審核透明度,敦促創業板退市制度方案出臺,擬引入養老金和公積金等長期資金……
點評:盡管整治內幕交易、規范證券市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這條路再艱難也得堅定地走下去。
銀行理財品野蠻生長
回望:6月29日,某國有銀行推出史上期限最短的理財產品——1天期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6.5%。另外一家股份制銀行則推出一款2天期限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率7%。這些“一日游”理財產品僅憑理財經理一個電話便“一售而空”。在股市、債市、基金、樓市一片低迷的大背景下,老百姓對銀行理財產品熱情空前。9月之后,銀監會叫停了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但銀行們很快又推出31天的銀行理財產品。據普益財富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16527款,發行規模超過14萬億元,是去年全年的2倍。
點評:在銀行普遍患上“資金饑渴癥”的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這種攬儲的常規武器被用到了極致。
論公斤買金子
回望:連漲了11年的國際金價,直到9月份達到每盎司1920美元后才開始大幅下跌;與此同時,國際白銀5月初以來也是一路暴跌。然而奇怪的是,無論今年國際金價如何上躥下跳,投資客都只認準一個字“買”!“菜百什么時候進去,買黃金的人都把柜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在北京,去菜百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觀感。在全國各地,投資客論“公斤”買黃金竟也稀松平常。
點評:在金價上漲階段,人們對黃金的喜愛堪稱非理性;而金價暴跌后,還是有大批人瘋搶金子。趁低吸納希冀升值,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資渠道,恐怕是人們鐘情于黃金投資的根本原因。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