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修正不可避免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政府是支撐經濟增長唯一的力量,這種力量正在消失,市場的修正已經不可避免。
上周五,美國公布的5月份非農就業數據令人失望,大部分的就業來自于政府普查的臨時雇傭,但私人部門新增的工作崗位少得可憐。失業率的下降更令人擔憂,因為這意味著低迷的經濟走勢讓更多的人放棄了尋找工作的努力。美國主要股指在上周五跌幅超過3%,創下了一年以來第三大單日跌幅。
股市的投資者感到困惑不解:為什么公司業績開始穩步提升,但宏觀經濟的表現卻告訴我們情況并沒有這么好?
問題的關鍵在于是什么帶動經濟的回升,而這種動力是否可以持續。
毫無顧忌的金融創新、過度的杠桿化(金融業、企業和居民)是全球經濟前幾年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
過度的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災難,杠桿化同樣意味著風險,在問題爆發后經濟開始出現萎縮。但是政府并不希望這種情況的出現,他們用刺激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應對,而它們是本輪經濟復蘇的唯一力量。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從2008年以來,雖然政府的債務一直在增加,但是企業和消費者的債務增長水平卻逐步走低。企業負債增長率從雷曼兄弟破產以來一直為負值,而居民負債增長率也在最近出現了負增長,這意味著企業變得越來越缺乏冒險精神,居民正忙著修復在消費膨脹時期的資產負債表。
但政府的刺激性財政政策并非無所不能,事實上這種政策在最近走到了一個危難的境地。
那些經濟增長依舊疲弱國家的政府已經無力再對經濟進行刺激,這些國家包括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它們的政府負債水平已經到達了危險的地步,而目前投資者的反應告訴我們,即便是政府也不能無所顧忌地舉債。
另外,那些依舊能否為更多刺激性財政政策埋單的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則發現,它們的經濟已經缺乏刺激點。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市場國家在以往的全球經濟格局中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在全球需求萎縮的背景下,刺激產能是一條死胡同。刺激當地居民消費是一個好的方法,但和投資不同,消費的增長需要漫長的過程。
現在,財政政策的退出已經變成了各國政府唯一的選擇,這意味著在近期,經濟正失去唯一支撐力。
如果過度的消費、過低的資金成本以及過于寬松的金融監管是讓我們陷入危機的原因,那么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是更為節制的消費、更高的風險溢價以及對于金融行業更多的監管。這些可能會導致經濟陷入蕭條,但要知道蕭條可以解決長時間過度繁榮的經濟所出現的問題,但這卻是政府不敢面對的東西。
在近期,市場將會擔心的包括匈牙利爆發的債務問題、銀行業新監管規則,甚至是朝鮮半島的局勢,但更長時間內市場將不得不面對長期經濟增長水平的下滑。
政府的資金可以買來熊市中的反彈,卻并不能令經濟持續強勁,一旦這種力量喪失,市場修正將不可避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