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茲卡攻陷美國 首現人傳人 性交感染 病毒神秘如愛滋初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瓜地馬拉一名孕婦前日往醫院檢查。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當地時間周二(2日)發表聲明,證實美國本土出現首宗經性交感染的茲卡病毒(Zika virus)個案。患者是德州達拉斯一名居民,未曾外遊,而是透過與感染茲卡病毒的伴侶發生性行為後,從對方身上感染。疾控中心指出,茲卡病毒現已不止由熱帶蚊子傳播,憂慮茲卡病毒可能會因此快速擴散。流行病學家指出,各界現時對茲卡病毒認知不多,與上世紀80年代愛滋病出現時相似,當年科學界在愛滋病奪去許多人命及作大量研究後,才變成全球衛生問題。

《星島日報》報導,達拉斯縣衞生部門拒絕透露感染茲卡病毒者的身分、年齡和性別,只確認患者在美國本土感染,以及患者的一名性伴侶曾經到訪爆發茲卡疫情的委內瑞拉。衞生和人類服務部主任湯普森指出,這個本土感染個案證實茲卡病毒可以透過性交傳播,他表示預防性行為引致感染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禁慾和使用安全套。湯普森指出性行為傳染茲卡病毒意味感染途徑已轉變,但他補充達拉斯居民毋須因此過度反應。

美國疾控及預防中心將於未來數天發出指引,闡明防止性行為傳播茲卡病毒的守則,重點放在現正或可能懷孕婦女的性伴侶。路透社報道,美國出現這宗性行為傳染病例後,疾控中心建議男性前往茲卡病毒疫區後考慮使用安全套,孕婦應該避免接觸患有茲卡病毒男性的精液。

德州大學醫學分校傳染病專家韋斯拉吉斯表示,目前最重要是評估一個人被感染後,茲卡病毒會在精液中存活多少時間。韋斯拉吉斯又引述最近的證據表明,病毒會在患者的口水中存活一段時間。 

世界衞生組織(WHO)發言人表示,美國出現性行為傳播茲卡病毒的個案須進一步調查,屬下的全球應變小組即將討論。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紅十字會為了預防血液傳播茲卡病毒,已在周二呼籲所有曾經到過茲卡病毒疫區而有意捐血人士,必須等待最少28天後才去捐血;那些在捐血後14天內出現類似茲卡病徵的人士,應當立即通知紅十字會,以便隔離這些血液確保安全。

德州出現首宗本土經性行為傳染茲卡病毒個案前,疾控中心已曾表示美國本土可能在南部出現零星感染茲卡個案。美國去年約出現30宗感染茲卡病毒個案,全部患者證實在美國以外地方感染後入境。

在南美洲,智利周二錄得首宗茲卡病毒病例,患者是一名男子,曾經到過受病毒困擾的哥倫比亞。

至於疫情最嚴重的巴西,聖保羅州卡皮瓦里市宣布取消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活動,將經費用於滅蚊。巴西感染個案已突破4000人。  (接下頁)

图片说明

美國主要靠汽車在戶外噴灑殺蟲噴霧滅蚊。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此前已有2個病例顯示茲卡病毒或可經性行為傳播:法國專家曾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一名男子的精液內,分離出茲卡病毒;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生物學家福伊2008年由西非塞內加爾返國後,亦懷疑透過性行為將茲卡熱傳給妻子。CDC又指出,雖然有研究發現母乳可能含有茲卡病毒,但暫未證實餵哺母乳會否對嬰兒構成感染風險。

路透社報導稱,目前美國滅蚊主要靠汽車及飛機在戶外噴灑殺蟲噴霧,但攜帶茲卡病毒的埃及伊蚊習慣匿藏在床底或衣櫃等室內空間,導致殺蚊成效大打折扣。專家指,隨着蚊蟲因為天氣回暖孳生,以及更多人外遊返國,美國或在4至5月爆發茲卡疫潮,其中東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或成重災區。

美國有逾30人從外地回國後確診感染茲卡病毒,到近日更確認首宗人傳人個案,專家擔心隨着天氣回暖,美國本土會出現更多確診個案。得州大學蚊媒傳染病專家韋弗指,若一名血液內含茲卡病毒的患者返美後被蚊咬,病毒便可能在美國急速傳播。

衛生專家指出,茲卡病毒目前蔓延拉丁美洲,但亞洲部分國家貧民區林立和蚊患肆虐,以往曾多次出現傳染病急速擴散,顯示亞洲爆發茲卡疫情的風險不容忽視。

WHO駐華代表施賀德表示,雖然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但高度懷疑妊娠期感染茲卡病毒是導致小頭症的原因。針對該病毒是否會傳播到中國,施賀德表示,目前來看,茲卡病毒病在中國發生大範圍爆發的風險很低,世衛正與中國衛生部門合作,會繼續密切監測事態發展。

施賀德表示,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尚未報告任何茲卡病毒病例,但如同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有可能出現少數與旅行相關的「輸入性」病例。他指出,廣東等南方沿海地區適合伊蚊繁殖生長的環境,也可能發生茲卡病毒疫情。

針對如何應對茲卡病毒的傳播,施賀德表示,關鍵措施是避免蚊蟲叮咬,例如使用驅蚊劑、穿盡可能遮蓋全身的衣服、使用紗窗等物理屏蔽措施、關閉門窗等。此外,小桶、花瓶等任何容器,哪怕僅能容納一點點清水,都應該被倒空、清洗或蓋上蓋子,防止蚊蟲孳生。

茲卡病毒1947年在非洲烏干達首次被發現,1952年初次證實人類感染個案,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感冒症狀及出疹,通常持續數日至一星期,接近80%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病徵。不過近年有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引致未出生嬰兒發育異常,引致小頭症,引起各界關注,更促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把茲卡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接下頁)

《每日郵報》報導指,茲卡病毒於2007年曾在西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島大規模爆發,但當地孕婦感染茲卡後,並沒有誕下小頭症嬰兒。然而當病毒前年傳至法屬波利尼西亞時,孕婦卻誕下畸胎。科學家正追查兩地的病毒來源,了解是否環境因素或基因差異,導致病毒改變。

雅浦島爆發茲卡疫情時,1.1萬人口中有70%受感染,但並無畸胎個案。疫情蔓延至法屬波利尼西亞後,共有2.8萬人染病,17名孕婦誕下的嬰兒出現頭骨及腦部缺陷,但這些孕婦均沒出現病徵。巴西里約熱內盧前年中舉行國際獨木舟競賽,懷疑來自太平洋島國的參賽者,將病毒傳至南美洲。

香港《明報》報導,除孕婦外,茲卡病對正常人危害不大,「沒藥可治」亦沒疫苗。印度巴拉特(Bharat )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昨宣稱,已研發出全球首隻對抗茲卡病毒的疫苗,並已申請專利,只要通過審核,4個月內便可生產100萬劑疫苗。

歐美大藥廠輝瑞、強生和Merck & Co Inc. 表示,正研究已有技術及疫苗,協助抗疫。

另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周二表示,本月中將與巴西官員商討在巴西推廣「不育昆蟲技術」(SIT),即透過將雄性埃及伊蚊曝露於X光或伽馬射線下,殺死其體內精子。接着將不育雄蚊放出去與雌蚊交配,雌蚊會產下無法孵化的卵,藉以滅蚊。

專家迄今仍未確定病毒是否導致孕婦誕下小頭症畸嬰,巴西有資深流行病學家指出,各界現時對寨卡病毒認知不多,與上世紀80年代愛滋病出現時相似,當年科學界在愛滋病奪去許多人命及作大量研究後,才變成全球衛生問題。

里約熱內盧Oswaldo Cruz研究所流行病學家薩維諾(Wilson Savino)表示,當年愛滋病爆發時,科學和醫學界根本不知發生什麼事,直至許多人病死,科學界做了相當多研究後,愛滋病才變成全球衛生問題。「我們對這病毒的認知,不及登革熱或黃熱病,這種欠缺認知的程度與32年前我們面對(愛滋病)相似」。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