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點下方“挖坑”概率較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周一上證綜指繼續下行,并創下7月底調整以來的地量,但與8月初歐美債務危機第一波爆發時略有不同,近期A股走勢彰顯出一定的獨立性。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市場對于大盤二次探底的預期不斷上升,但今年以來A股走勢持續弱于歐美股市,對于上述悲觀預期已有所反應,因而7月底以來A股的調整,或許更針對于原有悲觀預期及潛在的基本面利空,而非歐美債務危機沖擊下的新一輪調整。短期A股擊破2437點低點的概率并不大,在間歇性利空的影響下,不排除2437點下方構筑成為“空頭陷阱”的可能。
中期底部還需“磨”
此次爆發的全球債務危機與三年前爆發的金融危機有所不同,此次是以實體經濟“慢性病”的形式緩慢爆發,通過信用危機所衍生出的發達經濟體去杠桿化來擴散;而2008年年底全球政府采取的是釋放超額流動性的方式,給疲弱的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注入“強心劑”,國內4萬億的巨額投資規劃更成為A股V型反彈的導火索。
眼下歐美經濟體實際利率接近于零,不僅貨幣政策騰挪的空間極小,債務危機的蔓延也使得發達經濟體陷入漫長的去桿杠化過程,其目前的財政狀況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回到國內市場,一面是通脹水平的居高不下和地方債務的債臺高筑,另一方面是全球債務危機仍處于集中釋放期,未來其對國內經濟以及我國海外資產的負面影響尚難以完全評估,此時采取以靜制動的方式可能更符合邏輯。因此即使面對經濟增速的小周期回落,短期內出現強烈政策信號的概率也極為有限。撇開政策信號,未來A股是否會受到盈利預測全面下調的風險也尚不可知,在此背景下低估值只能作為防御型的參考,很難成為趨勢上漲的根基。
當前,經濟增速小周期回落,實體產業進一步受壓,同時,外圍市場也處于風險的集中釋放期,再加上國內政策處于觀察期,緊縮政策短期難以轉向,而A股估值又接近歷史底部,市場調整時間和累計幅度又都不小,這一方面會制約趨勢性上漲行情出現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會降低進一步深跌的概率。眼下A股中期底部的探明,可能更適合慢慢“磨”。
潛在利好缺乏催化劑
通過對資金面、政策面以及過往運行規律的分析,我們發現中期A股并非如市場所預期的那般悲觀。首先,資金面匱乏是A股詬病的一大焦點。以M2為參考指標,7月M2增速已回落至14.7%,已然低于2008年12月14.8%的上一輪資金底,倘若進一步回落將動搖實體經濟正常生產所需的合理流動性。從近幾周央行連續凈投放和實行定向寬松的舉措來看,管理層對此已有所察覺,未來資金底的雛形會進一步確認。其次,資金回流渠道有望逐步形成。境外人民幣QFII的推出雖然最小規模只有200億元,但可以視為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的一個信號,而“轉融通”也為流通環節的“活錢”變相進入A股打通了渠道。今年銀行間理財產品吸納的資金已超過7萬億,當轉融通的融資利率高于銀行間理財產品利率時,不排除這7萬多億“活錢”中有一部分會以資金融出方的形式進入A股市場。此外,盡管發達國家的去杠桿化對我國外需和經濟增長形成了中長期的沖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或許為解決國內自身發展瓶頸提供了機會,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的提速就是一個信號。這種拐點式的政策機遇往往會催生出大的投資機會,典型者如過去10年依靠投資拉動經濟背景下的地產、機械等持續走牛的板塊。
然而,上述潛在利好短期內對A股的刺激作用卻十分有限,要真正將這些潛在利好轉化為漲升動力,需要特定的催化劑,如貨幣政策轉向的進一步明朗化、相關產業政策的明確定調等,而目前類似的敏感信號并未顯現。在內外部因素皆處于混沌期之時,等待利空的逐步兌現或更實際。
小雙底形態構筑中
近兩周新股IPO的速度明顯放緩,頻率由7月的每周8-10家降至本周的2家,同時過去5周央行在公開市場累計凈投放2030億元,因而8月下旬的資金面較前期將會有所寬松,這其實間接為超跌反彈提供了契機。
、
昨日盤面上兩市漲幅榜前列中超跌股的上榜頻率開始增加,在周一出現地量的過程中兩市仍有14家個股漲停,且其中10家都屬于超跌反彈的性質,市場積蓄已久的超跌反彈動能已初現端倪。加之滬綜指周K線已呈現出6連陰的狀態,且滬市單日量能重回700億以下的地量水平,階段性的殺跌動能已得到大幅釋放。技術上看,滬綜指2437點短線見底后呈現出放量反彈后縮量回落的過程,周期跨度較小,短線滬綜指擊破2437點的概率并不大,后市或依托前期低點構筑小雙底形態,一旦跌破2437點,則構筑“空頭陷阱”的概率較大。
(東方證券)
(衛強 實習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