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三峽水庫隱患漸顯 未來5年 沿岸10萬人面臨搬遷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12-04-18 14:37


三峽水庫被指因高蓄水量,未來 5 年內將會產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等地質災害,沿岸大約 10 萬居民面臨搬遷。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 17 日指出,政府對可能受影響人員實行搬遷,是為做好預防工作,將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並非是三峽隱患真的有那麼嚴重。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之聲」 17 日引述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柳源稱, 2009 年以來,三峽工程已進行了 3 次 175 米試驗性蓄水。國內外水庫建設的普遍規律顯示,新建水庫蓄水後至高水位初期 3 到 5 年內將集中產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非常嚴峻。


「一些位於庫區沿岸的滑坡和塌岸,即使災害體上沒有人員和房屋,但湧浪災害的危險性對長江航道構成嚴重威脅。」柳源表示,今後一段時間,國土資源部將配合湖北省、重慶市做好各項防治任務的實施。比如,開展 355 處滑坡崩塌危岩體工程治理,包括對現有的 5386 處隱患點實施群測群防,同時,對一些需要進行搬遷避讓的人員實行搬遷,大約涉及 10 萬人左右。

對此,王浩認為,三峽水庫壩位較高,水位變幅比較大,每年蓄水騰庫,水位變化於 145 米至 175 米間,庫岸因受高水位的長期浸泡和近 30 米水位落差的影響,反覆蓄水騰庫加劇了庫岸侵蝕,原本相對穩定的地質結構發生改變,岩土體凝聚及抗阻力下降,導致一些舊有的地災危險區復活並引發了新的地災隱患。

他指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並未如媒體報導那樣嚴重,但由於上述新地災的孕育環境變化,令一些監測不能做到完全準確,這就需要及時採取工程處理或搬遷避讓措施,以期把可能發生的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這亦體現政府對民眾生命財產的重視。

另悉,三峽庫區大規模的地災防治工作始於 2001 年,中央財政已安排 113 億元資金共計治理崩塌、滑坡 430 處,高切坡 2874 處,庫岸防護 180 公里,搬遷避讓 4.6 萬多人,對庫區的 255 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預測可能塌岸的庫岸段進行了專業監測,建成 26 個區縣級監測站,對 3000 多處崩塌滑坡和預測塌岸段實施群測群防監測。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