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証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解讀資本市場十二五規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6-28 10:54


國際金融形勢與中國經濟轉型──中國資本市場十二五規劃

証監會研究中心主任 祁斌


(講話整理稿)

想借這個機會談一談中國資本市場的“十二五規劃”。

中國資本市場的“十二五規劃”還沒有出台,今天上午是最後一稿。“十二五規劃”是姚主席分管,我們上午還討論了一個小時具體的行文,但是很快就會出來。基本的意思已經定了。因為具體的條款,哪個地方寫什麼,規劃,同志們都做過。你具體寫了多少東西他也不一定幹,你沒寫他沒准都幹了。所以規劃主要是有一個大的思想和大的方向。

我想結合兩個背景來談一談資本市場的“十二五規劃”:第一個是國際金融形勢,第二個是中國經濟轉型。我談一談我們對規劃的一些想法。就是未來五年,中國資本市場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些事情是跟各位的工作和大家的職業生涯相關的。

我有一個引言,提到幾件事情。這幾件事情可能都毫不相關,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

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年年底頒布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我們在研究學習這個公報的時候,我的分管領導是李小雪,証監會紀委書記。小雪同志就講,你要好好琢磨琢磨這句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可能因為我們經常寫八股文,所以沒覺得特別新鮮,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還確實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什麼呢?因為改革開放1979年開始,到2009年正好是30年,我們創造這個中國奇跡,全世界都很震驚。但是我們仔細去回顧一下二戰之後的這個世界經濟,其實多多少少很多國家都有過30 年的奇跡,而且多多少少30年奇跡之後都出了問題。

第一個最明顯的是德國。二戰結束以後是德國的複興,德國的重建到七十年代,這三十年是轟轟烈烈的,然後是經濟滯脹。法國、英國類似。美國是從 1945年開始從軍用經濟轉向民用經濟。原來都是造航空母艦,造飛機大炮,1945年停戰以後,開始造電冰箱,造電視彩電。走到1972年出了問題,包括石油危機,校園騷亂等等,社會出了很大的問題,所以美國的七十年代很亂,多少年?也是30年。

日本人比他們晚了10年。因為日本打得一塌糊塗,後來美軍又統治。到1958年的時候,在吉田茂首相的帶領下,日本開始複興,開始起飛,走到哪一年結束?到1989年經濟泡沫破裂多少年?從1958年到1989年3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到今天也沒有任何起色。

第四個例子是“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比日本又晚了10年。越戰的時候美國很多武器的加工交給了“亞洲四小龍”,然後“亞洲四小龍”開始起飛。“亞洲四小龍”哪年出了問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多少年?也是30年。所以30年的高增長,30年出問題,幾乎是一樣的。為什麼?這里面的原因是一目了然的。

我們的文革相當于一場戰爭,一場浩劫。經過嚴重壓抑之後,一旦進入和平、進入發展階段,大家就出現一些很自然的民用需求,比如說都要吃飯、都要穿衣、衣食住行等。那麼這一輪的增長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簡單制造業跟進,那麼很自然就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所以一般都有30年。30年之後基本上飽和了,飽和了經濟就增長乏力,所以也很自然就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走到三十年的時候,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經濟的轉型,需要升級,這幾乎是歷史的必然。就是中國會不太一樣,為什麼?因為我們窮地方會比較多,中國還有西部沒有發展起來,我們會再延緩五年、十年。可能大家不知道,去年全國GDP增長率最高的是安徽,其實這種遞延已經很明顯了。我們再給它五年、十年,或者再給它二十年,那麼很多現在東南沿海遇到的問題,中國的西部同樣也會遇到。

1979年到2009年30年,還碰到一個金融危機.中國金融的的確確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是第一。這句話我不知道寫得人是不是這麼想,但是從歷史的規律來看,確確實實,今天中國面臨一個轉型的壓力,必須要到一個新的起點上。

中國去年年底,人均GDP是多少呢?是4400美元。4400美元是什麼概念?4400美元正好是100年以前兩個國家的水平,這兩個國家一個叫阿根廷,一個叫美國。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3800,1913年美國人均GDP4000美元多一點。今天我們很難想象跟阿根廷美國100年以前是一個水平。但是1913年的時候,歐洲人就在打賭,是美國在崛起還是阿根廷在崛起。100年之後結果出來了。今天阿根廷人均GDP從4000增長到了 6000,美國從4000增長到了46000。無獨有偶,我們說歷史是驚人地相似。100年之後的今天,歐洲人和美國人一塊兒在打賭,是中國崛起還是印度崛起。那麼究竟什麼決定了阿根廷和美國這兩個國家最後有這麼大的反差,這是第二個引言。

第三個引言。這次兩會召開的時候我注意到兩會代表最為關注的話題,一個是民生問題,這標志著中國社會從簡單關心經濟增長或者GDP走向關心全社會的福利、福祉,這是一個好事兒;第二個話題比較技術性,叫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會的形式是很好的,參政議政。我看到唱歌的、跳舞的,跑步打籃球的都在說戰略性新興產業。

全民關注是好事兒。但中國怎麼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危機之後,實際上使中國有機會與發達國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過去的30年在全球範圍內,幾大產業的競爭我們是完全落後的,但是我們現在在追趕。

比如說手機。九十年代末期我們回國的時候,那時候開始有小型的手機問世。今天中國手機用戶全世界第一。因為我們人口大,規模大。但是我們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高科技產業是完全落後的,也就是未來三十年是什麼是新興產業,今天來講還是未知數。中國、印度、巴西這些新興國家有機會跟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好的一面。

第二個問題就是怎麼去發展,怎麼去競爭。

兩會關心這些問題的代表,你真要問他,他真不知道。那他自己知道的,我估計都是錯的。因為到今天為止,沒有人知道未來三年什麼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四個問題就是德交所並購紐交所,這個事情比較大。在座今天我估計都是金融局的同志,可能還有一些相關的政府部門的同志。有一點是比較鬱悶的,就是自己都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重要,但是全社會不這麼看,這就是最明顯的。我們每次去發改委開會,我們都排在倒數第二。我要特別感謝保監會,否則我們就排倒數第一。40多個部委我們正好是倒數第二,人民銀行也是倒數第四。這說明了金融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

金融什麼時候能夠引起全社會的注意?出了大事兒就注意了。金融危機來了,大家說金融還這麼厲害,還能造成這麼大的危害。關注一下。還有比如說德交所並購了紐交所,社會關注不關注還不知道,但是中央領導已經批示了。

美國這麼強大。美國有多強大,最近的例子是美國跑到人家國家把拉登給擊斃了,人家還不知道,走了人家才知道。這兩天好像又去打什麼基地組織了,人家又不知道,那是很厲害的。

可結果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征被德國人並購了,說這有點兒奇怪。說德國人有何德何能?德國經濟肯定沒美國強大吧,德國的這個資本市場也不可能比美國先進吧,。那它怎麼能並購紐交所?說明了什麼?對我們中國有什麼樣的警示?我們應該從中吸取哪些經驗或者哪些教訓?我們要看到哪些趨勢?

我想這四個問題,聽上去都毫不相關,但是它們都指向一個話題,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就是中國資本市場未來五年怎麼發展,跟這個四個題目都是高度相關的。我希望我講完了以後,同志們能夠得到這個結論,那就說明我成功\了。

談到未來發展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回顧歷史。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我們用李白最經典的一句詩來形容:叫做“輕舟已過萬重山”,一不小心世界第二了。我們剛剛完成的一本書叫《中國資本市場的20年》,目前正在修訂。中國資本市場的出現幾乎是偶然事件。它的出現跟1989年那場風波是高度相關的。1989年之後,小平同志說,我們要做一個姿態向全世界証明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別人出主意說咱們搞一個股市吧,馬上就有人反對,說那是最資本主義的東西,怎麼能搞呢?

咱小平同志的回答非常有智慧,他說我看那麼多國家搞了好像也沒垮,他說我們可以試試看,試著好了就接著搞,試不好了我們就把它關了。他說我們關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實際上也不用關,因為一個市場它是一個生命,它一旦產生之後它自己會生長。20年之後它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僅次于華爾街的就是中國資本市場。

這個變化是不可思議的。第一是它規模的增長,第二它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我們無論從國有企業、從民營企業、從對社會制度,包括方方面面整個文化的建設,甚至是這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影響都非常大。從企業來說,國企最明顯。朱鎔基做總理的時候有一句名言,說我就不信這個國企搞不好。德國的和美國的國企都過不好,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搞得好一點,怎麼辦?我們把它上市了。因為它畢竟可以有限改進,它可以增加全社會的透明度,增加全社會的約束機制。

最明顯的例子是誰?大家都知道工商銀行,工商銀行五年以前什麼概念呢?世界銀行到中國來做了一個評估,給工商銀行下的結論當初都公布了。原文叫基本上已經破產了,說破產了三次,不止一次,被國家注資了三次。工行簡稱ICBC,老百姓說愛存不存,態度都很差的,現在好一點兒了,也沒好多少。

五年之後的今天,工商銀行世界第一大銀行。這五年有什麼大的變化?領導人肯定是更加努力了,這是毫無疑問的;工行的員工也肯定是更加敬業了。不過這五年最大的變化就是走向了資本市場,完善了治理結構、優化了科學決策。實際上朱老板一直解決不了的國企難題是靠資本市場這麼一個先進的文化、先進的制度安排相對解決了。我們不能說今天工商銀行改造已經徹底了,我們也不能說工商銀行現在是全球第一大商業銀行,于是就沾沾自喜。八十年代全球五大商業銀行前四名是日本銀行,今天全部破產了,一個都不在了。但是畢竟我們的商業銀行走上了正軌,這是第一,我們講的是國企。

民企那就不用說了。蘇寧電器誰聽說過?五年以前反正我們都沒聽說過,現在我們到日本東京去開會,發現東京都有蘇寧電器。這個變化深刻吧!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濟學里的詞匯,比如獨立董事,治理結構,信息披露,會計准則,你會發現十個里面有八、九個都跟資本市場相關,為什麼?因為現代經濟是圍繞資本市場構建的,不僅中國如此,全世界都如此。很多詞包括現代會計學都是從資本市場發源的,因為它要對公眾披露,于是出現了現代會計學,是這麼來的。

不僅如此,資本市場還改造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國現在,特別是一些老頭老太太特別關心CPI,以前的經濟學家都不關心,他們為什麼關心 CPI?因為炒股票,他一下子關心中國社會的發展了。中國老百姓就是通過參與資本市場開始關心中國經濟、關心國家制度,所以中國走向了一個文明程度更高的一個社會的起點。

資本市場還使得中國走向了一個不可逆的道路。有一次陪小雪同志(李小雪,証監會紀委書記)出差。那天很早,早上八點多鐘到機場,一看機場人山人海,我說怎麼北京這麼火。後來一問,原來因為日本地震了,所以歐美本來去日本的游客就到中國來了。有時候我出差回來到北京機場,晚上12點還排隊,排20多分鐘吧。中國的發展真是沒辦法,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這麼火的。後來我就想,1992年鄧小平當時為什麼要南巡呢?因為大家想不清楚我們是繼續往前走,繼續發展市場經濟還是退回到原來的計劃經濟。

一個國家在往前發展的時候,在改革的過程當中會不停地遇到矛盾,會不停地有這種猶豫和徬徨,包括社會貧富分化差距加大等。是不是以前比較好,這樣的猶豫和徬徨是經常發生的,會在各個層面發生,會在各個規模上發生。但是如果中國發展了資本市場,你就發現它只有一條路可走,它沒有機會回頭。因為股份制,因為公平交易,因為全社會的參與,它只能繼續深化中國的市場經濟的方向,這個對中國來說是決定性的。

所以為什麼說鄧小平是偉人呢?他憑直覺推出了這麼一個市場,今天未來都會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流,會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戰場。這不是說我們跟銀監會或者保監會同志去叫板,這是客觀存在的基本的一個判斷。因為無論怎麼講,所有的銀行只是上市公司的一個群體,所有的保險機構只是中國資本市場買方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從規模上講,我們當然比起銀監會、保監會還小一些,但是從這個市場本身的存在,就是這麼一個基本的判斷。

為什麼說中國這個市場的發展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國際的比較和判斷。我們証監會是全中國挨罵最多的一個部委,為什麼?當然一方面我們的工作有很多還要進一步改進,但是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要面向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所有的利益幾乎都相關。所以我們也不停地在檢討自己的工作怎麼能夠做得更好。

但是我在國際上去開會,有一次,我第一次意識到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還是非常了不起的。2007年我在東京開會,當時我旁邊坐了一個國家代表,這個國家叫孟加拉。因為日本人不會講英語,日本翻譯的英語也都特別差,所以你基本上都聽不懂,全世界人都在那兒打賭。後來我旁邊國家代表的桌上有一本字典,我說你這個字典借我看看。一看還不是字典,是一本《証券法》。這個《証券法》的英文寫得非常好,它的整個結構非常清晰。我說《証券法》寫得不錯,這是哪個國家的《証券法》。我當時以為是什麼英國、美國、法國之類的。

結果這個孟加拉人說,這是我們國家的《証券法》。我當時脫口而出說錯了一句話,我說你們國家還有《証券法》。孟加拉還有《証券法》,這是一句口誤,但想往回收已經來不及了。結果人家也沒生氣。我發現南亞的人都特別好,都信佛脾氣好。他說沒關系,我們國家《証券法》是1923年頒布的。大家伙兒要看過《偉大的博弈》就知道美國証券法是哪年頒布的,是1933年。孟加拉的証券法早于美國10年。當時我就感慨萬千。誰也沒聽說過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到第17年,全球第三,今天全球第二。所以中國人民還是非常了不起的。況且這也不是我們証監會的功\勞,這是全中國人民,包括在座的諸位的功\勞。

大家說孟加拉實在不可比,我們選倆可比的。第一個是印度。印度1875年開始發展資本市場,今天全球第五;第二個是巴西,1890年開始發展資本市場,今天全球第八。中國1990年開始到現在全球第二,這是從股市來說。從商品期貨來說中國全球第一。所以中國的發展還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個了不起的背後是什麼動力?兩個動力。

動力一:中國經濟崛起了。因為實體經濟崛起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是天然的。你說我們搞雜貨鋪你還要不要超市?不用,你搞了1000個你一定要上市,你一上市一定能超過沃爾瑪了。因為你背後有13億中國人在支持你,13億消費者。這是我們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或者說中國金融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因為他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所以金融服務的需求是天然衍生出來的。

動力二:改革。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動力,跟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一樣的,叫改革。中國這個國家很有意思,改革是社會的主流。小平同志說什麼叫改革,他說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放權,很多人不喜歡放權,但是中國就沒有人說他反對改革,他只能說我循序漸進地改革,但是最後還是要改。因為中國屈辱了200 年,改革、發展、崛起是中國全社會的主流聲音,他不可能抗拒這個改革。

中國資本市場連續20年不間斷地市場化改革,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從一個小市場變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就像中國經濟連續30年不間斷地市場化改革使得瀕臨崩潰的經濟體成為了全球第八大經濟體。這是所謂的中國故事和中國模式的主要內容,而不是相反的,這個不能誤讀。

當然中國的改革過程當中,兼顧了社會的穩定,兼顧了方方面面的例子,這是中國改革的另外一個主要的特色。但是中國改革的方向叫市場化,這個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我們講這是中國的經濟跟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背後兩個重要的動力。一個是實體經濟的崛起,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天然需求和發展,第二個是中國資本市場發生的每一項改革,任何一個市場化改革都會喚起很多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這跟包產到戶是一樣的。

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基金業。我記得當時我在從美國回中國的飛機上,是2000年的“十一”國慶。我看了一本雜志,雜志上有一篇文章,叫《中國的基金醜聞》。當時我覺得挺有意思,我說中國有基金了,基金也還有醜聞了。

到了機場買了一張報紙,鋪天蓋\地的基金概論。那是2000年中國經濟領域最大的新聞,我看了卻沒怎麼關注。可上班的第二個星期領導找我談話,說你被任命為基金黑幕調查組組長。我當時堅決請辭,我說這幹不了,我說我什麼都不知道。領導說就是因為你不知道,才讓你去查。後來我說那不行,咱們不能不負責。後來我說請一個老同志做組長吧。後來請的是大剛,陳大剛做的組長。後來我作為副組長,就這樣介入了中國經濟。

總體來說基金黑幕還是以一個比較平穩的方式處理了。後來我2001年到基金部做副主任,2002年主持工作。當時發現這個問題在哪里呢?基金業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什麼呢?就是高度的審批制,競爭不夠充分。所以後來就改革。所謂市場化改革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把這個裁量權從兩三個人關起門來判斷,變成個大家一起來判斷,變成一個公開透明的過程。所以我們搞了一個專家委員會,就把這個決策權交給了大家。

就這麼一個變化,結果是什麼?結果在未來的五年之內,中國的基金業,中國的股市跌了一半,2000點跌到了1000點。對此外部環境並沒有任何幫助。中國經濟從2000年開始是500億,沒有跌到250億,而是變成了5000億,翻了十倍。它動力來自于哪里?就是從天天跑証監會基金部變成了跑客戶,這跟包產到戶是一個道理。你把這個權利交給他,他一定會去做。當然現在也還在規範,還在控制風險等等。然後2006年到2007年股市反轉,一下子變成3萬億,6年翻了60倍,這個動力主要來自于市場化改革之後基金的參與。基金行業每一個人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中國這個市場,總是變著法去創新。全世界所有聽說過的基金產品,中國人立刻在五年之內全複制了。中國人太聰明了,沒有任何問題,還經常造出一些你都不太敢批的東西出來。我們講這個市場,不僅說是在過去的二十年之內,規模上達到了全球第二,而且它的質量也有非常大的提高。

我記得2000年回來的時候,到海澱區去看書攤上還有新華書店里都賣什麼書?最明顯的一本書叫《如何做莊》。“做莊”可能咱們國內習慣了,其實在國際上就是操縱市場。操縱市場上在比較嚴厲的法律環境下會判多少年呢?100年以上。麥道夫判了150年。他判的時候是69歲,這輩子沒機會出來了。我們的新華書店卻公開告訴你如何做莊,這是第一。第二就是在《如何做莊》這本書旁邊,還放了另外一本書,更滑稽,叫做《如何與莊共舞》。這個大家可能都有印象,當時滿地都是。

也就是說“做莊”、“操縱市場”這樣一個以犧牲中小投資者利益為代價的行為,偏偏有一本書教給中小投資者怎麼與它共舞。小投資者說這個股票都沒人做莊了還有什麼希望,沒戲了。這就是我們市場十年之前的水平。但今天我們看到,股市里的“黑嘴”都在說怎麼去搞基本論研究,所以進步是非常明顯的。盡管說並非每個人都相信,還是經常有很多操縱行為,但是這個進步是非常驚人的,而且也是非常巨大的。

十年以前我離開高盛的時候,我們那幫交易員同事特驚訝,說你去哪兒?我說我回中國去。他說你為什麼回中國去,特別不可理解。美國人在十年以前覺得中國就跟非洲差不多。美國人比較無知,除了美國以外,他不太了解世界上別的國家。他覺得除了美國、英國還有法國幾個比較發達的國家以外,世界上基本上都是非洲。他說你回中國幹嘛去,我說回中國去加入中國証監會。他更驚訝了,中國還有証監會,沒聽說過。

十年以前的華爾街交易員,10個里面有9個不知道中國有資本市場。今天華爾街的交易員,10個中有10個早上醒過來,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昨天晚上中國A股漲了還是跌了,才能再交易。這個變化是發生在10年之內的。

所以同志們想想這個變化有多麼驚人,中國經濟的變化、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有多麼驚人。我們確實應該感到非常自豪。這就是第一,我們講回顧歷史。

面對現實有很多的不足。目前中國的情況是這樣的:中國經濟也好,中國資本市場也好,他們勁頭很大,問題很多,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問題包括哪些方面,在座的都是專業人士,所以我們講得比較專業。

第一,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就是市場化機制不足,也可以說市場化機制嚴重不足。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交易所的IPO過程改注冊制。但全世界有兩個例外,一個叫上海証券交易所,一個叫深圳証券交易所,都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實行的叫核准制,實際操作是審批制。

有沒有它的這個客觀原因?有!但是從大的方向上來說必須要改革。而且也已經實施了改革。我們講三年以前中國的任何一個IPO,一方面全社會瘋狂追捧,所有的資金都來打新股。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討論,說這個新股出來,市場趴下了。任何一次IPO都是全民討論。去年中國發行了350個IPO,一天一個,沒人討論,為什麼?說明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說明市場化改革基本上成功\了。這說明了第一,中國的發行體制市場化改革這條路是能夠走得出來的;第二,中國發行體制只能靠市場化改革,才能夠有希望。但是我們覺得還不足,還要繼續往前趕。

第一個方面市場機制,第二個方面市場文化。文化是比監管比法律制度更深刻的東西。我這里列舉了2007年全球主要市場換手率的一個比較。全世界主要的市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換手率100%。100%什麼概念,一支股票一年換手一次,叫100%。哪個國家比較誇張呢?韓國人。韓國換手率是200%。200%是什麼概念呢?一年倒騰兩次。韓國人是非常投機的。韓國人搞了一個股指期權,同時他們還搞了一個金融創新,什麼創新呢?放到超市去賣。就是你去買洗發膏、買肥皂,他就問你要不要股指期權,我賣你一點兒,結果你一買換手率就大了。韓國人的股指期權,最後交易量達到了全球的60%。韓國這個地方跟膠東半島差不多大,卻占據了全球60%的交易量,但是韓國人的股票換手率只有200%。

中國人是900%。上海証券交易所,2007年換手率927%,深交所987%,大致是韓國人的5倍,發達市場的10倍。世界上每次發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傳到亞洲後,第一個趴下去的是哪個國家?韓國。為什麼韓國?因為韓國市場最投機,同時韓國是開放的。但是韓國人見到中國人叫做“小巫見大巫”。我們是韓國人的5倍、全球的10倍。所以我們得感謝外匯局、感謝人民銀行,沒開放。

了解這麼一個特點,我們就知道中國的監管者、中國的市場參與者、中國的投資者面對的全世界所有人都沒有的尷尬。第一,中國這個市場它從來不缺少熱情,中國人民是最熱愛資本市場的。就是上帝他沒見過這麼一個熱愛資本市場的民族。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裁朱玉辰跟我講過一次。他說中國搞期貨的有一批天才。他說這一幫人,他就交易,手太快,當然他腦子也特別快。他手有多快呢?一年要換好幾個鍵盤。有的人交易一天,從早晨開始幹到晚上。我不知道期交所幾點關門,關門的時候這些人都快虛脫了,一天很辛苦,躺在沙發上跟他談話。這些人不僅知道賺了多少錢,而且從今天早晨第一筆單子到最後一筆單子,他們都能複盤出來。這樣的人一天交的手續費就有100多萬。像這樣的人在倫敦交易所、美國交易所,過聖誕節都有人請客給他送禮物。但在中國交易所,會有人找他談話,說請你走吧,說你是不受歡迎的人,說你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在中國這是不可思議的。

1971年美國納斯達克推出。因為它是中小盤,波動性比較強,投機性稍微強一點。納斯達克超過紐交所的交易量花了多少年?花了24年。我們深交所推出創業板後,深交所的交易量趕上或者超過上交所只花了半年,這是第一。第二,中金所推出一個產品股指期貨。中國人給投資者的准入是全世界最嚴格的,必須要流動資產50萬,基本上50萬現金,還要有兩年的期貨經驗,然後你還必須跑到營業部,自己得手書,說我知道我在幹什麼的。在很多國家說不定這會存在人權問題。可即便這麼嚴格,還是來了一批人,不到幾萬人吧。20天交易量就超過了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總和。上交所和深交所大概有20年了。可20天,就五六萬人的交易量就已經超過了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總和。

所以中國的文化是很深厚的東西。我們不能說投機性很強,這是很商人的。我們只能說對市場經濟的熱愛他是天然的,他熱愛致富、非常勤奮,不放棄任何套利機會。一個市場如果沒有流動性是發展不起來的,但是如果流動性過強、投機性過強是要崩潰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永遠處于這樣一個尷尬之中。

我最近寫過一篇文章,叫《1921年的中國》,沒有公開發表,只發表在我們証監會的研究網上了。寫了什麼事兒呢?1921年發生過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中國共產黨成立,馬上建黨九十周年。

第二件事:1921年,中國建立了136個交易所。大家說怎麼可能呢?今天我們還有兩個。在1921年的時候,上海有一個物品交易所,搞著搞著,半年就賺錢了,就分紅了。結果是,一哄而上,上海灘建立了120個交易所,全國136個。這些都是在1921年那一年完成的,也就是共產黨成立那一年。1922年3月,也就是次年3月,這些交易所幾乎全部倒閉。

我說,1921年中國這兩件事兒對中國未來的前途都是影響深遠的。中國人能夠在一年之內整136個交易所出來,在次年3月又全部破產了。你看,中國這個社會,發展市場經濟、發展資本市場有天然的土壤。但是,如果真的中國發展一個純粹的資本主義模式,中國會怎麼樣呢?中國的命運就會跟那136個交易所一樣的,它一定會崩潰的。所以它還真需要一個中國共產黨管著。所以1921年這兩件事情已經預示著中國的未來會走向一個什麼樣的道路了?會走向一個叫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這就是中國今天的道路。所以我們講一葉知秋,這兩件事情是非常深遠的,通過它們可以把未來看得非常清楚。

除了文化以外,我們再說市場結構。我們今天講了中國資本市場很了不起,全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是我們跟這個老大差得非常遠,差得有多遠呢?舉一個例子講,結構差距巨大。美國市場的主板是社麼,納斯達克就是它的主板。咱們就類比吧。紐約交易所是2000多家,納斯達克是3000多家,美國的 OTCBB其實是5000多家。它是個金字塔型,這個底下有一個灰色市場6萬家,下面還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它的機構是一個巨大的金字塔,落在塔尖的就是紐交所和納斯達克。

我們正好相反。咱們主板現在是變成了1300多家,中小板現在有500多家,創業板只有100多家,現在200多家了,是倒金字塔,底下就沒了。所以我們是一個倒金字塔,我們的倒金字塔還懸在空中,底下連個腿都沒有。你說這個合理不合理呢?有它的合理性,為什麼?因為美國是自下而上發生起來的,我們是自上而下,我們是計劃經濟發展起來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呢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是博士後和

博士特別多,就是沒有小學生和中學生?這種情況非常荒唐,我們的市場就是這麼一個市場。所以我們要加快OTC的發展,這是我們投資界,還有幾位局長都非常關心的事兒。

討論加快全國性的場外市場的發展,只是討論了一個結構方面的不合理,是基于股票市場本身做的討論。股權市場的結構已有這麼大的不合理性,當我們在另外一個緯度上觀察,還有更加不合理的現象。全世界範圍內,債券市場的規模是股市的兩倍,我們國家的債權市場正好是股市的二分之一不到,這是第二個結構上的不合理。第三個全世界範圍內的衍生品市場,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場規模是巨大的。在過去,我們是幾乎是一個都沒有。現在剛剛才有了第一個。所以說朋友們可以想想,我們雖然號稱全球第二,但我們和這個第一差距還是相當地大。

我們講了半天,我們的市場有這麼大的成就,也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有什麼不足?有市場機制的不足,有市場文化的不足,還有市場結構的不足,這些都需要我們繼續去發展。

中國資本市場今天發展幾大重點問題,幾大重點問題我用一個例子來講,就可以全部講透。中國現在有一個電視節目。什麼電視節目?叫《非誠勿擾》,在節目上找對象。這個最火了,但是以前我都不看。後來某一天一不小心看了一下,我發現挺好看的,建議你們也看看。我覺得如果不是提前策劃好的,這些年輕人還真是有才。我覺得每個人的回答都是那麼地機智。我就覺得他們是不是每個人都編排好的事情。為什麼會《非誠勿擾》節目這麼火?因為中國社會現在有大齡青年問題──“剩男剩女”。一面一大堆男青年,一面一大堆女青年,還是找不著對象,為什麼?沒有好的中介機制發展起來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後來就出現了《非誠勿擾》節目。現在適齡青年全都加入了這個節目,它一下子成為中國社會最有人氣的一個節目秀。中國經濟中也存在同樣的剩男剩女現象,一方面有成千上萬的企業等著排隊、等著融資、等著IP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背著一麻袋一麻袋的錢。背著錢幹什麼?買房子。因為找不著投資工具、找不著投資方向。在這里,也缺乏一個中介機制,也需要資本市場提供一個解決方案。

我們今天講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我覺得最典型的例子是浙江。浙江領導跟我講,說這幾年全中國人民對浙江人民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以前都特歡迎浙江人,說浙江人來了好,帶著錢來的、帶著投資來、帶著就業機會來。現在聽到浙江人要來,都說千萬別來,你一來炒礦山,把礦山炒塌了;一炒房子,房價炒上天了。現在開始炒綠豆、炒棉花。統計局特緊張說別把CPI搞亂了。我去杭州參加一次會議。我說,一家人好不容易改革開放三十年攢了一點兒錢,非得跑到山西去炒煤礦。你們家的鄰居就在創業,你們家的鄰居就因為拿不到這筆投資,就成不了下一個馬雲。你就因為沒有投資你們家的鄰居,所以失去了分享

下一個阿里巴巴成功\的機會。多麼可惜!能這麼說,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達了一定的階段,資金積累也到達了一定的階段。如果金融市場的發展跟不上的話,他不僅不能幫助實體經濟發展,還會帶來巨大的危害。現在的錢已經成了中國社會的一個危害。害怕游資、害怕通脹,一般老百姓拿著自己的錢,還不知道怎麼辦,對吧?

所以我們講,一定要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8萬紅軍過湘江,前面只有一個浮橋怎麼辦呢?

第一,拓寬這個浮橋。發行體制市場化改革。這是中國証監會第一個工作,疏通這個浮橋。

第二,再架三個浮橋。第一個是債券市場、第二個是PE市場,第三個是OTC,這是中國証監會另外三個工作。

然後幾萬大軍過去了,這個橋撐不住了怎麼辦?長期資金入市,機構投資來發展。必須把中國的養老體系、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跟資本市場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五項工作。還剩下什麼?還剩下期貨市場,還剩下國際板,再加一個市場公司並購。

這就是在未來若幹年中,中國資本市場能發生的最重要的八件事情,基本上存在了。我們中國發展資本市場,中國發展金融創新很好,不用去學美國。但是說他有一個什麼產品我們不用,主要經濟需要什麼你就幹什麼,哪怕他是最簡單的產品,只要有需求就把它發展起來,一定不會錯,絕不能夠偏離需求。

我們在指定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這個有幾個背景。

背景一:中國經濟的轉型。

背景二:國際競爭的壓力。

中國經濟的轉型剛才我們講了,改革開放三十年到今天是迫在眉睫。今我來運營中心幹了五年半了,我們每年大概有100天到200天在研究寫稿,應該說質量相當高。但是我們從來不對外發表,為什麼?因為我們怕影響到市場,也還有保密的問題。

但是後來我們領導找我談,說我們能夠把研究結果的一些拿出來對外發表一下,然後我們編成一本書。後來從二月份到現在,四個月過去了,進展不大。我們沒時間。每天都忙得要死,沒時間去整理那些研究報告。但是書名我想好了,就叫《世界轉彎進行時》。為什麼?因為世界在過去三年中,再稍微延展一下過去的十年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個深刻的變化是什麼?這個變化是兩個方面。

方面一:世界的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金融危機為代表,世界發生、發現什麼呢?在九十年代末期,全球奉行的是美國這種過渡自由的,高度杠桿化的,經濟一旦放緩,

一旦遇到問題馬上就對貨幣政策就支持,就得印錢,靠這種模式不行,不可持續,所以就崩潰了。所以世界的金融危機前後是從一個過渡激進的不約束、不控制風險的,相對來說不控制風險的方式,走向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比這個再擴展一點過去的六十年,過去的十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分成了兩個陣營,社會主義陣營、資本主義陣營。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八十年代歐洲蘇東變化宣告了計劃經濟的破產,基本上一邊倒。那麼當時我記得我們一個同學,應該是銀行總局的,跟我說他去東德訪問,從西德進了東德,發現一條柏油馬路,就問東德的同志,說你們這個路是,也沒有高速公路只有柏油馬路,他這個柏油馬路還挺不錯的,說什麼時候修的?東德同志說是希特勒修的,就是這個六十年都幹了什麼,不知道幹了什麼。

所以從八十年代以後,以市場為代表的主流方向被全球接受。但美國08年的金融危機標志著完全自由的、過度自己的、不受約束的市場經濟,也是有他的致命的弱點,而且最後崩盤的形式跟計劃經濟崩盤的形式非常相似。所以最後大家發現世界一定要走向一個相對平衡可持續的發展過程。兩極分化發展到這里,是第一個變化。第二個變化,在過去十年當中,世界發生了另一個同樣深刻的變化,就是中國崛起了。金融危機前後這個變化是非常地驚人的。

金融危機之前大家都知道有一個G7,7國集團。他們在一起討論什麼事兒呢?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也不告訴你。後來加了兩個,還是沒中國,9國集團,沒有我們什麼事兒。金融危機之後人家就有一個概念叫做G2,中國和美國。說金融危機之後這個世紀只有兩個國家重要,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比美國還重要一點,為什麼?因為中國在增長,這個一點兒不誇張,這個全世界都認,只有我們自己不認,我們還往外推。

金融危機之後我們一下子成了全球GDP總量第二,在世界上影響力是誰也不敢小看。我們姚主席(証監會副主席姚剛)跟我講了一個故事挺有意思,他說參加G20會議,他們就注意到奧巴馬有一個動作細節特別逗。G20咱們都沒去過,他們回來講說是這樣的:每個國家都輪流發言,一個國家大概講20分鐘到半小時,這樣20個國家大概就10個小時,所以也挺累的。誰最累呢?奧巴馬最累,為什麼呢?因為他是老大,別人都講給他聽,主要是給他聽的,所以他聽不聽他得裝著聽。後來可能實在受不了了,當西班牙發言的時候,他就把這個同聲傳譯的耳麥給拿掉了。我們的同事呢也挺逗的,也挺不知趣的,就問美國人,說你們總統挺好學,還會西班牙語呢。美國人一般來說都不說假話,都說實話,說他不懂西班牙語。我們的同事那又問,他怎麼不聽了?美國人回答說,西班牙說什麼他不在乎。下面一個代表就是中國的,中國人一發言,奧巴馬立刻就把耳麥拿過來了。因為中國太重要了,他

說不能忽略中國人說的任何一句話。

所以我們講見微知著,一件小事情就可以看到事情的變化,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驚人的,我們去美國參加經濟論壇什麼金融論壇,也是很震動,很受震驚。這些論壇,一般來說就是兩個模塊,第一個模塊叫美國經濟,第二個模塊叫中國經濟,然後就結束了,我就不知道其他的代表去了以後什麼感受?一看就兩個模塊,一個美國經濟、一個中國經濟,結束了。而且在這些論壇中,往往從討論美國開始,然後圍繞中國討論,到最後就全是中國。所以現在你們到世界其他國家去,能夠體會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以前尤其我們出國的時候,那時候中國還特別窮,非常窮,我從清華留校一年然後出國,那時候工資78塊錢,獎金20塊錢,一共98塊錢,那時候5比1那個外匯,20塊錢還不到,揣著幾百塊錢就出去了。那時候就是出去念書,第一個學期學不下來,但也不想回來,為什麼?你一回來萬一簽証簽不過去,就白學了、白去了,而且無顏見江東父老。拿到第一個碩士學位,第一次才回國,時間在93年以後。回來以後,發現簽証不了就非常生氣。為什麼呢?先得五點半六點鐘去排隊,然後排到中午十一二點,還經常有人被拒簽。跟美國人還好一點兒,假洋鬼子就特別招人恨,拿一個大棍子,印象中都是比較醜陋的,對排隊的人說:“給我站好了”,好像他們挺能似的。

上次李小加(港交所行政總裁)來,我請他來做講座,他說現在香港有一個大陸簽証的辦事處,說美國人早上五點多鐘去排隊、我說這差不多了,到時候了。這20年的變化基本上翻了一個個兒。

我最近去美國訪問,跟小雪(証監會紀委書記李小雪)去了一次,印象特別深刻。到了紐約碰上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通用IPO,通用汽車是美國經濟的明珠,原來是汽車產業的老大,金融危機倒閉了。倒閉之後國家收購,國家收購之後重新賣出,相當于重新私有化,重新賣給公眾。這是世界走出金融危機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所以華爾街歡喜雀躍。我們去年11月中去的。這里邊就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成為了一個噪音。中國有一個公司買了一些股權,戰略入股買了100 億。誰呢?上海汽車集團,上汽集團。這讓美國炸了窩了。首先華爾街日報來了一個通用標題,說中國人在買GM,打了一個驚嘆號。然後上網一看發現美國的憤青比中國還多就在那兒罵,說美國最好的公司怎麼能讓中國人買走了呢?

第一,通用也不是什麼最好的公司,而且破產了。

第二,中國人也沒買走,買了1%,美國人就受不了了。

更冤的是什麼呢?更冤的是他們操作這個項目的CICC跟我們說,根本不是中國人想買的,是美國人自己找我們的。美國人跑到我們公司,說你們能不能幫我們找一個中國買家戰

略入股一下,這樣我們IPO的時候有一個中國元素在里邊好賣一點兒。結果這個IPO價格提高了4個美元,成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大的一起IPO。所以我當時一想,我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最好的事情之一是什麼?就叫幹部出國,我就鼓勵同志們都要出國,就是你去看一看好多事兒都不一樣,能體會到很多東西。很多東西你當時一看,你就能體會到這個世界,一個瞬間就發現世界。美國在衰退,中國在崛起,非常明顯。

今天中國經濟不僅成了美國經濟或者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成了華爾街的救命稻草。所以盡管說出國現在控制很嚴,大家有一會一定要去。你看我在美國工作學習了8年半,回來11年。這個只要有機會去開會,我每去一次都有很好的收獲。為什麼?

第一,以前在美國幹的事兒,不管你幹得再多,你也是個螞蟻。你幹得再好也是一個勤奮的工蟻。但你回來的話,考慮的就是國家大計,這是不一樣。

第二,天天都在變化。我們在發展、在增長。對方也在變化。我們不能說別人在衰退,他也在變化。在兩相比較之後,你會看到很多東西還是很有啟示的。

這是在紐約碰到的第一件事兒。第二件事兒:就是小雪(証監會紀委書記李小雪)提出來要去看看高盛,我們事先也約好了。雖然我在那兒工作了若幹年,結果到了以後發現找不著門兒了,原來因為911什麼的它搬遷了,找不著它那個總部了。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了導游,也不認識。找了半天最後找到了一個新大樓,進去以後呢,發現大廳里挂了一面五星紅旗。你到美國找一個樓挂五星紅旗挺奇怪的。一般情況下都是中國使館才這樣。我們就想,怎麼跑到中國使館了。門衛說不是,說這就是高盛。我當時突然想到,說這個沒准兒是歡迎我們倆的。小雪說別瞎說了,不可能。結果真的是歡迎我們倆的。中午我們走的時候就拿走了,為什麼?一聊很簡單,高盛去年IPO的50%來自于中國,中國証監會肯定是屬于拍他馬屁的這種。這個是我們不能想象的。

高盛的這個首席經濟學家跟我們進行了座談。我們聊了一上午,有我們幾個人,加上他們總裁什麼的都來了。他們說現在美國的這個產業分成兩大產業,第一產業叫做新興產業,第二產業叫做夕陽產業。他說什麼叫新興產業呢?跟中國相關的叫做新興產業,跟中國沒關系的叫做夕陽產業。我說你是不是忽悠我們?他說實事求是。

你想這個很簡單,一個產業再落後有13億消費者在用,肯定是新興產業。你說幾年以前說早上起來喝一杯牛奶,難以想象。但今天中國中小城市都能早上起來喝一杯牛奶,結果傳統的畜牧業成為了今天的新興產業。道理很簡單。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我說為什麼大家出去看呢?你體會一下好多事兒,這比統計數據帶來的感受深刻多了,這種感受更直觀。你說地球要沒變暖,天氣的數據一點點都沒有,但如果你開著船到南

極去看看冰山有沒有熔化,答案就出來了。很簡單,這叫做見微知著。

一方面,中國經濟面臨今天的機遇,相對來說強大。另外一方面,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一般來說這兩件事兒都是對稱的。舉個例子來講,人均 GDP。我們GDP總量全球第二,我們人均GDP4000美元,正好是美國的11分之1,日本的10分之1,大家說我們窮慣了,能變成美國11分之1不錯了。給大家一個概念,我們全球排在第99,99大家說還不錯,擠進前100了。告訴大家第98是誰?第98的這個過程叫阿爾巴尼亞。文革的時候是我們兄弟國家,我們改革開放之後的今天還是兄弟,人家還排咱們前頭。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讓我們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中國經濟總量很龐大,相對來說素質、教育的質量相對來說相當的低下。阿爾巴尼亞是什麼情況同志們可能都不知道。文革的時候我們給了很多外匯給加拿大,國內沒糧食吃了,到加拿大去買了一船糧食。快開到天津港口的時候,有同志給毛主席打了一個電報,說阿爾巴尼亞全國只剩下7天的糧食。所以這樣這船糧食就運到了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當時就這麼窮,當時被稱為歐洲的最後一盞社會主義明燈。今天,人均GDP排在我們前頭。

我們像是有1萬個小舢板釘在了一起,排水量趕上了一個航空母艦。你覺得咱們是航空母艦嗎?還真不是。這是第一,就是經濟質量來說。第二,如果經濟發展的水平不能夠進一步提高,會有什麼問題呢?它會造成各種問題,包括各種社會矛盾逐步激化。

我們今天看到中國社會的很多事件,以為它們是社會事件,其實背後全部是經濟問題。基本上沒有例外。比如說,富士康事件。富士康事件大家說是什麼問題?說這些人怎麼這麼不珍惜生命,說富士康剝削工人。富士康告訴大家,富士康的本質是經濟問題。富士康的產品在全球沒有談判力,一個iphone賣 4000塊錢,蘋果拿1800,富士康拿多少錢?拿73。因為他的利潤率非常低,最後只好靠節省成本。與其說他在剝削工人,還不如說在世界產業鏈中他首先被剝削,這是第一。

第二,富士康在中國的產能不是最落後的,也不是最差的,他幾乎是最先進的和管得最好的。我們大部分的產品根本就沒有富士康的談判力。前年富士康事件出來以後,我當時就看了一下電視。經濟半小時採訪了門口的工人,看完這段採訪後,我就調開了,不想看了。一個年輕人被問到說,富士康13連跳你為什麼還到富士康來報名?這個工人的回答讓人很辛酸,他說至少富士康不拖欠工資,他說你可以想想我們中國有多少工廠是拖欠工資的。

最誇張的是什麼?就是前兩天我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一般還真的不太看這個玩意兒,我一般就掃一眼。第一個人是幹什麼呢?連續20年沒有拖欠員工的工資。開始我以為聽錯了,我仔細聽了一遍,確實沒聽錯。我說這個節目要不是故意安排的,就太誇張了。我

說這個事兒別讓人知道,咱們丟不起這人。你說你開不了廠,你就回家吧,你還拖欠別人工資,一個人連續20年沒有拖欠工人工資,倒成了民族英雄了。這個事情說的讓我覺得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點兒太差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夠在全球產業鏈當中有談判力,不能夠提升產業結構的水平,實際上的社會矛盾是會越來越激化的。

隨便舉一個例子,採訪的另外一個女工,問她,富士康天天都加班十幾個小時你為什麼到富士康來報名?這個不到20歲的女孩子講,你不知道我們出來打工,就是出來加班的,我最害怕的就是他們不讓我加班。後來富士康事件出來之後大家發現富士康里面的工頭最大的權利就是什麼呢?竟然就是不讓他加班,不讓你加班你就不能領加班費了。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今天要建立和諧社會,怎麼建立和諧社會?沒有一定的利潤率,是根本建設不了和諧社會的。在全球產業當中沒有談判力度,怎麼和諧?沒法和諧。

的的確確,中國今天的產業的落後是非常驚人的。當然富士康73塊錢,在4000塊錢當中的比重還是相當地高的。去年南非世界杯賣了一個產品,每一個賣當地56塊錢,這個產品是那個加油的大喇叭。中國的廠家掙多少錢呢?56塊錢里面掙2毛錢,這個大致就是中國很多產品在世界上的談判力。

金融危機之後,去美國參加世界銀行的會議。到夜里所有的產品都打折,一件毛衣中國產的5.99元。我說這個毛衣真便宜,36塊人民幣。結果翻開一看,原價是59.99元。因為這個金融危機之後,往後錯了一個零,我告訴你5.99元他還有利潤,離開中國這個口岸肯定不到5.99元。我們大部分的老百姓透支了環境污染、透支了社會矛盾、透支了多少東西,才換來這麼一個增長。當然,這個例子不夠有說服力,產品太小了。

那來講大產品,鋼鐵。中國的鋼鐵產量今天全球第一。09年的時候最誇張,因為金融危機,我們全球第一,後面20個國家加在一起沒有中國多。就有點兒像美國的核彈頭,美國第一,後面二十個國家加一起還沒有美國多。這麼強大的鋼鐵產業背後有兩個不幸的數據,跟同志們分享一下。

第一,中國每年進口的鋼材平均價格是出口鋼材的200%。我們買的全部是特種鋼,我

們賣的全都是粗鋼。第二個是我們每年消耗了全球60%到70%的鐵礦石,我們在每一輪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毫無還手之力,為什麼?因為我們有 2600家鋼廠跟人一塊兒談判。毛主席講5個手指頭打人是不痛的,我們有2600多個手指頭你說痛不痛?你自己痛。他們沒有整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講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說來說去是兩件事情。

第一,提高中國經濟的談判力,經濟附加值,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水平。

第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怎麼做到?也是兩件事情。

第一,存量的整合。第二,增量的發現。

怎麼進行存量的整合?先進的產業無論是鋼鐵、化工、汽車,都需要整合,怎麼整合呢?有行政的手段,還有市場的手段。我們的趨勢主要需要依靠市場的手段,或者說,應該是越來越要依靠市場的手段。什麼叫市場的手段?很簡單,叫做並購。我們可以預計未來十年,中國社會中一個最主要的主題詞叫做並購,會風起雲湧地發生並購浪潮,這個並購浪潮主要是以上市公司為主導。

第二,增量的發現,為中國經濟發展一批增量,也就是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怎麼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去年我有幸去參加發改委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決定的起草。來了40多個部委,基本上就是跟著聽會,調研了很多地方。會議上來了各行各業的專家,基本都是各行業是最重要的人,他們都號稱全中國的資源都要支持各自的行業,他們都是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聽了比較誇張的一個是海洋腐蝕業。原來可能我比較無知,真不知道,學了不少自然科學的東西,都不知道海洋腐蝕業。有很多橋是建在海里面的。因為橋墩會被海水腐蝕,所以制造出來一個海洋防腐產品。介紹者說他這個產業是國家重點產業,是戰略新興產業,國家的資源要支持他。我就想你這個產業要是的話,中國就沒有什麼產業不是了,還有什麼產業呢?當然這個也確實很重要。後來最後初稿出來了,發改委的同志寫了一萬多字,叫我們幾個閉門討論一下。我們拿過來一看沒寫資本市場,我說不行,來了四個多月,我都沒說過話,現在我得舉手發個言。

當時我說,在座的這麼多部委的司局長都非常地有社會責任感,幫助中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都很有使命感,同志們比較普遍的想法是把我們能夠想到的、聽說的、沒聽說過的、能夠猜到的30個產業拉出一個單子。然後我們就仔細地討論、仔細地甄別,這26個看著不太像的給它劃掉。我們就集全國之力發展這四個,這樣我們一下子就超過了美國、英國、德國、

法國變成世界未來三十年獨占鰲頭的。在這四個產業里,我們老大。我說這辦法好不好呢?很好。

它有一個缺點,什麼缺點?如果讓時光倒流三十年,現在應該是40年了,1970年如果美國發改委,美國沒有發改委,幸虧沒有,做一個戰略新興產業的規劃,也按我們今天的辦法,也把當時能夠聽說過的、能夠想到的、能夠猜到的,包括沒聽說過的拉一個單子,也是甄別劃掉26個剩下4個,舉全國之力發展這四個,會怎麼樣呢?

今天如果我們有幸去回望這三十個產業的單子的話,就會發現里面缺了四個,缺了哪四個?第一個是PC,第二個是電信,第三個叫做互聯網,第四個叫生物制藥。人類在1970年的時候不知道有這四個產業,而這四個產業恰好是人類隨後三十年最重要的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那麼這四個產業是誰發現的呢?是資本市場。是誰培育的呢?也是資本市場。正是在1970年的時候,人類對于未來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模式認為是什麼呢?是一個大型機的世界。

大家都記得50年代人類出來第一台計算機比人都高。它的計算能力,不如你今天給孩子買一個生日賀卡,那個會唱歌的那個芯片,它的計算能力都超過人類第一台計算機。所以說七十年代的時候大家說我們將來要集全國之力搞一個巨大的CPU,放在一個島上,然後每一個人說這樣就只要有一個終端,把計算的請求全部交給它。告訴你,這是七十年代的人的一個想象,對計算機未來的一個想象的途徑。

八十年代,十年之後,IBM率先推出了PC個人電腦,一舉顛覆了這個模式。結果每個人背著自己的CPU到處亂跑,這個CPU就是個人電腦。你剛剛習慣于這個模式,九十年代世界又回到第一個模式,為什麼?互聯網出現了,今天你要搜索任何東西,你交給谷歌、交給百度他算完了以後告訴你。我們幾乎回到了第一種模式,但是同時你還得背著自己的PC到處亂跑,說明什麼?說明人類在同一個產業內,不到30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兩次來回。如果要做規劃的話,按照這個計劃經濟的方法去發展的話,已經錯了兩次。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天天做產業規劃,天天跟不上美國的原因。

後來發改委的同志說,我們聽明白了,有關金融這個話題由你主導。後來人民銀行的司長表示非常不同意,他說一般來說金融方面都是我們人民銀行主導。後來發改委的同志說,我們聽明白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現跟後面的東西沒關系,跟資本市場有關系。所以我說中國發改委是非常厲害的、非常聰明的,學習能力很強。

中國今天和美國的差別是什麼?美國有形的手是非常弱的,他主要是一只無形的手。在中國,有形的手很強大,無形的手也越來越強大。但我發現,有形的手發揮作用的最好辦

法,是幫助這個無形的手去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不是替代它去發揮作用。因為一旦替代它發揮作用,上帝就會發笑。因為你肯定會錯。就像今天沒有任何人敢說未來三十年,人類最主要的產業是什麼?回頭來看,99%的預測都是錯的。因為你不能想象它是什麼樣子?它會變化很快,而且你不能以技術來引領,只以市場來引領。

十年以前能想象畜牧業能夠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嗎?今天基本上已經是了。記得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美國人到中國來調研,就是說美國火車即將要被廢棄,被飛機和汽車取代。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高鐵成為新興產業,不要說十年以前,三年以前、五年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很多東西是一定要的。

第一,要讓市場說話。

第二,市場是最決定的因素。技術再好,如果沒人買、沒人接受也是沒用的。

第二個背景全球金融形勢的競爭是愈演愈烈。最近,德交所並購紐交所。全球交易所實力的排名,第一名CME(芝加哥商品),第二名是德國,第三名是紐交所,第四名倫敦,第五是納斯達克。

並購完成之後後德國紐交所成為全球第一,它基本上成功\了。節前的最後一次講座我們安排的是德交所的常務副總,他親自操作這個項目。這個並購當天就傳出CME要並購納斯達克,為什麼?德交所的期貨衍生品厲害,紐交所的股票債券厲害。這個並購說明很多問題:

第一,說明在發達市場中,已經進入了後股票債券時代。股票債券再厲害,因為期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利潤率比較高,如果德交所的市值超過了紐交所怎麼辦?占據下峰,沒辦法。其次,CME期貨和衍生品比較厲害,若跟納斯達克並購在一起並且成功\了,是不是有點兒似曾相識?像航空業的波音和空客兩大巨頭形成。如果這兩個交易所集團形成了,瑞典交易所有什麼存在價值?毫無疑義,它要不也加入這兩個集團,要不就被徹底消滅。這個趨勢是已經形成。

交易所背後是刀光劍影。其並購說明什麼?

第一,今天的時代已經完全跟以前的時代不一樣了。人類以前小農經濟,每個國家關在門里發展自家經濟。後來出現了跨國公司,然後出現產業跨國工作。這個稍微有點兒誇張,一個國家的產業把另一個國家的一個產業全都吃了,如今天的交易所並購,一個市場把另一個市場給吃了,把對方的經濟整合進來了。當然,大家互利共盈。這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一個不能想象的、激烈競爭的時代。

第二,交易所的並購並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發達國家之間可能基本上就是簡單的商

業行為。歐洲的交易所天天你吃我、我吃你,就變成三國演義,已經是歐共體了。美國和德國之間也基本上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問題。但是美國有一個面子問題。德交所並購紐交所的事情出來之後,美國所有的經濟方面的參議院、經濟委員會的參議院不予置評,為什麼?

第一,他不能反對,反對相當于反對自由貿易。

第二,他也不能說同意。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征被德國人收購了,確實有點兒說不過去。

第三,最後這個舒默(人名),就是老天天逼人民幣升值這個人,要求紐交所的名字放在前面。這基本上是自欺欺人。我估計德國人肯定同意了,他要理子不要面子,。況且紐交所還是不錯的品牌。

前天我問德交所的人,為什麼這次交易所並購沒有受到美國國會的阻攔?他說美國的政治家都要看商業領袖怎麼說。這個並購法案出來之後,24小時之內,布隆伯格、紐約市長彭博就發表說全力支持。所以美國人想想,說不能評論,萬一說錯了不是顯得很愚蠢?就不便隨著說話。但是美國人想想也不願表示同意,因為怎麼著也是美國占了下峰。

但是在這些國家之間,這次並購已經是很簡單了,它總體來說是商業行為,對各方都是有利的,可以擴展市場規模。每個交易所並購以後,基本上可以為發達市場提供所有的產品,從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全系列,之後可以買歐洲和美國所有的股票、所有的金融產品。

但是對新興市場來說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傳說CME要收購納斯達克,結果CME沒收購納斯達克,納斯達克自己開了一個小飛機跑到中國來,說德交所、紐交所的並購是老世界的擁抱,納斯達克要擁抱新世界。中國多有意思!納斯達克與中國的聯盟,背後有很大的不對稱。

第一,中國還很弱小。跟對方一觸既潰,肯定占下峰。

第二,在新興國家,在市場經濟還不算太發達的地方,交易所不是一般的產業,有戰略屬性,有很多外延性。例如中國的匯源果汁被可口可樂並購,中國老百姓會不知道嗎?不太會。為什麼?因為這基本上是個純競爭的產業。不就是一個品牌嗎?不就是一碗水嗎?也許\並購之後還少出點兒質量問題呢。但中海油要被並購了,我估計中國有一半人上要街示威了。

如果上交所被並購了,我估計人們都坐不住了。為什麼?交易所是比資源類產業更加重要的戰略產業,因為它是整個市場經濟的組織者,有很強的外延性,附帶著很多其他的價值,所以不能輕易地被別人並購走。在新興市場,交易所並購也是風起雲湧。

舉兩個例子,都在去年十月份發生的。

第一,新加坡宣布並購澳大利亞交易所。新加坡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香港,但是香港依托于大國經濟的發展,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越來越強。新加坡去澳大利亞,這個做法錯了,第一,澳大利亞也沒成長性,去了也白去;第二,澳大利亞也不同意,其國會已經正式否決。所以,這實際上背後也是國家戰略,為鞏固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今年四月份老撾交易所開業。當天大家很驚訝,發現老撾交易所組成中49%是韓國交易所。韓國跑那麼大老遠去買老撾交易所的股權幹什麼?今年柬埔寨交易所要開業了,可以提前告訴大家,柬埔寨交易所的股東49%,也是韓國交易所。

韓國人為什麼要忙活這個事兒呢?我們簡單地概括:人小鬼大。韓國覺得中國的內蒙古都是韓國領土,至少有一些韓國人是這麼想的,所以他要跟中國競爭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其策略就是收購中國周邊的交易所,所以交易所並購行為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行為。而且可以看到新興市場的交易所並購也已經是風起雲湧,況且還有歐美市場。

所以,第三我們該怎麼辦?很簡單,波音、空客形成了,我們要不要造自己的大飛機?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們要有自己的大飛機。那麼緊接著大飛機怎麼造出來?

第一,正直交易所並購浪潮,不能說沒看見、沒關系,說我們人民幣還沒開放,我們的市場還可以有自己的一點時間。我們的確還有時間,但是時間也不多了。

第二,迎頭趕上。怎麼迎頭趕上?加快我們資本市場的發展。所謂交易所的並購,實際上背後還是資本市場強大與否。強大了就收購他,否則就是他收購你。強大了才能心平氣和地去談,否則一說就被別人壓倒了,還談什麼談?

所以要加快產品創新,加快我們資本市場的發展步伐,適時推動或者說積極研究交易所體制、機制、改革,這句話是很敏感的,所以就點到為止。因為有很多的現有的安排比較敏感。

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10年、15年之後,中國會不會有一個交易所控股集團呢?或者是有一個統一交易平台?也許\我們可以有,也許\我們應該有,下轄四個交易所,一個上海、一個深圳、一個香港、一個台灣。結果是什麼?

第一,兵不血刃解放台灣。台灣經濟和大陸經濟在一個平台上交易,這跑也跑不了,這不用跑了。

第二,如果這個統一交易平台形成之後,會怎麼樣?新加坡會要求主動加入,再也不用跟澳大利亞聯手了,沒有意義、毫無疑義,沒有成長性。第二是韓國人會主動要求加入,東盟十國會要求加入,東京交易所只有兩個選擇:要不加入我們,要不被徹底邊緣化。這就是大概未來十年左右,東亞金融版圖的整合和東亞經濟版圖的整合趨勢,這個整合趨勢不僅

會幫助中國經濟更快崛起,也對全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是有利的。

這個趨勢必然會發生,如果有計劃做現在比較時髦的頂層設計或者說戰略安排的話,往這個方向去積極推動,會更快地發展。

很多人講說金融問題是技術問題,但金融問題講的並不是技術問題,它可以幫助、而且一定會幫助實現國家戰略。我們經常講到就是交易所,講到去資本化。我們可以往遠了說。比如說再晚一點,在中國的烏魯木齊,能有一個比較活躍的區域場外交易市場。這只是一種漫談,只是說有一種可能性,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的企業會到那兒去融資,因為在烏魯木齊周邊一千公里之內,找不到任何一個城市與其競爭。這樣有可能真正解決東突問題。

如果在東盟、在南京有一個類似的區域場外交易市場,會一舉幫助東盟,把中國經濟的影響力輻射過去。如果在海西有一個,台灣也跑不了。所以,考慮問題不要光考慮技術問題,也考慮宏觀國家戰略。

講講體會,中國改革開放20年,現在要做規劃,接下來要如何去發展?如果說20年之內我們有什麼經驗、有什麼基本規律,給一分鐘來說是什麼?我只能講一句話,就是這個例子:烏鎮與鳳凰。浙江的烏鎮,非常不錯。烏鎮最大的特點是江南水鄉保持了原貌,明清時代的建築一點兒沒動。

還有一個什麼特點?推開門窗一看,里面已經被改成了五星級酒店。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我們應該怎麼去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一方面我們要保持中國特色,尊重中國的國情,另外一方面一定要高標准、嚴要求。也就是說要把中國國情與國際標准統一起來。

我去過另外一個地方,與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是湖南的鳳凰,湖南的鳳凰也是古色古香,也是明清時代的建築,而且比烏鎮還漂亮,為什麼?因為烏鎮只有水,鳳凰還有山;烏鎮只有風景,鳳凰還有文化,看著也很美。結果呢推開門一看有兩只耗子,去一次再也不想去了。

也就是說,發展中國資本市場,要尊重中國國情、保持中國特色。但若全部是內部交易、全部是過度投機,則早晚一定要崩潰,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所以我們要把中國國情和國際標准相對完美地統一起來,這就是中國資本市場在過去發展二十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經驗。今後要堅持下去。同時我們要關注歷史,要學習歷史,為什麼?因為今天發生的事情在歷史上都發生過,只是以不同的形式發生,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參悟歷史,對指導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改革,都善莫大焉。今天中國經濟中兩件事情,第一,重工業化,第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現與發展,美國歷史上都發生過。美國歷史上重工業化發生在 1900年前後。1900年前後,美國經濟中的所有的產業,都經歷了

大規模的並購浪潮。鋼鐵、化工、橡膠、煙草、石油、冶煉……所有這一切,最誇張的是兩個。

第一,鋼鐵。

鋼鐵產業,鋼鐵大王卡耐基。1901年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工廠規模,超過英國全國的鋼鐵廠。大家不要小看英國,1901年英國是全球第一強國,相當于今天美國的地位,相當于美國有一家工廠超過了全球第一強國,就像我們今天的寶鋼和馬鋼,已經超過美國全國的鋼鐵產量了。所以卡耐基那時候很自豪。但是華爾街的JP摩根找到他,說盡管卡耐基的工廠辦得不錯超過了英國,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還不夠大。JP摩根講了一句名言,要把卡耐基的工廠和美國其他幾個最早的鋼鐵公司全部買下來,整合在一起。他有沒有做到呢?他做到了!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叫做美國鋼鐵。美國鋼鐵的注冊資本金是美國當年暨1901年聯邦政府預算的2.75倍。一個鋼鐵公司注冊資本金是美國當天整個聯邦政府的預算的2.75倍,一舉奠定了美國在全球鋼鐵產業中絕對壟斷地位。所以大家可以想見我們今天鋼鐵產業的水平有多麼落後。

第二件事情在1901年前後,最有名的就是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整個煉油廠整合了400家中小煉油廠,多少工人跳樓?跳樓的、臥軌的,非常殘酷、非常血腥。洛克菲勒在人生的最後二十年幹了一件非常出名的事情就是捐錢,為什麼呢?洗刷心靈的罪惡感。但是他當初推動的並購是歷史的潮流,誰擋也擋不住,只是他的操作方法過于原始、過于殘酷,但總的趨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只是可以幹得更好一點。

今天我們也處在類似的階段,所有的產業都急需並購,但任何產業並購,根本就推動不了。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河北省的鋼廠要被河南省收購了,河北有什麼好處?一點兒好處都沒有。第一,稅收少了,第二,GDP少了,第三,幹部管不了了。河北肯定要拼命反對,因為我們原來的經濟是計劃經濟,而並購是個市場行為。那麼怎麼辦呢?去年、前年我們做並購研究的時候,我有一次跟莊主席提一個建議,開玩笑道,並購研究都沒什麼用,如果哪個地方的領導主動把自己的工廠讓人並購走就給他提一級,他馬上就幹,不用你號召。所以,中國的產業並購真說不好,一個行政之手和市場之手在一起運做。重慶的並購至少搞起來了,因為政府比較強勢,比較強推這些東西。

第二,中國推動創新產業的發展。美國從71年推出納斯達克。其產業轉型發生在1978年,之後的美國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我們剛才說的四大主流產業,其中還有幾十個小產業,有的被消滅掉了,有的被整合在一起。大家可以看到這是道瓊斯的指數,背後都是美國的資本市場。

今天我們中國經濟又發生了兩件事情。

第一,中國創新性發展是美國歷史上兩個階段的疊加。我們希望在未來的20年中,同時完成這兩個目標,如果我們足夠幸運、並且操作方法是正確的話,第一能夠幫助並加速中國經濟重工業化的轉型,第二能幫助中國發現一大批戰略新興產業,至少在全球下一輪競爭中,能占一席之地,而不是全部收購。我們可以發現資本市場在里面的作用是多麼地重要。

所以我推薦同志們去讀一讀《偉大的博弈》,我每次去北大清華給學生做講座的時候,去書攤上去溜一圈,就發現一個新的版本,每年都變得很快。現在盜版技術很高,我都會鼓勵賣書的人一下,說你別的書我管不了,這本書可以多印一點兒。我說我就是譯者。他說不會吧?我說你看作品後面印著照片,他一看真是的,就說“我只見抓我的,沒見過鼓勵我的”。

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就只知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們折騰了一大圈在清華學物理,留校教計算機,去美國學生物物理,全部學一遍,發現科技救不了國,或者說科技本身救不了國。最後發現,對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經濟體制,同樣一片土地,30年前我們小的時候還吃不飽飯,今天全中國一半人全都減肥,什麼差別?經濟體制沒有任何變化。

對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經濟體制,對一個經濟體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金融體制,對一個金融體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資本市場。所以我不介意你盜版,我建議你多印一點兒,我希望現在大學生從上大學第一天起,就知道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他可以將來不去做金融領域,不去做PE,不去做分析師,不去做投行。但是他一定要知道這個市場的重要性。

第一,為什麼我們把它起名叫《偉大的博弈》,它偉大在哪里?如果你有機會看一遍的話,你會發現這里面基本上沒有一個偉大的人,基本上全是壞人,美國歷史上就這麼一批人,好多都是莊家,還不是一般的壞人,是相當的壞人,就這麼一批不怎麼偉大的人,因為一個偉大的機制造就了一個偉大的群體,這是里面最深刻的一個啟示,就是他在每個人忙自己的利益的同時,客觀上推動了一個國家的崛起。

大家看過西部片都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的沙漠,來了一幫歐洲移民,也不是什麼精英,主要是兩批人:第一批是逃犯,都是罪犯,第二個是異教徒。所以美國社會有兩個重要的情節:第一是反政府,因為都是逃犯所以特討厭政府,說我們到了這個新的地方,我們一定第一個不要的就是政府,說實在沒辦法我們就要一個小政府,這是美國小政府的由來。

美國還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反社會,美國社會的教會組織從來沒有像歐洲這麼強大,這麼一批人來了以後,200年之後全球第一強國,不到200年,170年時就已經是全球第一

強國了。你還真看不出來怎麼超過他。現在我們看出來有點兒希望了,因為中國的規模大,崛起得快。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看一下,我可以告訴大家,美國崛起背後有兩個秘密,第一個秘密從建國的第一天起,就奉行了一個自由經濟,自由經濟的標志是什麼?是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翻譯出來就是投機倒把不要交稅。改革開放以後自由貿易的第一個標志,例如咱們北京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什麼?一幫小年輕人倒騰魚蝦,天天早晨騎一輛摩的去弄一堆海貨到北京來賣,然後再把北京的稻香村什麼的賣到天津去,中間不收費,這叫自由貿易。這個道理美國在1787年懂了。美國建國是1789年。

美國建國倒推兩年的時候,13個州,州與州之間搞了一個約定,即建國以後13個州,州和州之間不允許\有貿易壁壘。這個有什麼新鮮的?在今天都是基本常識。1787年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國,運一車貨物要交50次以上的稅。所以歐洲經濟很快就被美國遠遠地甩在後面。這是美國崛起的第一個秘密,即從建國第一天起就奉行了自由經濟。

第二,美國經濟從建國第一天起,其金融資源主要是通過市場來配置,通過資本市場來配置,通過華爾街來配置。不是証監會和銀監會。從長遠來說,通過市場的配置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從長期統計平均來說,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配置金融資源的能力,遠遠超越于任何行政的手段,因為行政手段顧都顧不過來。

行政手段配置資源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毛主席。那一年是1957年還是1958年,說麻雀是害蟲,就吃了好多糧食,毛主席一號召打麻雀,全中國人民天天敲鑼打鼓,最後全中國的麻雀都累死了,掉下來全部被抓起來了。現在一個麻雀都沒有了。為什麼?為了防止麻雀吃糧食。

結果你發現什麼?其實麻雀還吃害蟲。麻雀打沒了,結果害蟲又出來了,吃的糧食比麻雀還多。這就是說行政之手配置不了資源,再聰明也不行。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盡管它充滿了缺陷,但是從長期統計平均來說,遠遠超過行政之手。

從金融上講,美國金融從第一天起就是通過市場配置的。這好有一比:我們國家的西部賣牲口。驢怎麼賣?手放在袖口里談價錢。這是生產要素的價格交換,這個生產要素叫牲口。但是這個價格交換方式,第一個是不透明,第二個是不標准的,第三個一掐錯倆人打起來了。

你能想象嗎?如果一個社會的所有的生產要素,其價格交換在一秒鐘全部交換完畢,你說哪個快?資本市場就能做到這一點,所有的生產元素的價格全部被一秒鐘交換完畢,股權可以變成股票,信用可以變成債券,你的未來的潛能變成期權。一秒鐘在電子平台上全部

交換完畢。並非這個市場沒有缺陷,而是充滿了缺陷,還會發生危機。但五天、十天,五年、十年、一百天,卻把對手遠遠甩在後面。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每一次金融創新中,每一次高科技產業的創新中,都是獨占鰲頭,也是為什麼在過去三十年中,全球所有範圍內全球所有的高科技產業、所有的產業都是崛起于美國,領先的前三名全部是美國的。背後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和速度遠遠超越了對手。

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我們這個經驗和教訓不能不汲取。所以我在《偉大的博弈》第一版的時候,扉頁上有一句話就叫“資本市場的博弈牽動了大多數博弈和興衰&a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