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商所舉辦首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30人論壇"
鉅亨網新聞中心
日前,鄭州商品交易所(下稱“鄭商所”)主辦的首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30人論壇”在北京召開。
鄭商所總經理張凡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的宗旨,是研討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與實踐,提高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層次和能力,凝聚社會各方對發展期貨市場的共識。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劉志超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期貨市場經過20年的發展歷程,正在實現一個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轉變提升的關鍵時期。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期貨市場如何更有效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是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保證國家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問題。
劉志超指出,從量的角度來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期貨市場迎來了一個良好的時機。2008年中國期貨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分別為13.6億手和約72萬億元,2009年達到21億手和130.5萬億元,去年則達到了31億手和309萬億元。中國的期貨市場特別是商品期貨市場,已經在全球的商品期貨市場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但劉志超表示,從質的角度來說,我國期貨市場的功能,還沒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從持倉量上看,目前我們市場的交易量遠遠大于持倉量,套期保值總體占比也偏小。去年我國的期貨交易量是美國的2.6倍,而持倉量只是它的1/18。二是市場總體參與結構有一定不盡合理的地方,現貨產業鏈企業利用期貨價格進行貿易定價還局限于個別群體,法人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比例整體不足3%。
劉志超認為,要實現我國期貨市場從量的擴張到質的轉變,需要提高市場的運行質量和功能作用的發揮,提高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水平,關注產業鏈的開發,進一步加強投資者的教育。
張凡介紹,近年來,鄭商所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主要包括,創新市場服務方式,建立了17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點基地和13個開發鄭商所上市品種優勢區域的面基地;開展期貨服務“三農”系列活動,使產業鏈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搭建期現交流平臺,促進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引導和鼓勵會員開展期貨咨詢服務;加強市場一線監管,加大對市場異常交易行為和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
張凡說,當前,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避險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鄭商所希望通過對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的深入研討,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運行規律,讓期貨市場能夠在市場資源配置中正確發揮價格引導的作用,在產業鏈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真正發揮規避風險的作用,并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不斷提升“中國價格”的影響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