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8月31日,奧巴馬在白宮發表講話,正式宣布美國在伊拉克的7年作戰任務結束。他在講話中把從伊拉克撤軍與“重建美國經濟”議題結合起來,承認美國正陷入一場漫長而痛苦的經濟衰退,而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在國內預算緊張的情況下還不得不向伊拉克“輸血”,影響了美國目前急迫的經濟結構調整與社會福利改進任務。
奧巴馬強調了“改變”對伊拉克政策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告訴美國的敵人和盟友:美國人將維持并加強美國的領導地位。但這番話是以一場在夜間進行的悄悄的撤軍行動為背景,因此顯得有點虛張聲勢。
美國能否領導世界?奧巴馬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過今后的“領導”將會是“靈巧”的,即不能片面依靠軍事力量,而應當全方位使用美國的力量——外交手段、經濟力量以及美國在制度和價值觀上的影響力。不過,當今世界多邊外交、國際機制的大量涌現,全球經濟力量格局的變化,都將使美國試圖運用“巧實力”以及“榜樣力量”來謀求“巧領導”、“巧霸權”的效果受到限制。同時,奧巴馬也承認,美國的領導力必須建立在美國國內繁榮的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美國不得不進入一個收縮軍事行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調整期。
從伊拉克撤軍既與美國的經濟狀況和政治選舉周期有關,也和奧巴馬是否兌現政治承諾的有關,還與阿富汗局勢吃緊有關。但美國的伊拉克包袱并不會因此完全卸載。即便沒有正式的作戰任務,在協助伊拉克政府維護安全、發展經濟方面,美國仍然會有比較重的援助負擔。
因此,奧巴馬幾乎是懇求伊拉克領導人,請他們心懷緊迫感,建設一個公正、負責的伊拉克政府。然而美國將可能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美國向伊拉克引進的自由投票制度,可能會誘使伊拉克的政治精英轉向反美的民族主義立場來獲取選票。令美國政府傷心不已的,其實還有同樣腐敗無能的阿富汗政府。
從伊拉克撤軍還意味著美國的“伊朗課題”面臨變數。伊拉克、阿富汗這兩個國家都是伊朗鄰國,而伊朗存在著一個不服從美國領導的政權,如果美國在今明兩年陸續從這兩個國家撤軍,伊朗就有可能獲得對這兩個國家更多的控制。伊拉克本土政權現在由什葉派掌控,這是伊朗樂于看到的。
因此,盡管奧巴馬政府現在還忙于阿富汗的軍政事務,它最終要面對的還是伊朗。自2009年奧巴馬在開羅發表希望與伊斯蘭世界和解的講話以來,10年內再和第3個伊斯蘭國家開戰不符合美國新的全球政治路線,同時也不符合美國現在的“節儉”價值觀。近日美國主持的巴以和談,也可視為美國以柔性方式逼迫、包圍伊朗的一個外圍行動。
1975年美國從越南最終撤軍,越共占領了南越。美國經歷了一場顏面盡失的政治軍事挫敗。但是在30多年后,美國與越南實現了政治和解并開始建立軍事合作關系。市場經濟影響了歷史進程。今天美國從伊拉克撤軍,甚至可能“丟失伊拉克”,但安知10年、20年后美國會不會獲得一個更貼心也更省心的伊拉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