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CPI跑不過肉價”背后的民生焦慮

鉅亨網新聞中心


如果CPI的統計總是與公眾的感受有距離,這種距離感既會讓數據統計產生公信力的危機,也會加深公眾的焦慮。

據法制日報9月22日報道,據統計是個技術活,同時也是個良心活。在民生主導政府工作和社會需求的現實語境下,不能把CPI的統計,僅看成是一個簡單的調查項目。在這些數字背后有著公眾的實際生活,這個數據應該是公眾生活的直接反映

居民收入、CPI等備受關注的數據,從基礎統計到出爐到底有哪些過程?這些數據有什么意義?20日,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并回答網友提問。針對網友提出的:為什么發布的CPI的漲幅那么低,而生活中很多東西的漲幅都很高,比如豬肉的價格就漲得很快?統計局專家的回應是:因為個體和總體的差異以及比較的基礎和標準問題,每個人心目當中的感受是不一樣的(9月21日《新京報》)。

任何一項統計都帶有一定的整合性,統計的目的就在于從萬千數據中得到較為一致的信息。所以,統計得出的數據與個人的實際感受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偏差。如果非要要求統計的數據與每個人的實際感受完全一致,則統計就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進行,因為不同的個體的確有著不同的情況與感受。因此,在解答網友關于CPI的漲幅比實際感受低時,將原因歸結為個體和總體的差異、歸結為比較的基礎和標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這個理由能否充分解釋“CPI跑不過肉價”的疑問呢?在我看來,這個解釋只是可以用來說明,但并不能充分說明。一方面,對于“CPI跑不過肉價”的感受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無論是哪個群體的人,也無論他們的收入水平如何不同,“CPI跑不過肉價”首先是一個事實:一段時間內CPI的數據是多少、豬肉的漲幅是多少,兩者誰跑得過誰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對于“CPI跑不過肉價”的感受并不是個別人持有的,而是很多人持有的。統計的目的其實就是盡可能地反映多數人的感受。

單純地強調統計是嚴肅認真的,強調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并沒有用。如果統計的思路與公眾的訴求不符,則越是嚴肅認真地統計越是可能與公眾感受“南轅北轍”。而當公眾的感受是一種普遍感覺時,他們也有權利對偏離自己感受的統計數據“發言”——難道統計數據不是給我們看的?

這就需要有關部門能對“CPI跑不過肉價”作出針對性回答。首先,統計部門應該弄明白公眾為何糾纏于“CPI跑不過肉價”?這種較真的態度不僅僅是對數字的懷疑,其實還反映著公眾心聲:他們期待CPI的統計能夠更加貼近民生,更加關注公眾的基本生活,能夠成為老百姓喜怒哀樂的“晴雨表”。對于公眾來說,他們當然知道數據統計是一門專業技術,但是他們也知道數據如何統計取決于統計者的態度和用意。因此,在面對公眾質疑時,更應該采取的態度是把握公眾的訴求,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讓數據統計更加契合公眾的感受。作為數據的評價者,公眾是數據需要服務的對象。

其次,社會還應該弄明白公眾對降低物價的深切期待。任何輿論的表達都有表層的信息和深層的信息。對于“CPI跑不過肉價”的話題也是這樣。如果物價沒有那么高,公眾又怎么會對CPI這么敏感?根本的原因就是,物價的高企讓公眾有些不適應,他們想通過CPI來檢驗自己的這種感覺,他們更希望通過CPI的變化看到物價的變化、看到物價的下跌。這種訴求是統計部門無法直接回應的,但是在此輿論中,社會應該看到。

數據統計是個技術活,同時也是個良心活。在民生主導政府工作和社會需求的現實語境下,不能把CPI的統計,僅看成是一個簡單的調查項目。在這些數字背后有著公眾的實際生活,這個數據應該是公眾生活的直接反映。如果CPI的統計總是與公眾的感受有距離,這種距離感既會讓數據統計產生公信力的危機,也會加深公眾的焦慮。所以統計部門在解讀“CPI跑不過肉價”時要多留點心,弄清楚公眾的訴求是什么、公眾為何對這個看似枯燥的數字如此認真?唯有解讀出公眾的深層心理,CPI數據才能更接近公眾的感受,才能不引起公眾的敏感。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