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曉:當心貨幣緊縮掏空房地產業字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現在值得警惕的是,逆全球量化寬松的貨幣緊縮,有可能讓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迅速膨脹,實體經濟又面臨被外資抄底的風險。
中國經濟時報9月22日刊登章林曉的文章指出,民間高息放貸,正如火如荼在全國四處蔓延,其風險已引起國人高度警惕。然而,現在更值得警惕的是,逆全球量化寬松的貨幣緊縮,有可能讓中國既面臨“影子銀行”體系的迅速膨脹,又面臨實體經濟被外資抄底的風險。
穩定物價是貨幣緊縮主張者的根本理由。然而,貨幣緊縮抑制通貨膨脹,隱含著兩個假設前提:一是一個經濟體的基礎貨幣不變,二是貨幣緊縮能改變通脹預期。而這兩個假設前提,在今天都已不復存在。
中國今日的通貨膨脹既有輸入型通脹,又有結構性通脹,還有成本推動型通脹,這些并非貨幣緊縮所能對付的。恰恰相反,在全球量化寬松背景下,加息和升值會進一步吸引海外資金進入,進而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影響到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
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但卻面臨投資不足、消費增長乏力甚至通貨緊縮;新興經濟體貨幣緊縮,但卻面臨投資過熱、物價增長過快甚至嚴重通貨膨脹。今天,全球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特現象,關鍵就在于科技進步加劇了積累與消費的矛盾,而經濟全球化讓這種矛盾超越了國界。
科技進步讓機器逐步取代人工,工人的工資增長趕不上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意味著消費份額在減少,而積累份額在增加。高積累低消費的最終后果,就是消費市場日趨狹小,但生產能力卻日趨擴大。隨著資本積累的加速,資本更多地投入到生產,造成嚴重的供大于求,其后果是利潤的稀釋甚至虧損。
資本為確保自己的保值增值,主要采取三種措施:一是努力擴大本國消費市場,美國次按揭的出現就是其典型表現之一;二是努力拓展國外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和高利潤的消費市場,中國部分商品物價超過美國就是其成果之一;三是通過投機手段來尋求保值增值,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孕育膨脹就是其結果之一。
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讓這種積累與消費的矛盾超越了國界,新興經濟體資源、環境、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一方面降低了商品的價格,延緩了發達經濟體內部消費市場萎縮,另一方面增加了資本獲得利潤的份額,加速了資本積累的速度,加劇了虛擬經濟規模的膨脹。
虛擬經濟并不創造真實財富,只是參與實體經濟所創造財富的分割。虛擬經濟規模的膨脹,更加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這種貧富分化不光反映在一個國家的內部,還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
法國總統經濟顧問雅克·阿塔利在其新書《國家的破產》中曾指出,中國人負責勞動,美國人負責享受。月收入不足1000歐元的中國人,卻將省吃儉用的血汗錢供養著收入10倍于己的美國人。
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雖然暫緩了積累與消費這對矛盾的爆發,但同時也孕育著這對矛盾的規模和程度。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整個虛擬經濟大廈搖搖欲墜,這不光威脅到了資本的繼續積累和膨脹,同時也威脅到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威脅到了工薪階層的工作和生活。發達經濟體央行不得不祭出量化寬松政策。
發達經濟體的量化寬松,從某個角度講其實是一種讓錢不值錢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程度。大規模的過剩資本,在量化寬松背景下,如果尋找不到更好的去處,只能白白地坐等貶值。
新興經濟體的貨幣緊縮,無疑為四處尋找出路的國際過剩資本讓出了地盤。譬如,在外匯占款是人民幣發行主渠道背景下,中國的貨幣緊縮,緊縮的只是內資企業。在正規渠道融資無門的情況下,中國企業不得不被迫轉向海外融資,或向民間資金高息借貸。殊不知,民間資金背后同樣有著海外資金的影子。
在中國被動對沖外匯占款的手段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前,中國的貨幣緊縮極易掏空中國產業,這并非杞人憂天。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快報,今年1~8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來源中,利用外資的比例比去年同期增長71.5%,其中外資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94.1%,這個數據讓人觸目驚心。
(鄧海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