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考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任後首次訪問亞洲,日前抵達中國,並於週一下午與中國青年對話。
笑容滿臉的奧巴馬,其實現時在內政和外交等方面都可謂內外交困。在不久前的議會補選中,共和黨攻城掠地,這使明年有中期選舉壓力的民主黨議員誠惶誠恐,為保席位紛紛起倒戈之心。例如剛在眾議院通過的醫改方案只能以220對215涉險通過,參議院方案現時仍是一個死局。奧巴馬上任之初支持度在70%左右,現時已經跌至50%,其走下坡的態勢已經相當明顯。日前的胡德堡基地槍擊案,更是再一次把伊拉克、阿富汗問題推到奧巴馬面前,致使他不得不縮短訪日行程。在這個時刻走訪亞洲,奧巴馬顯然需要借外交成績在某個意義上緩解內政危機。
從具體事務上看,除了醫療改革,奧巴馬在阿富汗和減排等問題上都需要其它國家的支持。奧巴馬此行,將起碼在日本和韓國身上撈到一點實質性的好處:在協助美軍重建阿富汗的計劃上,日本準備撥款50億美元,韓國則會派出500人的重建隊伍。當然,這一切並非毫無代價的,比如韓國,將必然會要求曾在選舉時批評過美韓自由貿易協議的奧巴馬推動該協議的進程。至於減排,奧巴馬仍未有像戈爾呼籲般帶領美國率先承擔起減排義務,可以預計民主黨內部到下個月的哥本哈根會議時會有更多暗湧。
從整體戰略上看,奧巴馬此行的重心顯然是中國。奧巴馬是美國第一位上任第一年就造訪中國的總統,在其亞洲訪問中,只給了日本和韓國兩天、新加坡一天,但卻給了中國四天,顯示了其對訪華行程的重視程度,也體現了其「重返亞洲」策略的重心所在。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剛上台不久的布什總統傾舉國之力打擊阿富汗的塔利班,後來更出兵伊拉克剷除薩達姆,最終陷入泥潭之中。過去七八年裡,白宮在中東和南亞疲於奔命,政策議程上的其他事項均須為反恐讓路。這給了亞洲區內一個迅速發展的良機,比如,中國產品暢銷世界,積聚了以萬億計的外匯儲備,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上升。不但日本和韓國都已經成為中國相當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也正準備與東盟逐步邁向雙方無關稅貿易區。
日韓和東盟中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國盟國,甚至在歷史上都曾經是「圍堵中國」的前線國家,但在美國看來,隨著他們與中國經貿關係的加強,最終難免走向地緣政治格局上的一些變化。例如日本,鳩山由紀夫上台執政後,就聲言要讓日本與美國在更「平等」的地位上對話,在沖繩美軍基地甚至東亞新體系的問題上取態,似乎都有甩開美國的意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繼續把外交政策的重心押在中東和反恐之上,代價將是在亞洲被邊緣化:眼睜睜看著雙邊貿易額不斷萎縮,只能與一眾昔日盟友空談彼此的「共同價值觀」。
在國勢大不如前之際「重返亞洲」,奧巴馬知道在中國問題上沒有實力要求傳統盟友明確「歸邊」(take side),於是他擺出的是一個既重申對盟友的承諾,同時也歡迎中國的成長(他用的字眼是中性的emergence,而不是「崛起」的rise)。這或許是他識時務的做法,也可能是因為其亞洲政策的諸多細節仍在形塑之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