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呈現整體復甦態勢10月出口望首次正增長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09年11月6日 09:32
專家表示,總的來看,中國外貿正呈現一種整體復甦的態勢,10月出口有望呈現1年多來首次正增長。
據證券日報11月6日報道,11月4日落下帷幕的第10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馬車重新啟動的跡象。
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到會客商數和出口成交額實現雙增長,共有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88,170名境外採購商到會,與今年春交會相比增加22,734人,增長13.7%,出口成交額為304.7億美元,比今年春交會增加42.4億美元,增幅為16.2%。
「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回暖跡象明顯,為明年外貿出口的進一步好轉打下了基礎。」廣交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陳朝仁如是表示。
出口馬車能否重新發力,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一份力量,是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出口將現「拐點」
專家預計我國10月份出口有望呈一年多來首次正增長,不過,美歐現處於補庫存階段週期,未來出口關鍵還要看美國經濟的基本面。
去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陷入經濟衰退階段,需求迅速下跌,導致我國外部需求急劇下降,企業出口受阻。由於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許多出口企業紛紛宣告停產或處於半停產狀態,出現了大量的失業現象,上千萬農民工被迫返鄉。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紛紛推出經濟刺激計劃。我國也適時推出了以4萬億投資為主的一攬子刺激經濟政策。如今,這些經濟刺激政策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世界經濟開始出現復甦跡象,我國出口降幅也逐漸收窄。
數據顯示,目前世界經濟的積極變化正不斷增多。美國三季度GDP環比折年率增長3.5%,四個季度以來首次實現增長;日本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升至54.5,達到3年來的最高,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第9個月上升;歐元區9月份總體經濟信心指數達到82.8,創一年來新高。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加快,二季度分別增長6.1%和6.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經濟增長預期改善,將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由-1.4%上調至-1.1%。
「我國10月份出口將呈一年多來首次正增長。」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昨日預計。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認為,我國出口出現大幅下滑的局面即將迎來一個拐點。換句話說,就是我國的出口降幅已經見底了,並可能出現由負轉正的情況。「從企業出口來看,感覺企業出口活力在不斷恢復。」
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也表示,總的來看,中國外貿正呈現一種整體復甦的態勢。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則指出,美歐現處於補庫存階段週期,去年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歐企業庫存高企,很多企業長期處於消耗原庫存階段。目前中國外貿在短期內有所企穩,不過,等這段補庫存階段結束後,未來出口關鍵還要看美國經濟的基本面。
穩定外需是關鍵
擴內需固然是我們應該長期堅持的原則,但這個原則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絕不能忽視了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
「我國宏觀經濟嚴重失衡,內需不足,促使我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依賴於外需。」 劉煜輝指出。
郭田勇就此表示,我們要堅持「以擴大內需為主,同時也要穩定外需」這一原則。
他說,中國形成了這麼大的產能,如果說在擴大內需的同時不去穩定外需,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由於外需對GDP的貢獻率高,如不注重這塊的話,直接受影響的就是,經濟增長率很難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我國產能大與短期內國內消耗不太大形成一組矛盾體,不穩外需將會導致中國失業率的增高,企業經營困難、倒閉的現象也會逐漸增加。
周春生指出,長遠來看,外需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不過未來中國還是要依靠內需的發展來實現經濟發展的一個轉型。整體來說,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逐漸散去,未來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彌補。
重新發力取決兩因素
我國出口能否重新發力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外部環境,二是我國出口企業通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的「洗牌」之後,能否發揮好自身的比較優勢,並且集中精力去彌補自身的「短板」。
劉煜輝指出,從企業本身來說,我國製造業有著要素價格便宜的優勢,基礎設施貿易條件的改善,整個中國的貿易成本有所降低,這些都是我國相對於那些新興市場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但是,隨著貿易成本的降低,製造的部分在全球商品貿易構成增加值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大量價值主要依賴於製造以外的部分如研發的周密、物流、服務等一系列現代服務業。而我國的外貿經濟實際上是屬於「貼牌經濟」,缺乏自主品牌,分得的利潤只是最小的一塊。
可喜的是,在本屆廣交會上,許多企業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生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抓住商機開拓市場。不少外貿企業所接的訂單已經從OEM(原廠委託製造)向ODM(原廠委託設計)轉變。這說明我國企業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更加認識到高附加值對於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性,並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記者還瞭解到,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國家的需求減少,以前將產品主要出口給上述國家的中國企業,如今已經將視線轉移到非洲、阿拉伯等新興市場,以尋求新的商機。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仍能重新發力前行,這是肯定的。」郭田勇表示。
他說,雖然中國外貿目前面臨諸多貿易保護案件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但是,客觀上說,中國出口企業擁有天然的競爭優勢(310368,基金吧),如勞動力成本、運輸、電力、投資環境等,這都是我國出口出現反彈的前提。雖然,出口企業對歐美國家的出口減少了,但相應的企業也在挖掘一些新的市場,有利於我國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當然,產業升級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是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
周春生亦表示,我國製造業和出口企業通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洗牌」之後,在競爭能力上也有了不小的突破。「希望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造成負面影響這一壞事,能轉變成為我國企業在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下,實現優勝劣汰、實現技術創新的一次契機,將壞事變成好事」。
(李雲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