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厘清政府的角色

鉅亨網新聞中心


政府的角色與規模向來是橫跨政治學、經濟學及社會學的多棲命題。本次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對政府的角色進行專門的論述,但報告中仍然有一些行文,與這個話題直接相關。

比如,溫總理在回顧“十一五”時期的政府工作時,指出了幾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其中就包括“必須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統一”。報告指出,市場作用多一些還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須相機抉擇。總理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為例,指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及時糾正市場扭曲,彌補市場失靈,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又如,政府工作報告在論及今年的重點工作時,談到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總理強調,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完善社會管理格局”。

上述兩例,其實都跟政府的定位有關。前者涉及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后者則關乎政府在社會管理中與“社會組織”的分工,或者說,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以提升社會管理的效率。而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存在一個政府角色如何厘清的問題。


乍看起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實是個老話題。但就是這樣一對關系,實踐中極難真正處理好。這驗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認識一回事,行動常常是另外一回事。有些時候,一些人的認識也往往會出問題。

關于這對關系,總理在報告中說得挺明白,即在市場與政府之間,必須“相機抉擇”。這個“相機抉擇”的背后,就是一種平衡。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有這樣一段論述,也說得很好:“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過度的政府干預會扼殺經濟活力和社會創新的能力;但教條式的市場經濟亦不可以解決我們的社會經濟問題。我們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同時亦需要務實地找尋出路。”顯然,“平衡”是這里的關鍵詞。

對于市場機制的作用,人們已無異議。關于“市場失靈”,也大體都能理解。政府的職能與角色,在對“市場失靈”問題的求解中,得到充分凸顯。但要注意的是,政府也存在“失靈”,過度干預、過度行政就常常導致“失靈”,不僅解決不了想要解決的問題,還往往事與愿違。

很明顯,在現實的行政實踐中,“政府失靈”的現象也并不鮮見。過度管制就是一例。不少時候,政府過度的管制結果要么是對效率毫無幫助,要么是產生負面的效果,損害經濟的活力。此類“政府失靈”的現象提醒人們,如何厘清政府的角色,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未來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同樣,在社會管理事務中,政府的角色也必須更為清晰。從一般意義上講,“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這是顯而易見的。但要注意的是,社會管理從來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因此,如何“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完善社會管理格局”,顯得更有現實意義。

中國正處于社會利益的急劇多元化時期。在這個階段中,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有時甚至很尖銳。而要協調利益、化解矛盾,單靠政府的力量,壓力可謂越來越大。政府對社會生活各領域“大包大攬”的治理方式已難以繼續下去,人們(包括政府自身)日益認識到政府需要更準確定位。非政府社會組織對于推動社會治理的功能,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社會組織的健康成長,其實是一個社會發育更為健康飽滿的體現。社會組織能夠發揮作用,前提是其自身應有一個合理的發育、生長空間。社會組織不僅能對政府治理起補充作用,還能通過反映合理訴求、平衡各方利益,彌補政府和市場失靈,為政府職能的順利轉變創造條件。

在這方面,香港的經驗十分明顯,香港的民間社會一直富有活力。曾俊華就曾撰文介紹,一些歷史悠久的組織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轉型,由過往提供最基本的社會服務,走向更專業化、服務對象更有針對性的社會機構,它們一直與政府一起,攜手解決各項社會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眼下,“十二五”剛剛開局,需要面對與解決的經濟、社會事務可謂千頭萬緒、紛繁復雜。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如何平衡協調,如何共同攜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經驗。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