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誰推動了北京地價暴漲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觀察報)


北京市廣渠路附近的後現代城,現在二手房的起價是每平方米1.6萬元,「否則免談」。一位房產經紀說,價格是在15號地拍出「地王」的第二天應聲而起的。

高地價正在拉高房價嗎?要知道15號地的樓面價達到了每平方米1.5萬元。不過不久前,國土資源部公佈的數據卻顯示,地價平均占房價的比例是23.2%。一位地產界代表在向國務院匯報的時候說,這個數據「難讓人信服」。

爭論趨於白熱化。究竟是什麼力量在左右地價,這其中的利益何在,答案究竟在誰的手中?

「地王」推動力


張延一直記得廣渠路15號地拍賣那兩天的情形。她說,拍賣之前,這個區域的很多二手房業主都把掛牌撤了。拍賣完第二天,店裡通知所有的銷售員,「今天啥事也別幹了,就打電話詢問業主報價吧」。果然,業主都提高了報價,單價普漲了1500元/平方米。

6月30日,中化旗下的方興地產以40.6億元拿下這塊地,成為北京「地王」,折算的樓面價約為1.5萬元。

周邊二手房價格應聲而起。張延是我愛我家後現代城分店的房產經紀人。她說,年初的時候,你出1萬元/平方米,這裡的房子可以隨便挑著買,現在不行了。後現代城,一二月份報價1.2萬元/平方米,現在起價1.6萬元/平方米,「不能低於這個價位,否則免談」。

地王的影響也波及周邊新房房價。2008年11月A區三棟樓開盤時,首城國際中心起價1.08萬元/平方米,均價1.26萬元/平方米,這一價格甚至低於當時周邊二手房價格,因而遭到數千人哄搶。

今年四五月間,該樓盤推出了第二期,兩棟樓560戶,均價為1.45萬元/平方米。首城國際中心的售樓人員說,該項目原定5、6、7三個月各開一期。但二期售罄後,後續的開盤時間卻一拖再拖,客戶之間流傳的定價也由5月份的1.5萬元/平方米,一路漲到了7月份的1.8萬元/平方米。

幾乎很少人記得,首城國際項目也曾是北京的「地王」——廣渠門36號地。不過,這一項目承載的使命與今日完全不同,它是北京市刻意採用招標方式以降低地價的典型案例。

2006年底,廣渠門36號地招標,樓面地價為5648元/平米。當時開發商承諾銷售價格為9500元/平米。據悉,這是開發商競標價格低於第一名4億多元卻依然獲得這一地塊的關鍵因素。

北京市借地價平抑房價的用心瞭然。其時,北京房價已經連續上漲了一年多,36號地拍賣前,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據顯示,2006年10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4%,北京以10.7%的漲幅領先全國。

儘管開發商未能信守當初承諾,開盤價格漲至每平米1.2萬左右,但這一項目還是明顯拉低了周邊原本的高價位。2007年底至2008年初,北京房價下降之初,城區內成規模的降價首先在該區域。隨後,金都杭城爆出9000元一平米的小戶型項目。在CBD,該區域也是降價最為明顯的地區。

一樣「地王」,兩樣風景。

土地交易政府推手

今年7月中旬,國務院召集會議研討房地產市場的局勢,北京「地王」頻現,引起了高層的關注。一位在場的地產界代表人士匯報說,北京「地王」多次出現,是因為之前幾個月土地供應不足。1至5月份,北京土地購置費為111億元,而6月單月的土地購置費即高達102億元。

北京市也曾一度為土地出讓面積急劇下降發愁。今年一季度,北京共出讓國有土地337.72公頃,同比下降了47.71%,北京市副市長陳剛用「形勢嚴峻」一詞來形容。

不過業界人士質疑,吸引企業買地和以什麼價格賣地似乎有所區別,而能夠供應土地的只有土地儲備中心。

拿來佐證這種疑問的,也正是廣渠路15號地。

2004年,廣渠路15號地首度入市,總建築面積為42萬平米,成交價18.2億元,樓面地價4300多元/平方米,當時即被冠以「地王」稱號。但當年該地塊因開發商沒有按期交納土地出讓金而被收回。2007年年末,這塊地再度入市時,因投標開發商不足三家而流標。

有開發商提出疑問,廣渠路15號地是七通一平的土地,流標之後為什麼不降價再賣,偏偏要等到2009年樓市復甦並呈現火爆態勢之後再拍?

2009年6月,當這塊地再度入市時,面積「瘦身」了1/3,總建築面積減至28萬餘平米,但是價格卻翻了3番。從2004年到2009年,周邊商品房價格也翻了一番。

北京市國土局一位官員在談及另一塊土地供應時表示,何時入市還要根據土地市場狀況來定,現在土地市場還不穩定。他說:「拆遷以及開發全部下來,包括村民的騰退安置,土地的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幾十個億,總得收回成本吧,而且這也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必須確保。」

如何拿捏供地節奏,地方政府頗費思量。一個現實是,北京市從2005年開始推出土地供應計劃,至今沒有一個年份完成相應的計劃。

2005年,北京計劃供應的住宅商品房用地為1750公頃,實際供應量約為計劃的40%;2006年計劃供應住宅商品房用地1600公頃,商業用地300公頃,實際供應量僅為計劃的56%;2007年的計劃更是推遲到當年9月才公佈。

而這與北京房價的上漲勢頭形成了一條同向的曲線,直到2008年末,房價進入僵持與調整期。這與地方政府的收益也形成了正向關係。2008年,北京土地招拍掛出讓收入為503億元,占當年1830多億元財政收入的27%。而在地方財政收入中,與房地產相關的收入佔到了一半左右。

今年以來,由於經濟持續走低,地方財政收入縮水,來自土地的相關收益銳減。在這種情況下,催熱土地市場成為必選項。自年初開始,北京各相關司局就頻頻開會研究,要「全力確保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徵繳入庫總額與去年基本持平」。

北京採取了放寬土地出讓金繳納期限等措施,這與上半年的天量信貸形成了合力。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北京的供地規模比一季度擴大了一倍多。北京上半年出讓730公頃經營性用地,比2008年同期增長近三倍。公開出讓的商業經營性用地中,住宅平均樓面地價由2008年下半年的3309.46元/平方米迅速提高到4783元/平方米,7月份又攀升至6315元/平方米。仲量聯行北京研究部主管覃曉梅說:「政府既不想房價跌得太狠,也不想房價漲得太凶,因此想要找一個平衡點,房價下跌的時候,想維持地價;房價上漲過快了,又想加大土地供應平抑地價。」

誰來承擔監管責任

北京市今年將新增土地儲備開發面積4700公頃,這一目標比2008年提高了70%以上,北京市年內將完成開發3600公頃,涉及項目435個,計劃安排土地儲備開發投資1131億元。為此,北京市國土局與13家銀行建立了融資關係,共取得資金1510億元。

儘管如此,北京市仍然陷入了地價推動房價的爭議中。5月21日,北京富力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輝在拿下廣渠門外10號地後,很無奈地宣稱,「真的不願意拿地王」。他還呼籲政府能盡快適度加大土地供應量。

這讓人想起三年多前。2005年到2006年初,北京市土地出讓多以拍賣和掛牌為主,地價持續上漲,開發商拋出「地荒論」,稱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地價狂飆,而北京市國土部門則堅稱土地供應充足,房價高是因為開發商利潤高。

那一輪爭議無果而終,這一次,參與者不僅包括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也包括行業商會和相關部委。6月23日,國土資源部公佈調查數據稱,地價占房價的比重為23.2%。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質疑這一說法。他認為,有兩個關鍵問題必須要指出:一是國土部公佈的地價是按項目當時拿地的價格,這與後來房地產銷售時的價格有時間差;二是土地增值稅也很重要,它肯定是跟地價密切相關的,所佔比重較大。在國土資源部公佈的地價中,土地增值稅這塊是缺少的。

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小虎撰文說,政府的角色複雜而矛盾,一方面擔負著解決百姓住房問題的責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財政又過分依賴土地和房地產業,房價跌了,政府的收入就會減少。在兩難的選擇面前,現實的利益還是會使政府出手「救市」。由於房地產業被開發商所壟斷,「救市」也就等於救開發商。

而在地王頻現的情況下,半個月前,北京市國土局研究室主任靳京在國土部舉辦的一個座談會上表示:「為了防止開發商不理性搶地,下半年北京將加大土地供應力度,預計供應量將達到1000公頃。」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