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三大轉變助力中國經濟釋放新增長勢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3-04 14:23


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潛在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經濟結構會更加平衡,內部需求結構也趨于協調,中國將步入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新階段。

據證券時報3月4日報道,30多年來中國長期持續的高增長主要得益于“要素紅利、市場化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巨大貢獻。然而隨著這三大紅利的逐步衰減,中國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的超高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大進大出”式的循環發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盡頭。以兩會為開端的新五年正在開創中國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未來。

高增長的傳統動力衰減

要素紅利的衰減。過去30年改革期間,勞動力優勢是催生中國出口導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和特定的經濟制度導致產出分配趨于懸殊,衍生出高儲蓄、低消費的結構特征。1978年GDP中間儲蓄率占38%,2007年占到了51%。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于低勞動力成本、高儲蓄、高投資、高資本形成。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和供給沖擊的影響,依靠人口紅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形成的所謂“投資成本洼地”效應,逐步減弱,“低要素成本”時代一去不返。


市場化改革紅利的衰減。按照標準的經濟學理論,決定一國增長的不僅有勞動和資本、技術等要素,而且還有制度驅動的經濟增長。而中國改革進程帶來的就是制度化變革產生的強大溢出效應。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從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開始,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可以說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需求,為中國經濟30年持續的高增長釋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間。

但是從未來優勢潛力看,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完成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標志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對于中國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已達到頂點,未來進一步市場化所帶來的制度紅利,對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步入強烈的遞減區域。計量表明,市場化改革是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平均貢獻率達到15.89%。但是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全面的推進,它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開始步入遞減區域。其貢獻率從1990年-1999年的23.69%下降到2000年-2008年的8.56%。

全球化紅利的衰減。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市場潛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強,中國不僅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也形成了高達60%的外貿依存度。然而在整個“十二五”時期,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轉、全球分工體系格局日趨穩定、中國出口產品集中度不斷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國際市場容量、勞動和資源成本上升和匯率升值的壓力、逆周期的貿易政策盛行以及中國主動實施貿易平衡戰略等六大因素的影響,未來出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和主要源泉難以維持,并將步入遞減區域,中國很難像入世的頭十年一樣享有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拉動作用。

轉型將釋放新增長勢能

三大紅利的衰減意味著中國潛在增長率的下降,這也就是為何“十二五”規劃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是7%的潛在含義,但增速的下降恰恰是中國三個重大調整的戰略機遇期。

一是外延型經濟增長向內涵型經濟增長轉變。低成本時代漸行漸遠意味著中國過分依賴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持續了,中國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加速人力資本形成、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長向內涵增長轉變。

二是由外向型經濟增長向內需型經濟增長轉變。全球失衡的系統中,“中國儲蓄、美國消費”,美國成為中國的消費主體,中國成為美國的儲蓄主體,本應在本國內部實現的均衡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被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將“生產、消費、投資”運行環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重組。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就通過全球化體系表現為順差國與逆差國之間的矛盾,一國的內部失衡也就表現為各自的對外失衡。

金融危機后全球儲蓄-消費格局必定發生重大改變,其非常顯著的特征和趨勢就是中美都將向有利于本國均衡的方向收斂,現在由中國生產、美國消費變成由中國自己消費來替代出口,替代美國消費。這實際是發達國家的消費權部分讓渡給發展中國家。

三是由主要依賴國際資本向培育壯大本土資本轉變。應該說,國際資本集聚能力的形成和大量國際資本在中國的使用,是中國加速工業化、市場化進程,迅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原因。30年前開始的對外開放,是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外資引進、資源開發、補償貿易等方式開始的。這些方式是從當時中國低發展水平出發的現實可行和最具效率的戰略選擇,也正是當時中國缺乏資本、先進技術和融入全球經濟的能力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中國走上了以本國低級要素吸引外國高級資本要素的道路,然而這也決定了在國際資本流動的利益分配上,高端資本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資本輸出、通過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獲得大部分利益。一國的經濟發展歸根到底取決于本國的資本積累能力和資源使用效率,依靠外來資本集聚來支撐工業化進程的格局是不能持久的。今天中國在全球金融中的權重越來越大,擁有95萬億元的銀行本外幣資產、2.8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龐大資本規模,然而當前中國資本“量大質低”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所面臨的重大考驗,中國如何將資本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實現資本戰略的重大轉型,將對未來中國金融崛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因此,從速度上看,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經濟潛在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經濟結構會更加平衡,內部需求結構也趨于協調,內生性增長動力明顯增強,中國將步入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新階段。

(韓娜 實習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