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書價在大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現在看來,圖書行業這事一直就沒解決。

從去年年初一片呼聲的“折價令”(《圖書公平交易規則》),到年終的不了了之,再到今年年初的圖書維權,及至最近的京東“6?18打折門”,雖不能說如出一轍,然涉及到的幾方身份始終未變,這三者分別是:電子零售商為代表的互聯網行業、圖書出版業和媒體。

細看一下,去年未果的“折價令”尚可以使出版人與電子零售商共分一杯羹,今年這場降價大戰則是讓大家鬧翻了臉,有趣的是,分處于供銷鏈上下的兩方也漸行漸遠,彼此說著對方不明白的話。其中,以京東為代表的一方死咬“打破圖書行業壟斷行為”不放,言下之意便是圖書乃暴利行業,價格虛高不下;出版行業一邊則拋出“惡意降價擾亂圖書的正常市場秩序”來應戰,表面看來兩者似乎講的是同一件事,實際上大家想法差太遠。媒體一方面代表部分讀者和電子零售商,指責出版人自作惡,高價嚇跑買書人;另一方面也沒忘記提下京東、當當的行為可能觸了商業底線,應有相關法規進行干涉。

兩個水上的加一個潛水的,就攪成了一鍋立體粥,這事件也發展成電子零售商與媒體共同逼問出版業曬成本。而出版業也果然中招,一面繼續去年出來曬成本,一邊怒斥京東等惡化圖書市場環境。可惜的是,40%的綜合成本卡在那里,讓圍觀的人尤其是買書人怎么看都像是京東說的那樣:既然成本在這里,何不照此定價呢。這不正說明了你一家獨大、亂定書價嗎?最后磨鐵沈浩波說了一句:“再與你們溝通無效——那就別說我耍詩人脾氣。”


這不妨從頭開始講,為什么出版業一定就要曬成本呢?此前似乎沒見其他行業被逼問到這種地步,也未見得問就有人答,何況即使是40%這個數值,以六折交付承銷商這中間的利潤與很多其他行業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但一事關文化似乎就嚴重了起來,媒體因此也有了最好的攻擊理由,只要講你想賺錢你就是黑心了。

中國的出版業不是不能講而是不好講,這在于經營方式的大相徑庭和書業的整個白熱化現象,即使身為一個出版業的老板也會看不清對手公布的高版稅是真是假,弄不清對手的低價策略是賺是賠,又怎么來談整個書業的情況。要說總的情況也可以談,那就只有一個:圖書不好做,出書難賺錢。至于你問我為什么說圖書不賺錢,恐怕我要以萬余字來交代。簡單、直觀一點就是你去打聽打聽編輯們養不活自己的低薪水,你去問問主編、總編們一年拿多少錢,你再去八卦一下出版商為什么經常失眠就知道了。

一個行業內過得好的人這么少,你還相信圖書是個暴利行業么?

所以這場爭論注定難講明白,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困難的話題,京東把持的是物美價廉的共識,而出版商們要回答的是一盤散沙、百家爭鳴的出版業現狀,這是一場不對等的爭論,所以京東看來不免像是“扮豬吃老虎”,而出版商在京東已然抽身離去時自己還是一身騷。

其實,京東若希望圖書惠民,大可不必緊逼出版商們的成本線。拋開圖書價格并不高,即使虛高也尚在愛書人的能力范圍內來說,所謂的個別暢銷書的暴利最終還是回歸到出版商們的現金流中,這筆錢看似多,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盤活整個企業鏈條的關鍵作用:正是這些書養活了不少品相好卻賣不好的圖書,而賣不好的圖書于暢銷書而言又何止是100:1。

對于早已是外強中干的出版業來說,繼續降價無疑是死路一條。而守著“圖書價格虛高”不放的各方最多只是貌似有正義感,而要談正義就很扯淡。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