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跨越:新能源異軍突起創造中國奇跡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進能源多元清潔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基於此種認識,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中國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出臺一系列支援性產業政策,由此取得舉世矚目的驕人業績,並推動中國實現了奇跡般的“綠色躍進”。目前,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已達8%,每年減排二氧化碳6億噸以上。
放眼今日神州大地,風機葉片迎風飛轉,光伏板熠熠生輝,正為中華復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能量。
風電:並網裝機雄冠全球
在多種形式新能源的發展歷程中,風電最具代表性。
根據國家電監會統計,2011年中國風力發電量800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比例為1.67%,比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們每消費100度電,其中有1.67度來自風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並網風電已達5258萬千瓦,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同時,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升,已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
而在10年前,我國風電裝機只有40多萬千瓦;在2005年時,我國風電裝機容量也只有120萬千瓦。與當時風電裝機少相伴隨的,是我國非常薄弱的風電裝備制造業:當時,平均10臺風機中只有一兩臺為國產。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風資源最豐富的國家,開發風電潛力巨大。初步統計,全國離地50米高、3級以上風能資源潛在開發量為25.8億千瓦。而10年前產業發展落后的原因,恰恰在於“給力”產業政策的缺失。
對症下藥,有的放矢,無所不成。2005年后,我國先后規劃了蒙東、蒙西、甘肅、冀北等八大裝機規模在千萬千瓦左右的風電基地,采取了集約式的發展思路;“十一五”時期,我國陸續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及《關於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此后我國風電飛速發展。數據顯示,2005—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年增長率都在50%以上,其中2006—2009年的增長率超過100%。
與此同時,在產業發展促進和相關政策支援下,我國風機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NT:PAGE=$]
2005年,《國家發改委關於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此后,風電設備商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國內整機企業紛紛看準機會、蜂擁入市,並推動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2004年我國風機國產化率僅為10%,2011年底已升至90%以上。風機企業堅持自主創新,不僅打破了國外企業對兆瓦級風機的技術壟斷,還瞄準世界風電尖端技術一路追趕:1.5兆瓦、3兆瓦風機先后成功實現規模化生產,5兆瓦風機、6兆瓦風機也已下線;開發了永磁直驅技術,開創了齒輪箱之外的又一風電技術路徑;針對各類風資源,研發了大容量、低風速、高海拔、防風沙、潮間帶、直驅永磁和海基風機等多系列風機產品。
太陽能:產業規模迅猛發展
近年來,我國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取得了斐然成績。
在中低溫利用領域,最為常見的太陽能熱水器產業因其良好的經濟性,獲得迅猛發展。據統計,2002年,我國熱水器集熱器面積僅為4000萬平米,短短十年間,這一數字到去年底已攀升至2億平米,每年可替代標煤超過5000萬噸。
而在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中高溫利用領域,我國在太陽能工業蒸汽、太陽能取暖和制冷等方面,也均取得了長足進展,甚至出現了產品樣機的實踐應用,距離真正的產業化階段指日可待。
在高科技應用的太陽能發電方面(有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兩種形式),我國所取得的成績更加令人矚目。
在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過去10年中,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增加了約90倍。我國光伏產業受益於近年出臺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光電建筑一體化、光伏上網標桿電價等政策,應用規模也迅速擴大,實現了從零到300萬千瓦的飛躍,去年新增裝機量已躋身世界前三;去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超過21GW,達到全球總產量的70%,位居世界第一,並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制造產業鏈。
不容忽視的是,由於我國光伏組件產品八成以上出口歐美市場,近期受歐美“雙反”壓力,我國光伏行業自去年以來進入產業“寒冬”,陷入艱難的生存困境。此種情形下,國家能源局、工信部等政府主管部門審時度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支援啟動國內市場的利好政策,如國家能源局在發布的《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中將光伏裝機目標提高至20GW,並下發了《關於申報分散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通知》;工信部則出臺了旨在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增強產業集中度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這些政策無疑將促進國內市場的大規模啟動和光伏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化解國內光伏產業面臨的生死危局。
除了光伏發電,光熱發電也取得了累累碩果。
[NT:PAGE=$]
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已在熱電轉換及儲熱材料、槽式真空管、不同形式的吸熱器、碟式斯特林發電系統、塔式高溫熱發電系統設計等領域取得了較大進步。當前,大規模發電技術正在被突破,部分關鍵器件已實現國產化。
農村能源:摸索中前進
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村能源建設發展迅速,具體表現為:生物質發電技術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氣技術日益完善,農村沼氣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糧生物質制取液體燃料技術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體燃料開始了規模化利用。萬噸級秸稈纖維素乙醇產業化示范工程進入試生產階段。農村電網結構明顯增強,供電可靠性顯著提高,農村電力管理和服務基本達到城市同等水平。
據統計,到2010年底,各類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總計約55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約140億立方米,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3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18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約50萬噸。各類生物質能源年利用量合計約2000萬噸標準煤。
盡管如此,較之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輝煌成績,生物質能發展仍顯落后。
這主要是因為生物質能源對我國而言是一個新生事物,既需要協調好生物質能原料季節性與工業生產持續性之間的矛盾,又急需我們在一些技術領域上有所突破。
鑒於上述問題,我們一方面要把生物質原料的加工、生產、供應系統作為戰略重點,建立持續不斷、高質量低成本的原料供應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實用型生物質能先進技術的研發力度,以最大程度地推動產業發展。此外,還要制定出臺有利於生物質能發展的扶持政策。
值得欣慰的是,農村能源工作已引起國家能源局、財政部、農業部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於2011年7月召開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全國農村能源工作會議。會議部署了“十二五”農村能源工作,啟動綠色能源示范縣中央資金補助項目建設,明確了完善農村能源管理體制機制的方向,將農村能源納入國家能源行業管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次會議出臺政策成果的推動下,農村能源工作必將開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