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為哪般?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市,對很多公司,尤其是高新技術公司,應該是新的創業的開始,可在當前的環境下,竟不意成了很多公司創新的終點。
近期隨著不少上市公司中期報表的披露,眾多媒體紛紛報道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偏離自己傳統主營業務,開始染指、涉足、甚至是高歌猛進的轉入同一方向:“高利貸”,即把銀行獲得的低息貸款以高許多的利率再放給那些(更)需要資金的公司(參見《借銀行錢放“高利貸”上市公司成貸款倒爺7例》)。
成功公司往往都有自己有特色的主營產品或業務,也注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基于這種思考,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企業都被寄予了關注專業,專一發展的期望。
暫且拋開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形勢日新月異不談,即使是在美國這樣高度成熟的市場經濟,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企業在上市后仍然進行重大的戰略轉移和多元化發展。蘋果當年不正是通過從計算機企業到大眾媒體和消費品企業的轉移才有了過去十年的輝煌嗎?亞馬遜不也正是通過完成從網上書城到網上一站式消費門戶才得以從互聯網泡沫破滅中涅磐重生嗎?
上市公司,追求股東回報的最大化,本是其應盡的職責。擴大股東收益,則無非是通過利用股市融資進行更有回報的投資。從這個角度講,公司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尋找那些有發展、高回報和低風險的投資機會。那么我們的上市公司似乎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為股東獲得了無風險的獲利和套利機會,為什么反而受到關注批評和指責呢?
關鍵在于兩點。第一,這種投資或套利的機會并非所有公司都有機會參與。試看那些接受上市公司高利貸款的非上市公司,不正是由于缺乏從傳統銀行體系獲得稀缺而珍貴的廉價信用資源,才不得不被迫尋求其他融資渠道嗎?
這一方面反映了民間企業對資金的強烈饑渴;一方面反映了傳統金融機構沒有能很好地提供企業所需的信用。如果是支付同樣的利率,為什么銀行沒有自由或能力直接對需要資金的企業提供融資,自己獲得豐厚的利差收益呢?在金融領域里像利率這樣的某些重要價格信號的嚴重扭曲,直接導致了企業融資和投資決定的扭曲。這么看來,上市公司并非這種決定的始作俑者,而不過是理性對市場價格做出反應的經濟人罷了。
第二點,既然成為上市公司意味著公司不但可以從股票市場獲得大量和廉價的資本,更是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身份,從銀行獲得更加低廉,甚至更大量的資本,那么上市這一目標就變得實在難以抗拒了。只要能上市,烏雞也能變鳳凰;只要能上市,公司就可以把廉價融資和不負責任的投資的游戲長久地玩下去;只要能上市,公司就能夠通過銀行系統的摩擦和貸款過程中的不對稱,輕而易舉地給股東帶來象樣的回報。難怪乎上市公司對這種做法見慣不怪,而非上市公司對這種行為徒呼不公了。
上市,對很多公司,尤其是高新技術公司,應該是新的創業的開始,可在當前的環境下,竟不意成了很多公司創新的終點,這為我們市場的監管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對上市的限制,顯然是出于監管層對投資者的呵護和保護,希望通過上市過程中的篩選和甄別,達到防止重大紕漏或欺詐的目的。
美國的資本市場在過去一百年,經歷了一次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三次惡性通貨膨脹,以及眾多的國際事件和經濟周期和欺詐丑聞。投資者在經歷這許多歷練后,仍然不免在互聯網泡沫和次貸危機中輕信預測,蒙受重大損失,可見投資者的某些行為偏差是很難通過簡單限制上市公司或保證其收益來達成的。成熟的市場需要成熟的投資者,而成熟的投資者必須最終有能力做出風險和收益之間的權衡和判斷。一味通過嚴把上市過程,有可能反而助長了投資者對自己有限投資能力的信心,而在長遠累計市場風險,并最終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損失
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現象當然值得思考和擔憂,但板子似乎不應落在上市公司身上。如果有一天,所有企業都有機會“不務正業”了,“不務正業”的機會也就自然逐步消失了。(財新網)
(程春雨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