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差率"誤傷"配送商蕪湖醫改模式陷尷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02 01:52
一支中標價為530元的人血白蛋白,配送商根本找不到生產企業供應;而醫院由于缺貨自行采購的800元/支的人血白蛋白,卻要讓配送商補貼20%的利差。這樣的極端案例發生在安徽蕪湖,該市率先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試點不到半年,當地三家大型配送企業幾乎都陷入虧損困境。
安徽蕪湖市是推行“醫藥分開”的國家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自2011年10月1日起,全市所有醫療機構推行藥品零加成銷售,首次把16家縣級公立醫院用藥也納入統一配送管理。
蕪湖市衛生局相關文件稱,藥品零加成銷售是深化醫藥分開的重大舉措,既減輕患者藥品費用負擔,又改變了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16家縣級公立醫院實行零差率,預計全年讓利5000萬元。
按照“蕪湖模式”的制度設計:當地的醫療機構被劃分為三個醫療集團,成立藥管中心,通過招標,確定由國藥控股、上海醫藥與九州通三家公司負責藥品配送。根據中標條件,在價格方面,由上述配送商與生產企業、代理商交涉,要求其讓利20%;這20%的利差再由配送商返給藥管中心并進而通過考核補貼給醫院。
以此來看,從藥品中獲取補貼的方式在“蕪湖模式”中依然存在,只不過原本在醫院加成的利潤空間被前置到了供應環節,20%即是從藥品供貨鏈條中擠出的補貼費用。然而,中標價過低以及配送商話語權弱勢,卻讓配送環節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蕪湖一家大型配送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自去年10月份實施零差率以來,公司此項業務明顯虧損。一些利潤空間本就不高,甚至已出現價格成本倒掛的品種,無法要求生產商及經銷商讓利,因此也無法配送。
更嚴重的是,根據保障藥品供應的應急采購預案,如果指定的配送商無法保障藥品的配送,醫院可以按照目錄自行采購。“利潤空間小的產品又不允許更換生產企業,配送不了還要倒貼20%的利差。”上述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
昨日,蕪湖市衛生局一位藥品配送主管官員對配送企業虧損一事回應稱,“可能有這樣的情況。”但拒絕就其原因等進一步置評。
由于蕪湖市在2008年招標后藥品目錄沒有大規模調整,導致可用目錄品種減少,藥品供應商話語權顯著增強,中標的配送商只能苦撐。目前,蕪湖市已對部分品種價格進行微調,但配送企業的虧損并未就此止步。
根據衛生部規劃,“十二五”時期必須理順補償機制,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并計劃2012年在300個試點縣先行推開,力爭2013年在縣級醫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屆時,零差率試點將全面鋪開,而誰來補償,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