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業中間收入猛增更應關注質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截至8月28日,已有12家上市銀行公布了2011年的上半年業績。根據報告數據統計,這12家銀行今年上半年共實現凈利潤4244.47億元,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2057.43億元,幾乎占到了凈利潤的半壁江山。
由于中間業務收入對資本消耗較少,在資本充足率的硬約束和存貸比的天花板下,銀行業一直呼吁要加強中間業務收入等輕資本消耗業務謀求轉型。各大銀行也紛紛以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作為收入結構的標桿,公開信息顯示,花旗和匯豐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超過了60%。
這十二份半年報讓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創出了新高,也被業界解讀為依靠利差的銀行業收入結構轉型的元年。
不僅在總量上,中間收入增長的速度也更加喜人。中報顯示,除中國銀行只有23.56%的增幅外,其余11家銀行增長都超過40%,其中華夏銀行高達90.40%,為12家銀行之首,浦發、民生、興業也都超過了70%的增幅。而這十二家銀行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在40%左右。
從收入結構來看,中國銀行業對標桿銀行的追趕甚至超越已經垂手可及。
在為中國銀行業歡欣鼓舞的同時,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猛增的背后,其質量問題更應該引起關注。
客觀上,流動性的不斷收縮已經讓銀行無款可貸,依靠坐收存貸差的貸款總量縮小推高了中間業務收入的占比。同時,銀行也會被迫集中精力擴展輕資本消耗的中間業務,中間業務高速增長的背后,銀行業也比以前投入了更多精力。
但更應該關注的是,在收入占比接近國際水準的同時,中國銀行業的服務質量亟待提升。
從已披露的數據看,上半年銀行手續費快速增長主要是理財業務、咨詢顧問和銀行卡費用大幅增長所致。
以華夏銀行和深發展為例,華夏銀行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0.40%,其中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4.68億元,同比增長310.53%;深發展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58.40%,其中,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352%,代理及委托業務增長172%。
而銀行理財業務一直是事故高發地帶。從此前某銀行被訴涉嫌未充分揭示理財產品風險導致客戶虧損,到后來的多家銀行被質疑夸大投資收益,再到最近平安銀行多款理財產品大面積虧損等等。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質疑主要集中在理財產品合同存霸王條款、風險揭示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充分、客戶風險評估走形式、產品說明書復雜難懂等方面。
而代理和委托業務方面,深圳一家國有大行分行更是被爆出合同的簽署程序存在嚴重的合法性問題。
銀行業的中間收入猛增,已經與面對來自社會各界對于有關銀行收費與服務不相稱的質疑嚴重不匹配。事實上,弱勢的個人根本無法挑戰龐大的銀行機構,更多的質疑還葬在冰山角下。監管部門近期也多次公開表態并對違規銀行予以警告或嚴厲處罰。
可以預期的是,在流動性繼續收縮的背景下,中間業務收入在銀行收入結構的占比和增長將會繼續提升,但如果服務質量得不到同步改進,更多服務問題的產生也不可避免。
(經濟觀察網)
(程春雨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