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今起揭曉 醫學獎打頭陣 料美國續壟斷今年獎項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11-10-03 10:42
設於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 10 月 3 日開始宣佈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儘管獲獎名單在公佈前是最高機密,但外界對醫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文學、和平獎得主的臆測,進入最高潮。分析家預測,美國人繼續壟斷今年獎項,但但這種局面可能很快會消失,諾貝爾獎將成為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天下。
香港《大公報》報導, 2011 年諾貝爾獎將於週一開跑,首先登場的為醫學獎,各個獎項得獎人名單宣佈日期分別是:醫學獎: 10 月 3 日;物理獎: 10 月 4 日;化學獎: 10 月 5 日;和平獎: 10 月 7 日;經濟獎: 10 月 10 日;文學獎公佈得獎人的日期還沒確定。
諾貝爾各獎除醫學獎以外,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佈,根據諾貝爾的遺願,和平獎得主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佈。諾貝爾生前,挪威曾與瑞典互結聯邦。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韓遜將負責撥打第一通報喜電話,通知醫學獎得主。他説:「有時候,他們以為我是在開玩笑。」
他對記者説:「我通常會和得獎人聊幾分鐘,告訴他們一些頒獎禮事宜及其他事,然後,我會勸他們去泡杯咖啡,喘一喘氣,稍微準備準備,因記者很快就會電話轟炸他們。」
諾貝爾和平獎將於 10 月 7 日揭曉,今年共有 241 個候選組織或個人獲提名角逐和平獎,創歷史新高。在「阿拉伯之春」運動期間,積極利用網絡鼓吹民主抗爭的谷歌主管戈寧、埃及「四六青年運動」發起者之一法塔和突尼斯博客曼尼都在候選名單中。今年獲得提名的還包括「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以色列裔指揮家巴倫波因等。
一般認為,今年文學獎的大熱人選包括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加拿大作家艾伍德和孟若、韓國詩人高銀以及美國作家羅斯、歐茨和品瓊。
雖然最引起議論的是文學獎與和平獎,但科學類獎項對得獎人産生的衝擊可能更大。這些科學家得主數十年來不斷鑽研學術,外界對他們的成就並不了解,更別説讚賞。但榮獲諾貝爾獎後,他們於一夕之間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儘管就只那麼一天。
[NT:PAGE=$]
看這些大都滿頭白髮的飽學之士,有點尷尬地穿燕尾服或禮服,在每年 12 月 10 日的頒獎典禮上,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上領取諾貝爾獎狀及金牌,的確是振奮人心的一幕。
神秘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只會在 50 年後才公佈提名名單。多數評審現在應都已做好決定,並將在 6 個獎項分別公佈前不久,進行正式投票以確定得獎人。
《星島日報》報導,著名分析家預測,雖然美國人料會繼續壟斷今年的獎項,但美國壟斷的局面可能很快會消失,諾貝爾獎將成為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天下。
著名諾獎預測師彭德爾伯里 (David Pendlebury) 自 2002 年以來,已正確預測 10 個諾貝爾獎得主。他日前接受英國《衛報》訪問稱,在 20 世紀頭 50 年,英、德、法壟斷諾貝爾科學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冒升成為世界領袖,諾貝爾獎漸成美國人天下。
如今,他相信未來的諾獎得主有愈來愈多來自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就如過去諾獎相繼成為歐洲人及美國人的天下一樣。
彭德爾伯里又指出,美國現時對物理研究投放的經費,遠低於對生物和藥物研究投放的資源,故此他相信約在未來 10 年左右,會有許多諾獎得主來自亞洲區。
大陸《法制晚報》曾於去年 9 月訪問彭德爾伯里。他說, 2005 年至 2009 年間,中國在所有科學領域上的著作成果佔據了全球的 9% ,特別是材料科學的著作佔據了全球的 22% ,甚至超過美國同期全球份額水平。
「因此,我預計中國的首個諾貝爾獎會在這些領域產生。」不過,他當時只預測中國在 2017 年到 2025 年間,才會捧得首個諾貝爾化學或物理學獎。
另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指出,諾貝爾得獎者除獲得 1000 萬瑞典克朗 (1132 萬港元) 獎金外,有研究發現,科學獎得獎者能為所屬企業賺得 2400 萬美元 (約 1.87 億港元) ,還能延長個人壽命 2 年,價值遠比獎金重要。
[NT:PAGE=$]
科學期刊《Research Policy》於 5 月發表研究報告,指諾貝爾科學獎對得獎者本人、其所屬公司或大學也意義重大, 1000 萬瑞朗只是錦上添花,背後的名利才是無價寶。共同參與研究的佐治亞州立大學科學家斯蒂芬舉例指,一家快將上市的新興生物化學公司,只有小量專利或臨床試驗藥物,但若出現一位與公司有聯繫的諾獎得主,可額外為公司集資 2400 萬美元,利潤遠超獎金本身。
研究又比較 1901 至 1950 年間,諾貝爾物理學及化學獎得獎者與其他提名人的壽命,發現獲獎者往往多活 1-2 年。英國沃里克大學的奧斯瓦爾德表示,添壽奧秘或非來自 1000 萬瑞典克朗獎金,而是諾貝爾獎本身帶來的榮譽感,改變了人的心智。
《新科學家》雜誌總編輯海菲爾表示,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及醫學獎也是「超級大獎」,影響力冠絕全球所有科學獎。大學教職員中若出現諾貝爾獎得主,更能成為大學的「生招牌」,令大學揚名國際;個人成就更是無可比擬,說話更有份量,課堂變得座無虛席。然而, 1992 年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稱,得獎是權威象徵,令學生不敢質詢,扼殺課堂討論空間。
今日頒發醫學獎,兩名解開癡肥之謎的科學家,以及一名發現能以皮膚細胞製造幹細胞的日本教授,有望問鼎這項享譽全球的科學大獎。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得主將由今天起連續 3 天揭曉,儘管獲提名者名單獲選委會高度保密,但已有不少人競猜獎項誰屬。屢次「貼中」諾貝爾獎得主的瑞典傳媒人博伊斯昨日稱,加拿大科學家科爾曼及美國科學家弗里德曼,發現調節體重及食物吸收的荷爾蒙,可能成為醫學獎得主。
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發現抽取皮膚細胞製造幹細胞的方法,毋須使用人類胚胎,博伊斯猜測他也有望獲得 1000 萬瑞朗 (約 1132 萬港元) 醫學獎獎金。幹細胞被視為醫學界未來曙光,許多科學家正研究以幹細胞自製組織甚至器官,以治療癌症等絕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