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教授變身老總 兩年申報30項發明專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8-03 08:54


每經記者 賀華玲 實習生 劉倩影

年僅34歲的他,現已身兼教授、博導、總經理等身份。由於學術研究卓越,他曾只用4年時間便攻下碩士和博士學位,兩度被破格提拔副教授、教授。最終,他沒有滿足在平坦的學術道路上單一地走下去,而將目光投向實業領域,立志走業、教學融合之路。


朱樟明,這位學術、實業界的“兩棲”博士,來蓉創建的以“綠色、節能”為目標的整合電路設計企業——成都臣微電子有限公司,僅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已申報了30項發明專利。近日,“基於物聯網的感測器節點信號處理SOC及應用”項目,被列入2012年成都高新區重點科技創新計劃項目。

“實業與學術的路,差異太大了。”這位在學術上順風順水的教授,在創業過程中經歷了痛苦的角色轉變,然而,這兩條路在他眼裏不乏共通之處,他稱,“所需要的激情都是一樣的。”

兩度“破格”31歲晉升教授

朱樟明出生於浙江嵊州,自幼聰穎好學,對數理化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格外偏好物理和化學兩科。那時,他心裏便生了要當一名物理科學家的夢想。

年輕的心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他1996年參加高考,填報志願時,沒有考慮省內高等學府,而將目光瞄向了西部。第一志願填報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技術專業,第二志願則填報了位於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

第一志願即被錄取,對於第二志願中的成都,年輕的他未曾想到多年後仍會結緣,將工作的重心轉到這裏。

在校讀書時,對於他的很多同學來說,物理公式、邏輯推理是那樣的繁雜和枯燥,而在他眼裏這一切都變得樂趣無窮。本科畢業後,他繼續攻讀碩士,碩士學位拿到後他又向“博士帽”進發。由於卓越的科研能力,僅一年時間,他便完成博士論文《高速CMOS數據轉換器及數據採集電路設計研究》,順利畢業,成為當時學校裡用時最短的博士。

後來他留了校,在IEEE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微電子方面學術論文數十篇,先後主持和參加“核高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由於優秀的科研能力,在27歲那年,工作僅1年的他便被學校破格評為副教授。2009年,年僅31歲的他再次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博導。

尋戰商場來蓉創業百萬元投入變“學費”

學術道路上一片坦途。或許走得太順了,他想尋求更大的挑戰。他稱,“我是浙江人,或許從商的願望都是埋在骨子裡的。”在家鄉,他的親戚朋友中經商的比比皆是,從小在商業氛圍中耳濡目染。帶浙商的情懷,朱樟明有了將手中的知識、技術轉變為品,把實業與學術相融合的想法。

2005年,朱樟明因為研究項目受邀請,第一次來到成都。經過多次接觸,高新區的創業氛圍、創新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他們特別看重對小企業的扶持和孵化,也看重人才,引薦我到博士創業園。”

後來,朱樟明毅然決定來蓉創業。他的選擇也得到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支持和成都高新區的幫助。“從物色場地到注冊公司,高新區的領導和服務人員都不厭其煩地幫我,他們的真誠打動了我。”2010年8月,一家以“綠色、節能”為目標的整合電路設計創新型企業——成都臣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建起來。

然而,他的創業之路卻並不像學術研究那樣一帆風順。他稱,“由於缺乏經驗,我們認為好的品,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做出來後卻沒被市場所認可。”公司起步不久,集中投入了100多萬元經費,研發出一款LED照明控制器,雖然兼顧了綠色、高效能等優勢,但當他信心滿滿地找到客戶生商時,卻被潑了冷水。原來,品設計中有多個介面,對於一工人來說太複雜,品在大批量生中遇到障礙。

“當年那批品還壓在庫房,百萬元投入打了水漂。”對於當時創業之初的團隊來說,這給了他沉重的一擊。創業中的風險、壓力讓他輾轉難眠。但他很快振作了起來,經過深入了解市場後,公司也重整旗鼓,將品升級改進,最終,曾經對他們表示拒的客戶拋來了橄欖枝。

“現在看來,那百萬元是交了學費,買了教訓。”朱樟明在後來帶領團隊研發品的同時,不再只待在實驗室,開始更多地走近市場,以市場為基礎進行品創新。

從“教授”到“總經理”克服角色轉換難題

除了公司在市場中不斷接受考驗、調整航向外,他本人也經歷從高校教授、博導到企業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工作領域的改變最初讓我很難適應。”他稱,以前主要和專家學者打交道,現在則主要面對實業界客戶,與他們深入溝通。公司經營不同於高校做科研,後者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而前者則要考慮生存、競爭、風險。“做學術時,從事探索性的研究,只要創新、先進就可以,可能五年、十年在現有的條件下都是無法實現的,但有前瞻性。而做公司,你得面對公平的市場競爭,客戶更在乎直觀效果,做出來的品,不光要叫好還要叫座。”他這樣看待兩者的區別。

朱樟明也在不斷地做出調整。創業之初,他以80%的精力帶領團隊投入科研,進行技術創新,而現在他則以20%的精力,投入科研,帶動團隊的研發力量,將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關注市場動態,把握公司發展方向中。

創業的同時,朱樟明的學術研究並沒有鬆懈。目前,朱樟明仍是20余位研究生、博士的導師。創業後,一個月的時間裡,除了在成都 “坐鎮”外,他至少有一周的時間到廣東、深圳拜訪客戶,考察市場,另外,就是回西安的學校參與科研工作,不時飛至其他城市參加學術會議,他成了“空中飛人”。

他稱自己是“白天忙公司,晚上做學術。”創業後,他便就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休息過,几乎沒有周末時間。“累嗎?”面對記者的詢問,朱樟明笑說,“雖然學術、實業道路有很多不同,但有一點是想通的,就是需要同樣的激情,有激情就不覺得累。”

兩年申報30項專利 創新不懈

創新型的企業需要技術實力做支撐。公司新近研發的一款品為感測器網絡後期信號處理晶片,以對遠距離出現的“陌生人”進行檢測,主要用於安防等方面。他舉例,比如在家裏安置了這款品後,主人不在家時,家裏闖入了不速之客,主人的手機馬上就會接收到預警信息。

“該品由於有了新型的電路結構、計算方法,可以做到零誤報,有遠距離操作、靈敏度高等優點。”他介紹道,“目前相關領域,只能做到檢測10米以內物體的品,而我們這款品能將檢測距離延長一倍。”

記者了解到,而與上述品相關的“基於物聯網的感測器節點信號處理SOC及應用”項目,近日被列入2012年成都高新區重點科技創新計劃項目。

公司創建兩年不到,已申請30項發明專利。“我們的目標是每年申請至少10項以上。”朱樟明稱,公司去年的銷售額已達4000萬元。“我們希望能在2014年左右,值過億,積攢實力,有可能的話,向資本市場進軍。”

·創業觀察

學術“親吻”業1+1>2

“知識就是力量”,著名哲學家培根的這句名言流傳世界。當今時代,這句話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在不斷被印證。朱樟明不愧是以知識創造財富的代表。不僅僅自己成為教授“富翁”,還推動了公司的發展,學術的創新。

高校、企業肩負各自的社會使命。高校裡匯聚了最前沿的技術創新理念,有最豐富的科研成果和最集中的科研人才。然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多以專利、想法或者方案的形式存在於實驗室,人才囿於校園圍牆之內。而在商潮中破浪航行的企業往往苦於缺乏創新動力。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技術投入為4%~8%,整體創新能力不高,難於參與國際競爭。

如何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如何推動學術轉化為業力量?這些成為政府、高校、企業共同面對的一項課題。高新區博士創業園便是這項課題下的探索實踐,聚集高層次科研人才,為他們提供創業支持,幫扶他們將科研成果“孵化”出業價值。而同時,業實踐也為教授、博士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水。

當學術“親吻”業後,1加1便大於了2。

◎他兩度被“破格”提拔,31歲時晉升教授

◎從西安來成都創業,也曾遇挫,研發品積壓庫房,百萬元投入交了“學費”

◎“教授”名片上再添“總經理”,角色轉換成難題

◎創業兩年已申請30項發明專利,“基於物聯網的感測器節點信號處理SOC及應用”項目列入2012年高新區重點科技創新計劃項目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