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上市民企現281名甩手掌柜 創業大佬轉身投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8-03 08:53


安麗芬

普遍認為,如果實際控制人同時是企業董事長,對由自己創立的企業,往往更具有責任心。但時下,上市公司的“甩手掌柜”越來越多。


據本報記者統計,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非同一人的上市民企多達281家,占總上市公司家數的8.52%。其中,董事長與實際控制人非親屬關係的上市民企就多達231家。

在231家公司裡,家族氣息濃厚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願意讓權的相對較少,只有11家來自創業板,46家來自中小板,總計占比24.68%,其余均來自滬深主板。

“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分離的原因很多。”一位大型私募的研究員告訴記者,“有的是大股東對管理團隊放心,有的是因為管理團隊阻止新進的大股東,或者是大股東自己不想做董事長承擔太多責任,還有就是由於歷史原因,大股東沒有控制權,董事長由別的股東聯合推舉的。”

盡管造成董事長與實際控制人分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上述231家實際控制人與董事長分離的上市民企有三成集中在5個行業。它們分別是目前正受調控的房地行業,以及零售業、 電子元器件製造、紡織服裝和通信設備製造業等行業。

除此之外,上述231家上市民企也是問題多發、高管頻動之地。這裏面,有44家是ST公司,有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曾經或者現正身陷囹圄,如黃光裕和黃俊欽兄弟倆,有些則被處,如ST天目實際控制人章鵬飛、*ST銀河實際控制人潘琦等。

房地、零售業占比最多

風水輪流轉。

房地,曾經是多商人眼中最賺錢的行業,從傳統行業轉型做房地的公司不計其數。如今,卻是屢受限制、苟延殘喘的境地。老闆要麼另覓其它賺錢法,要麼玩起了“投資”和金融。

統計發現,在231家實際控制人與董事長分離的上市民企中,房地企業和零售業公司分別有18家,同列首位。

上市的民營房企裡,新湖中寶(600208.SH)、華業地(600240.SH)、順發恆業(000631.SZ)、豐華股份(600615.SH)等均是實際控制人與董事長分離。更甚者,有些實際控制人壓根兒就沒當過董事長,如億城股份(000616.SZ)、榮豐控股(000668.SZ)、陽光城(000671.SZ)、等。陽光城的實際控制人吳潔和億城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蘆清雲都是女性,相當低調。吳潔是公司的監事,而蘆清雲則沒有出現在公司高管之列,外界對二人的情況知之甚少。

正遭受網絡購物衝擊的零售板塊也是實際控制人當起“甩手掌柜”的多發之地,與房地公司一樣,有18家的實際控制人與董事長非一人。如新華百貨(600785.SH)、成商集團(600828.SH)、秋林集團(600891.SH)、豫園商城(600655.SH)、三聯商社(600898.SH)等。

原料、人工漲,行情低迷等種種因素導致紡織公司業績持續下滑,如ST欣龍(000955.SZ)、ST邁亞(000971.SZ)、華芳紡織(600273.SH)等去年凈利下滑超過100%,一季度ST邁亞和華芳紡織的凈利下滑又超過了100%。包括上述三家在內的11家上市紡企有些是控制人做了一段董事長後換做他人,如華芳紡織控制人秦大乾,有些壓根就沒當過董事長,如ST欣龍實際控制人饒勇。

由於人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更多新興國家和地區正逐漸成為新的電子元器件主區。有數據顯示我國電子元器件今年上半年,融資企業數量和規模雙雙下滑。這一行業也成為老闆逐漸撤離的多發地,共有12位電器元器件上市民企的董事長非實際控制人。

另外,還有國外龍頭企業都在謀取轉型的通信設備製造業。國內共有11家通信設備製造的上市民企的實際控制人沒有直接掌舵上市公司,如中創信測(600485.SH)、亨通光電(600487.SH)等。

創業大佬熱衷玩投資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房地、零售、 電子元器件製造、紡織服裝和通信設備製造業等行業在近年來的上市企業中占了較大比例”,甫瀚諮詢董事總經理崔楠指出,在上市之後,為了優化企業的管理模式,有些企業往往會優先選擇分離模式,加快現代企業的改造步伐。

如果選擇了分離模式為了優化管理模式倒也無可厚非,可是多位“大佬”卻玩起了投資,或者熱心礦業等炙手可熱的“來錢快”項目,與主業漸行漸遠。

如新湖中寶的實際控制人黃偉早就致力於投資,其頭銜僅剩新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近幾年來,新湖中寶、新湖控股陸續對大智慧(601519.SH)、貝因美(002570.SZ)等進行了股權投資。2011年1月28日,大智慧登陸滬市主板,新湖中寶持有其6435.19萬股,成本僅3.52億元,最高的時候漲至接近5倍,按目前股價算,也已翻倍;投資貝因美470萬股,總投入5710萬元,目前價值近億,最高的時候價值2億多元。另一筆得意之作是新湖中寶對金洲管道(002443.SZ)的成功投資,當時成本1億元,目前已逾2.5億元,最高時曾超過4億元。

除了PE投資,“新湖”還熱衷金融領域,包括入主湘財證券、創辦新湖期貨、入股成都農商行、盛京銀行、溫州銀行、吉林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在資本運作方面,新湖中寶董事長林俊波是其得力幹將。除了投資,新湖中寶去年宣佈以6.4億元巨資收購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德日存呼都格區煤礦探礦權。

國際實業(000159.SZ)實際控制人張彥夫同樣熱衷於投資。現年53歲的丁治平自2005年6月便擔任國際實業的董事長,而張彥夫則一直擔任監事長。一年多來,國際實業在金融、投資領域動作頻頻。去年,公司董事會授權控股子公司北京中昊泰睿投資有限公司在證券交易場所進行新股申購、公開及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股票二級市場交易等,投資額度不超過3億元,授權有效期為三年,後又增加額度2億元,共計5億元可進行證券投資;今年7月份,國際實業花了1.05億元從深圳市中航投資管理公司受讓了萬家基金20%股權。

當公司發展到瓶頸、盈利不再時,被認為暴利的礦業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下一個逐鹿點。除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房大佬如新湖中寶、華業地等“涉礦”,一些沒有盈利能力的ST公司也開始“挖礦”,如ST博信(600083.SH)、ST合臣(600490.SH)、賢成礦業(600381.SH)的前身ST賢臣等,這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也都當起了“甩手掌柜”,另覓他人掌舵公司。

分離之痛

分身乏術的“大佬”只好把管理公司日常事務的重擔給予他人,但這種管理模式的公司裡,充斥ST、被調查、坐牢、高管頻動、減持等熱門話題。

“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分離的模式,可以完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更好地避免一人治理模式中慣有的決策模式單一、人才結構單一等問題。”崔楠指出,但職業經理人可能在不熟悉公司文化和發展前景的情況下,採取過於激進的改革道路和治理方式,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董事長跟實際控制人意見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上市房企裡,實達集團(600734.SH)算是高管最“動亂”的一家。2010年10月,大股東因陳炎怠慢重組罷免了其董事長職務,2011年1月任命的臧家順只當了16個月的董事長,便“工作變動原因”辭去了這一重要職位。

身陷“質量門”、“離職門”、“高新門”的貝因美上市後的9個月內,就有兩名董事長先後辭職。第一位是創始人謝宏,公司上市3個月後便因健康原因離職,後來上任的是在貝因美工作近10年的朱德宇,意外地在任職僅9個月後也辭職。據一位機構人士透露,謝宏當時的離任是公司內鬥的結果。

“實際控制人如果當了董事長,對自己創立的企業,往往更具有責任心,在選擇經營決策的時候也會更多地考慮企業本身的利益,而且基於創業家的敏感性,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中具有獨特的敏感性。”崔楠認為,很難說哪種模式對企業更好,只能說哪種形式更適合。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