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評“兩會”代表建言:中國不存在大規模減稅基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3-02 13:55


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劍閣提出,當前,中國經濟存在許多“內憂外患”的緊迫問題,無論從應對危機,還是從體制改革、結構轉型和廉政建設的各個方面看,大幅度大范圍減稅不僅是當務之急,而且力所能及。

李劍閣是政協委員,又是企業家,他的發言既有代表性,還具有一定的權威,而與大多數兩會代表每年參加兩會只“代”不“表”相比,他的大膽直言更是體現了一個代表應有的責任感。比如,在此次兩會期間,他就針對近年來各界高聲呼吁的減稅,再次表達了自己個人之意見,實屬難能可貴。

當然,作為金融領域的專家,他在財稅領域獻言獻策總或多或少缺少一種專業感,這也屬情有可原。比如,在今年兩會之前,他認為“大幅度大范圍減稅不僅是當務之急,而且力所能及”,不知這一結論是他來自于仔細的研究和推敲,還僅是代表公眾之言論,為公眾進行代言。

不可否認,中國要進行稅改,建立起健全的公共財政體系,這是大勢所趨;同時,在某些稅種上進行適度減稅,也符合中國經濟結構性減稅之需要。但是,這卻并不意味著中國存在大規模減稅的基礎,“大幅度大范圍減稅”也并非切實可行。


其實,不管一個政府是多么的鋪張浪費,征稅首要的目的仍是為滿足公共服務之需要,如果有不以滿足公共服務之需要的征稅,這個政府也就會喪失民眾基礎,勢必難以持久。從目前看,雖然中國政府行政開支太大,浪費較多,但無論以數據論,還是以事實而言,每年財政收入大部分投入進了公共服務領域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也大都投在了為納稅人服務上。

何況,當前中國仍屬于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上仍處于中等收入國家地位,在此情況下,不僅建設型財政難以退出,服務型財政也成了一種民望。無疑,沒有前者,中國經濟難以實現新的飛躍;沒有后者,民生問題就難以解決。而近年來,中國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仍保持持續快速發展,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投入也逐步加大,這些支出毫無疑問都必須有充足的財力來保證,否則,就只能是沿木求魚。

同時,無論在哪一個國家,財政一個重要職能就是收入分配。在此情況下,征稅注定是一個將稅收從一個人的口袋轉移到另一個人口袋的過程。有人形容當下之中國:東部好比是發達國家,中部是中等發達國家,西部則更像是非洲。在像中國這樣一個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要縮小東中西部的差距,東部企業多、居民收入高的地方就勢必要承擔較高的稅負,這是自然之理。這也就產生了企業多的中東部對減稅的呼聲也大,而企業少的西部地區對減稅的呼聲也小。

過去幾年,鑒于財政資源的有限,中央對西部地區財力傾斜明顯出現減弱的跡象。比如,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03年到2007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累計4.25萬億元,87%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區。而在2009年和2010年間,中央向中西部傾斜的財入便只占到了56%左右。顯然,以目前西部地區的發展狀況,繼續加大財政傾斜比例和投入規模仍不為過。

西方有名言,征稅就是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中國也有名句,會哭的孩子有奶喝。正當東部地區的企業大聲喊叫要減稅時,西部那些“沒奶喝”的人其叫聲卻被淹沒了。

毋庸置疑,中國在財政轉移支付方面遠做得不夠完美,正如李劍閣所言,“通過財政實現二次分配行政管理成本十分高昂,資金在各個環節流失,而并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個人;政府過多地主導社會財富分配,也必然會引起各種尋租行為,腐蝕政府的肌體;一味強化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必然會弱化市場的分配功能,降低社會活力。”但在當下之中國,這并非不要財政二次分配的理由。正如“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的攀比之風愈演愈烈”一樣,其根源并非是中國存在大規模減稅的基礎,而恰恰是公共財政體制已到了非改不可之地步。

透過李劍閣之呼吁,可以充分看出其本人對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困境之憂思以及迫切盼望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境地好轉之誠心,但就減稅而言,又有多少人的叫喊不是在為自己謀私利,其中更不排除一些利益集團在借助公眾之輿論為自己卸責。

(吳志武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