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鞍鋼事故:管理紙面化之殤

鉅亨網新聞中心


潔琳 發自鞍山


2月27日,冰雪初融的鞍山迎來了一個晴天,這一天是“鞍鋼2.20噴爆重大事故”死難者的“頭七”, 鞍鋼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鞍鋼重機)在上午召開了集體追悼會。工人們集中在廠門口的空地上,追思遇難的13名工友。事故發生所在的鑄鋼廠仍在停產接受事故調查,“沉痛悼2.20事故中遇難工友”的電子告示牌醒目而沉重。

人的因素

2月20日,遼寧鞍鋼集團公司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鑄鋼廠開始生產水電下環。砂型制作完成後,23時30分開始進行鋼水澆注,23時36分左右,在第二罐鋼水澆注即將結束時發生砂型型腔噴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傷。

根據安監總局25日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事故系型腔內部或底部殘余水分過高,鋼水進入型腔後,殘余水分受熱,短時間內迅速膨脹,造成砂型型腔噴爆。

然而,究竟是因為澆鑄作業時不規範導致爆炸,還是因為譬如爐腔底部破漏這樣故障引起鋼水噴濺的,尚無定論。已對此事故實行挂牌督辦的國務院安委會表示,查處結果將及時向色會公布。

“總歸是人的因素。只要自己小心注意,嚴格按標准來,也不會出事。”一名鞍鋼重機的工人對新浪財經表示。但據該工人表示,重機工人很累,歇假沒有人替崗,卻要保証產量。人不夠用就找沒培訓完的人頂崗,在這種狀態下,不熟悉或者走神也有可能。

曾經是鞍鋼人的業內專家馬忠普對新浪財經表示,這類事故從根源上來看都是人為造成的。他指出,翻炒都有嚴格的規範制度,而工人一般也是熟練工,最有可能就是麻痺大意,一直這麼操作也沒出事。另外從管理上講也有漏洞,比如在平時沒有重點強調,監管不到位。

管理紙面化

按照海恩法則原理,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據另一名鞍鋼重機職工私下透露,這次被說成鞍鋼最嚴重的事故,但實際不止是重機,鞍鋼總廠也有不少事故,甚至有傷亡,只是外界所不知。

翻閱\《鞍鋼集團公司2010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的章節可以看到,2010年,鞍鋼全面開展安全生產管理標准化、現場標准化和操作標准化創建工作,成立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小組。修訂安全生產標准化制度216個,編制安全生產標准化作業指導書9萬多份。並且在2010年排查給類安全隱患5095項,及時整改5010項,力度極大。

然而,據一名鞍鋼內部人士講,這種管理仍然浮于紙面,停留于形式。各種指導、標准紙張層層發來,反而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另一方面,事故發生也是管理過程中人為的松懈,而基層工人身背各項考核,產量、優品率、廢渣率層層壓下來,為了爭取好的業績難免在實際操作中放松了要求。

另外調查中也發現,鞍鋼一方面退休、集體辦大廠員工冗雜,另一方面卻缺乏新生力量,這也導致工人作業壓力增大。資料顯示,2010年末,鞍鋼在職員工233971人,在崗員工204992;而生產人員僅有138728。當年新增員工2582人,卻減少了11049人,主要是退休等自然減員。

“鞍鋼一直是缺人的,如今在鞍山進鋼廠已經不如以前那般吸引人,新進職工也是本地人為主,引進的大學生流失也是常有。”一名熟悉鋼廠的鞍山人評論。

馬忠普表示,這次鞍鋼需要吸取教訓,加強嚴格管理。從上到下都需要重視安全生產,而這個傳統鞍鋼本來一直是具有的,80年代就提出“安全事故為零”的口號,此次事件是給鞍鋼敲了個警鐘。

鞍鋼:轉型困境

盡管事故的經濟損失對總資產上千億的鞍鋼集團來講並不大,但是從鋼鐵業的共和國長子,到最虧錢的鋼企,再到最重大事故。現在的鞍鋼,既折射出鋼鐵行業之困,又透露出老國企轉型之艱。

目前,鞍鋼面臨的問題,鞍本重組無實質性進展。多項對外投資沒有達到預期盈利,而集團內部仍然延續陳舊的管理方式。

鞍本整合進展緩慢

張曉剛掌舵鞍鋼的2007年,中國鋼鐵業已經度過了長達十二年的高速發展,面臨著產能過剩,國家開始宏觀調控和淘汰落後。此背景下各大鋼廠紛紛轉型,走向兼並重組和拓展海外資源。而另一廂,前任劉玠規劃建設了鞍山本部新區、鱍魚圈鋼鐵新區、朝陽新區、促成了鞍本合並等,亟待後續的整合和增效。

在這種情況下,作風低調的張曉剛上任後,提出要轉變鞍鋼發展模式,在大方式上要從以投資新建為主向投資新建與兼並重組並重轉變,而在產業布局上,要從內陸發展向靠近市場、靠近沿海和跨國經營轉變。

隨後,鞍、本兩鋼在國內的整合開始突飛猛進。2008年5月,鞍鋼開始跨區整合同為央企的攀鋼集團。2010年,本鋼吸收了當地的北鋼後產能擴充到2000萬噸。然而兩個區域內最大的鞍鋼、本鋼重組卻遙遙無期,雙方幾乎是各自為政的發展。

現在雖然工人們都認為鞍本是一家。但實質上兩鋼除了挂牌子和共享統計數據的最初成果外,在統一研發、統一規劃、統一銷售方面幾乎毫無進展,人事調整和資產整合更是沒有觸及。而這期間,河北鋼鐵、山東鋼鐵等後來居上,早已實現區域內整合。

一名業內分析師表示,作為央企的鞍鋼和遼寧省下的本鋼重組,有著複雜的利益衝突。鞍本的問題在于體制方面的阻力,而不在企業層面,這之中有很多無奈,每年兩會都會被問起鞍鋼、本鋼推進的事情,但今年有實質性進展的希望仍然渺茫。

對外投資遇冷環境

另一方面,鞍鋼的對外投資風生水起。2008年9月10日,鱍魚圈鋼鐵分公司正式投產運行;2007年7月19日,鞍鋼投資21億元與凌源鋼鐵集團公司合資組建朝陽鞍凌鋼鐵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最近,其在福建莆田市投資建設年產100萬噸冷軋項目也獲得了其他股東的增資。

不僅如此,鞍鋼產業鏈的投資還延伸到了國外。鞍鋼在2010年投資美國鋼發展公司在密西西比州建設1座短流程的高科技環保型鋼廠,雖然受到重重阻礙仍在進行。

然而,火熱的投資遭到了鋼鐵業的持續低迷。中鋼協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僅為2.42%,遠低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的水平,虧損面達10.4%。而同時,我國鋼鐵的產能過剩,嚴重供大于求。據分析,如果按粗鋼表觀消費量在6.88億噸左右計算,產能過剩率約已達到122%

對此,分析師指出,鞍鋼的一些對外投資、合資、合並項目並未形成預期的盈利,並且有很多尚在建設中,難以預計未來的貢獻率。“目前難以評估鞍鋼的投資是否能得到預期回報,畢竟經濟周期也就3-5年,但是向著高端產品發展,也是大勢所趨。”一名資深券商分析師評價。

而另一名則並不看好鞍鋼的海外建廠。該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比中國更大,而且不像發展中國家那樣有增長空間,本地長材生產企業競爭力較強,因此鞍鋼在美國建廠恐怕無法實現銷售帶來的利潤增長,可能是從戰略意義上的考慮,學習美國先進的電路煉鋼技術。

管理模式需改革

2月,鞍鋼股份的一則2011年業績預報引起了市場的騷動:績預告顯示2011年公司虧損21.5億元,相比2010年20億的淨利潤大幅下滑。

業績預告中提到原材料價格漲幅高于鋼材價格漲幅以及高爐檢修是虧損的主要原因,特別是2011年4季度鋼材價格明顯下跌,同時原材料價格維持高位。使得公司4季度出現大幅虧損。

事實上,鞍鋼的鐵礦石供應優勢遠遠大與其他鋼廠。因為其60%的礦石可由母公司的礦山提供。同時鞍鋼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在澳洲投資的卡拉拉鐵礦石項目已動工建設,完全投產後,將形成年產鐵礦石一千萬噸的能力。但是,與母公司的原材料供應合同卻令鞍鋼股份在鐵礦石下行區間承受了虧損。

瑞銀証券的報告指出,鞍鋼從集團購買約50%所需的鐵礦石,價格每半年調整一次,這使得公司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難以快速進行生產調整以及成本控制。因為在鐵礦石上漲時期,這種原材料供應模式曾經為鞍鋼股份起到了鎖定成本的作用,但在鐵礦石價格下跌時適得其反。

然而據另一名大型鋼企的人士此前對新浪財經透露,早在前年,該企業就已經對鐵礦石價格下跌有所預期,因此在協議定價時在量上進行了調整,而有些企業仍然以高價大量進礦儲備,現在處于被動局面。

去年12月份,鞍鋼大會的中小股東否決了公司與鞍鋼集團簽署《原材料和服務供應協議(2012~2013年度)》,對此鞍鋼股份董秘付吉會表示,公司已經在總結各個股東提出的相關問題,鞍鋼股份也會在此相關問題上對此前的協議進行修改,擬定新的協議。

然而3月已來臨,鞍鋼股份仍未提出新的供應協議。冶金專家劉勇昌曾對媒體表示,相比先進的寶鋼管理模式,鞍鋼模式相對落後。寶鋼是長流程、一體化管理,管理權限在上層,對設備定期定點檢修。而鞍鋼集團目前的做法是模塊化管理,各流程分別管理,沒有起到互相檢查和監督的作用。這也是多數工業企業存在在的問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