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互聯網“泡沫”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年前,美國,人們開始對“互聯網”迷。當時,互聯網被認為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靠它賺一桶金。創業者、投資者一擁而上,最終導致了一場至今仍讓許多人心有余悸的“互聯網泡沫”。
2015年,“互聯青春·創夢未來”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舉行。在創業者和投資人看來,歷史是否總會驚人地相似?
“PPT公司”,靠講故事融資
如果正常畢業,來自清華的周愷弟可以輕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可他卻選擇休學創業。
一個月之內,周愷弟集合了一批來自清華、北航、中科大等高校的“靠譜小伙伴”,開始研究“AR/VR真實交互解決方案”。
目前,微軟、谷歌等“大佬”級企業都在研究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已經可以通過穿戴特製設備,置身“小範圍、固定的虛擬場景”。比如透過一副特殊的眼鏡,你眼前的環境會變成侏羅紀原始森林,恐龍就站在身邊。而周愷弟要做的,是在現實環境中“布點”,通過室內定位技術、動作捕捉技術以及配套SDK,使人們可以在虛擬的場景中隨意走動,讓AR/VR提供更貼近真實世界的交互。
周愷弟的目標,是把這項技術“做到極致”,未來成為微軟、谷歌的技術提供商。
這已經是周愷弟第二次創業。上一次,周愷弟作為合伙人創辦的公司拿到了A輪投資,可他卻發現自己似乎身處一個“泡沫”,項目好像“並沒有那麼靠譜”。於是,周愷弟放棄了自己的股份,抽身而退。
周愷弟身邊創業的人很多。而在這中間,不乏“僅憑一張嘴講講故事”的創業者。“他們有個好故事,PPT做得很炫,有些非專業領域的投資人就非常喜歡他們。”周愷弟,“我們都親切地叫他們‘PPT公司’。”
這種“靠講故事就能找到投資”的狀態,被杭州華睿投資的陳昊定義為“全民風投”。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市場會給你答案”。“互聯網創業的概念被炒得火熱,吸引了大量投資人,導致價格虛高。然而,當投資人發現投資回報率並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高,就會逃走”。
中國水運市場網創始人蔡雷認為,有些“互聯網+”項目是在“炒作概念”,目的是為了獲得支持,拿到投資,其實在下扎根不深,容易生泡沫。
經緯中國副總裁黃雲剛也認為,互聯網創業的“泡沫”是存在的。甚至在這次進入決賽的項目中,就有一些“概念並未落到實處,就開始考慮創業”,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做投資五年半的黃雲剛,見過不少踏踏實實想要改變一個行業的創業者,更是經常看到“趕浪潮”創業的年輕人。“從創業者的角度,原來沒打算創業的,沒有創業能力的,不適合創業的,看到大家都在創業也加入進來。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很多人有錢,但是並不懂創業,他們會把錢投給虛無縹緲的東西,導致創業公司估值虛高。”黃雲剛,“創業衝動、趕浪潮、追時尚,這都是典型的泡沫的表象。”
不過,最近“泡沫”有消退的趨勢,很多創業者都感覺到,“融資越來越難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
目前的創業熱潮讓陸初傑十分頭疼,“現在連招人都很難,因為好的程序員都自己創業了。”
陸初傑是“甭糾結”創始人,這是一款為“選擇困難症患者”解決難題的社交App。陸初傑並不希望品用戶快速爆髮式增長,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的“曇花一現”也是一種“泡沫”。陸初傑的觀點和杭州聯創副總裁盧新亮不謀而合。在盧新亮接觸的投資項目中,大多數是“跨界”的。“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我們選擇投資項目,主要不是看互聯網,而是看‘+’什麼。這才是回歸商業的本質”。
近年來,互聯網電商市場火爆,但今年開始,投資人的“口味”發生了變化,許多創業項目脫離了商業的本質,形成泡沫。盧新亮認為,單純靠“流量”、“客戶”這些元素進行估值的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不管任何行業,核心都是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讓用戶覺得你的服務或品是有價值的”。作為企業,盈利是不變的目的,而始終“燒錢”注定無法長久發展下去。
2006年,孟超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2009年,他選擇辭職創業。“外賣庫”是他的第一個項目,由於經驗不足,項目發展遇到障礙,盡管拿到了兩輪投資,他還是放棄了。
帶第一次創業的經驗,孟超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他針對“繁華地段停車難”這一痛點,創辦了“悠泊”代客泊車項目。這一次,他不急於擴張,穩扎穩打。
在孟超看來,所謂互聯網創業的泡沫,就是企業對未來創造價值透支的程度。“一般透支未來3到5年企業創造的價值,我認為是正常的,當透支30年時,就是泡沫了,如果透支300年,就是騙局”。
“醫採購”項目創始人趙剛同樣認為,互聯網創業的泡沫就是指它的估值能否承載企業的發展,如果無法承載,泡沫就會破。“互聯網創業是一種思維、是工具,工具用好了才能被市場認可。”
教育服務軟件“答疑君”創始人朱瀚東則表示,互聯網創業存在泡沫對創業者來“不是壞事”。“我們希望把泡沫引到自己的身上,因為這意味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創業資源。”朱瀚東。
而黃雲剛認為,泡沫的存在反而“會讓好的公司脫穎而出”。
用價值戳破泡沫
冬天在凜冽的寒風中等待一輛“似乎永遠也不會來”的公交車,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痛苦體驗。為此,陳曉開發了“車來了——最精準的實時公交”App,目前用戶規模達到1700萬,已經拿到B輪投資。
可是,與很多手機軟件一樣,“車來了”擁有可觀的用戶流量,但營利模式依然不明朗。得更通俗一點——他們還在燒錢。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還是落后於發達國家,網速就是一個例證,我們的‘互聯網+’才剛剛開始。”陳曉認為,不管是否存在泡沫,解決用戶的痛點才是創業的“剛性需求”,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實際上,我們專注地在做技術”。陳曉介紹,團隊正在做GP智能矯正、大數據查詢和路線的計算框架,讓軟件提供的數據更精準。
周愷弟覺得,“現在還敢出來創業的,應該是有點本事的。僅憑一張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周愷弟上次創業攢下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但他並不想要投資。“還是先把原型做出來再。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做,這就是阻止泡沫最好的辦法。我們想從消費者手中賺錢,而不是從投資人手中賺錢。因為這明我們的東西是真正有價值的,小伙伴們才會覺得踏實。”他笑,“之前的錢正好花完了,這次比賽的獎金真是雪中送炭。”
在陳昊看來,經歷“泡沫”會讓創業者的落腳點有所提高。“就像原本在地上,被泡沫抬高到屋頂后,泡沫破碎,你也會落在桌子上。只不過從屋頂到桌子的過程會很痛。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有泡沫還是一件好事情,並且無法避免。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在泡沫中活下來。而唯一的法則就是‘憑本事’”。
黃雲剛則建議創業者在選擇創業項目時,要了解即將進入的行業的前景,並且團隊本身要有相關經驗,千萬不要“湊熱鬧”。“有些機會很好,但不是誰都能抓住的。最終,創業者要達到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如果真的這樣,就不怕泡沫。”黃雲剛,“就像大家以前認為‘滴滴’燒錢太多了,但現在‘滴滴’沒有補貼了,大家還是會去用。所以創業的核心點在於是否創造了價值,以及行業是否有長遠的發展。”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