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两岸

两岸文化有异同 应摒弃曲解


中评社香港7月13日电/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俞新天研究员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发表专文《两岸文化的异同与影响》。作者指出,经济利益当然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但是经济关系必须在非经济的环境中运行,文化理解则为它注入润滑剂。政治难题的破解,军事互信的建立,和平框架的形成,国际空间的拓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恐亦徒劳无功。在两岸的文化认同中存在着复杂性,概而言之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岸人民正因为对于文化异同的看法不同,阻碍了相互理解。如不廓清迷雾,就会进一步影响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文化同中有异应互相理解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殆无疑义。从大文化的传统上看,儒释道的哲学是两岸中国人的精神圭臬,尤其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更经过历代政府的提倡而深入精英之心。从小文化的传统看,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宗教、习俗、戏曲、音乐、美术、工艺、技术等等,两岸普通百姓浸润其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活载体和传承者。正因为如此,除完全陷于意识形态迷障的人外,绝大部分台湾人都承认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稍有知识的人都明白,台湾真搞“去中国化”,必定摧毁台湾的文化根基。

简单地看待两岸文化的相同性是不对的,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也有差异性,应当说是“同中有异”,可以概括为历时性文化差异和同时性文化差异。

首先是历时性文化差异。历时性文化差异指的是虽然今天各种文化处于同一时空背景下,但是由于其现代化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现代化的大飞跃,它不仅使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也使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休闲娱乐等文化内涵发生根本变化。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产生了在全球都十分类似的工业文明和通俗文化。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改变了前现代文化和宗教中束缚个人发展、歧视妇女等特定人群、君权神授等传统价值观,培养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新价值观,现代化的成功也使社会有意愿和能力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文化传统。 [NT:PAGE=$]

众所周知,台湾的现代化比大陆发展得早,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在完成现代化转型时,其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的教育程度、大学生比例、社区文化设施等各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准。从文化思潮上看,台湾基本上与西方主流思潮同步。90年代在苏东巨变、冷战结束的背景下,台湾成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弄潮儿。在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影响下,台湾精英进一步认同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同时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台湾文化的本土化也迅速高涨,人们更加珍惜本土文化,保护和发扬它,不使它被全球化所冲走。在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时,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在台湾更深入人心,不同族群、宗教、地方的文化都有人研究、呵护与创新。

大陆的现代化曾屡受挫折,直到最近30年改革开放,才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大陆的文化现代化正方兴未艾。从观念上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个人自强自立的意识已摆脱了单位的束缚和家庭宗族的限制。法治、平等、人权、民主在人民的思想中愈益重要。基层选举、非政府组织活跃、社区自治,都在培养民主的成长。尊重和保障人权已写入宪法,并也帮助了人民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权益。从思潮上看,改革开放初期“全盘西化”的“河殇派”曾喧嚣一时,经过苏东巨变和六四风波,大陆的精英和民众深感,要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必须汇通古今中西的文化。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政府和人民愈益重视文化建设。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从十年浩的完全否定文化传统到重新认识文化传统,积极推动文化转型。

由于两岸人民对于历时性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因此在理解对方时出现不少误读。大陆人观察到台湾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但存在着把它仅归之于保存了文化传统的原因,忽略了台湾文化现代化的成果。可能由于传媒的聚焦作用,在大陆民众中存在一种印象,似乎台湾的文化就是“统独之争”,“族群之争”,实质上也是以政治问题取代了文化认识,不利于深入理解台湾文化与台湾人。

另一方面,台湾人民在访问大陆后,不少人肯定了大陆正朝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大陆员工的学习精神非常强烈。但也有人认为大陆是“黑暗的、颟顸的、落后的”。(注1)我接触的一些访问过大陆的普通台湾人,批评大陆主要为文化和文明程度低。然而,台湾的有些精英把大陆的一切不足归咎于“专制”、“威权”,不仅无助于两岸的文化理解,而且会以政治意识形态误导民众。 [NT:PAGE=$]

其次是同时性差异。同时性差异指在同样或类似的发展节点上,不同的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陆和台湾的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但有地域的不同,同样在前现代化时期,就各有自己的文化色彩。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移民文化,二是海岛文化,三是亚热带到热带的乡村文化。移民文化一般既充满思乡怀旧之感,又充满进取开拓的勇气。海岛文化相较于大陆文化,一般更加开放,更易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海岛面临各种天灾人祸,不同移民之间、移民与原住民之间,充满了利益争夺的矛盾。由此带来了人群分裂、眼光短浅、盲目涣散等影响,野蛮落后的械斗、冤冤相报曾是台湾民风中的重要特点。(注2)亚热带到热带的乡村文化质朴无华,祭天地鬼神,崇拜祖先英雄,仗义豪饮。台湾的“信鬼神,惑浮屠”的社会风气十分突出。(注3)以上文化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演进,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台湾人。

中国大陆的文化特点,一是原生性和相容性,二是顽强性和保守性,三是务实性和世俗性。中华文化有5000多年历史,是产生于神州大地上的独特文化。虽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学说,但是各朝还是以相容并包的政策,儒释道融合,各民族文化融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注4)中国文化主要是大陆性的,因此百姓以农耕为主,安土重迁。尽管在历史上屡遭游牧民族入侵,但是中华文化最终征服了征服者,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下来的古老文化。它的顽强性的另一面即保守性,接受和学习外来文化比较迟钝缓慢,缺乏进取,自诩博大。(注5)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不以宗教而以道德伦理凝聚社会的文化,它非常入世、务实。但在没有文化的百姓尤其是农民中,迷信思想与民间信仰也很盛行。这些主要特点演变至今,仍以不同方式折射出来。

历时性文化差异会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缩小,同时性文化差异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不同文化特点,不会轻易改变。两岸人民应当抱着互相欣赏的态度看待对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不是互相贬低,彼此否定。胡锦涛指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注6)台湾移民文化的大胆灵活,海岛文化的开放融汇,乡村文化的纯扑热情,是中华文化中富有特色的生气盎然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大陆文化的恢宏多样,原生文化的精深顽强,世俗文化的思想伦理,会给台湾文化输送不竭的灵感和动力。两岸文化中各有不足和糟粕,双方的精英和人民亦应正视,不要文过饰非,盲目自大,否则只能闭目塞听,阻碍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NT:PAGE=$]

两岸文化价值观异中有同应摒弃曲解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最坚强的核心,一旦形成,便长期传承保持。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和不同的文化碰撞,文化价值观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即便变化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演进。对文化价值观进行研究,可谓掌握文化的钥匙。

现在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即“两岸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许多人几乎不加思索地作出了判断,实在过于简单化,还需细加分析。两岸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只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很明显,二战结束之后,大陆选择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冷战的背景下,又分别成为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的成员。杨开煌认为,台湾假设的是个人自由的绝对价值,大陆假设的是集体的公平正义的绝对价值,两者之间以往水火不容,今天意识形态的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但在深层文化中的影响仍存,其对抗性时时可见。因此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可能以“求同存异”为起点,反而应以准跨文化的“求异存同”为起点,去发现原无法发现的“同”,而理性健康地接受“异”。(注7)从价值观层面来分析,他的观点很有启发。尽管两岸都具有多元文化的观点,但在台湾人中,接受“西方文化普世性”的比例大大高于大陆;而大陆人至多接受“西方文化价值的部分普适性”。不仅整体与部分有差异,而且“普世”与“普适”也不同,“普世”是具有宗教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普适”是各国都可学习借鉴的原理。台湾在政治上仰望的是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大陆则认为这些未必符合中国国情,只可借鉴不可模仿,要创造本土特色的制度。两岸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差异将长期存在,大陆和台湾将继续分别探索自己的政治发展,并应以开放的态度把对方作为参照,汲取有益的营养。

价值观并非仅仅反映和指导政治文化,而是反映和指导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如果将政治文化的差异泛化,就会陷入唯意识形态的泥淖。政治文化虽然重要,但只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取代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而在极其广泛复杂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中,两岸人民共用基本的价值观。

台湾人的文化价值观与大陆中国人完全一样,忠孝、礼仪、仁爱、廉耻、中庸、信实,等等。中国人缺乏社会集团传统,以家庭宗族为生活起点,由此而形成“家国天下”的思想。台湾的早期移民往往按地缘聚合在一起,后来地缘关系渐被血缘关系所取代。福建是宗族制度十分强固的地方,台湾作为移民社会,也建立起各种宗族组织,有的仍敬奉“唐山祖”,有的由于谱系中断,在台湾设立“开山祖”。(注8)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替宗教,理性早熟,主张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注9)虽然价值观由政府和知识精英宣导,但它也通过戏曲、风俗等传播至平民百姓。台湾的戏曲艺术十分繁盛,也与祭神活动紧密联系。关公在台湾的供奉甚众,反映了民众对于忠义价值观的认同。 [NT:PAGE=$]

有些台湾人认为,中华文化价值观在大陆已经被“破坏”或“消失”,只有台湾保存和继承了中华文化,显然是不对的。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但是从毛泽东开始,历代领导人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把它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在十年浩中“破四旧”和“造反派”对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仍然薪火相传。例如,很多地方的人民保存了族谱、文物,而且精心保护了宗族祠堂。人们认为,宗族辈份使人们知道自己的根,人际关系容易相处,也是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种形式。(注10)人们在婚嫁、丧葬等各种礼仪中继承了文化传统,但也不拒绝改良、创造和革新。现在的宗族已不是“封建宗族”的复活,而是旧宗族转型的产物。(注11)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政府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意味着中华文化在大陆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更新。

有种观点认为,大陆拒绝西方文化价值观,其实不然。改革开放之后,大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的观念,主张个人自强自立。当时树立的青年模范人物张海迪,虽然残疾,但自学成才,为社会贡献,极好地演绎了个人自尊自强的价值。民主与法治一直是大陆政府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是宪法规定的准则。现在,大陆政府与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继续进行人权对话,显示了学习外国经验的开放态度。温家宝总理曾撰文专门阐述中国政府的观点:“科学、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注12)大陆既开放学习外来文化又传承发扬本土文化的政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尤其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兴趣,形成一条独特的途径。

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学习西方文化价值观并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本土文化吸收和创造。杜维明认为,在儒学传统影响下,东亚现代化(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表现出连贯的治理观和领导观,即,第一,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领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取的;第二,法律是社会稳定的必备条件,但仁爱之心以礼相待才能使社会达到团结;第三,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使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播的源泉;第四,文明社会是家国之间、公私之间的调节机制;第五,教育应成为社会的文明之教,首要目的是人格养成;第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社会的生活品质取决于社会成员修身的水准。(注13)虽然两岸各自寻找将西方文化本土化和将本土文化现代化的途径,结果却是异曲同工。相比于两岸共用价值观的部分,差异只是很小的部分,如同十个手指头中的一个小手指。无限扩大差异,以偏概全,就会掩盖真相,扭曲事实。在两岸人民扩大交流时,抛开政治议题,普通民众都感到文化的亲近和价值上的相近,是无法改变的。 [NT:PAGE=$]

文化认识问题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正如杨开煌所指出的,日本在占据台湾时期,对台湾人民进行皇民化教育,在文化上反华仇中;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一面强调台湾承继中国正统的合法性,一面又进行反共教育,同时成为反中国化的论据。(注14)更为严重的是,李登辉以“本土化”挑拨省籍关系,以取得台湾人的同情和支持。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执政后,更在教育和文化上“去中国化”。歪曲的文化认识对台湾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两岸关系的损害是根本的和长期的。

自2008年以马英九为首的国民党执政后,“法理台独”和“去中国化”被阻止。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称“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称大陆十三亿人民为“同胞”,显示他在文化认同方面的主张,迥异于民进党将台湾人与中国人视为异族的看法。最近,马英九在接受德国《国际政治》的书面专访中指出,本土化并不是“去中国化”,台湾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中国文化和传统是台湾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否定自己的祖先。国民党政府大力推动两岸交往与合作,也重视文化教育交流。2009年台湾的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奖都颁给了大陆演员,在过去是难以想像的。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两岸人民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义,必然从根本上强固两岸和平发展的根基,进而促进两岸人民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从台湾方面观察,继续批判“文化台独”和“文化去中国化”仍是重要任务,使台湾人民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台湾意识”不是与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相对抗的东西,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鼓励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往和文化理解,逐渐使两岸人民产生新的集体记忆。

从大陆方面观察,应当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地瞭解和理解台湾文化的源流、特点和趋势,不简单化地下判断,做结论。大陆政府强调两岸文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必要的,但是不够的,应当更清楚地认识两岸文化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细心地分辨“台独”的“文化去中国化”和一般民众的错误认识和错误知觉,对前者严厉批评,对后者则应长期引导和转变其思维。大陆政府并应教育大陆民众从文化上正确认识台湾和台湾人民,表现出更加谦虚谨慎的学习精神,超越政治的包容精神,开放积极的对话精神,客观冷静的理性精神,才能促进两岸的文化理解,击退某些势力的有意歪曲和文化“妖魔化”。 [NT:PAGE=$]

如果处理不好,两岸人民的误解加深,在某些势力的操纵下,可能造成文化的冲突,这是必须警惕和提前预防的。目前学术只特别关注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冲突,其实同一文化之内的冲突并不鲜见,甚至在冷战后成为许多国家内部冲突的背景。文化冲突是由于文化差异及所追求的思想精神目标而导致的对抗与摩擦。即使在政治和经济冲突背后也往往有文化冲突的因素。现在两岸人民大量往来,广泛的接触既有促进互相理解的正面作用,也潜藏着文化冲突的负面根苗。两岸政府和精英应当警惕负面影响,开拓文化合作的途径,例如两岸在文字上“识繁书简”和“识简书繁”,共同申遗,以更广泛多样的文化合作去遏制文化冲突的可能性。

文化对两岸关系产生影响的另一途径涉及软实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认为它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而是让其他国家效仿某种生活方式,被某种思想、制度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追随,或虽不情愿,但已成势所不然,不得不从。(注15)笔者认为,软实力是一国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对国外的影响力。当在两岸关系上谈到软实力时,就包含了大陆对国外的文化影响力,台湾对国外的文化影响力,或者两岸共同对国外的文化影响力。两岸之间是一国,同属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不适用。如果有人使用它,也是在同一文化内不同地域文化吸引力的意义上去理解。大陆很多文章谈到内部的软实力,实质上是指文化吸引力,与奈的软实力概念颇有差异。

在两岸关系中借用“软实力”的概念,正如蔡逸儒所指出的,发扬台湾“软实力”并非出于对抗的考虑,而是要发挥台湾的优势,创新能力,增加认同与利得。所谓台湾的“本土文化”其中都有大量的中华文明元素,两者难以截然划分。即使民进党时期的文化官员与人员,也无法、不敢全面“去中国化”,不能用太强烈的意识形态来主导文创发展方向。他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两岸合作,共创双赢。(注16)两岸合作共同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化,才是发挥软实力作用的正道。

两岸合作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化,说来容易做来难,也可以由易而难,由低而高,分为三个层次,逐步推进。

第一层次的合作是器物层次,举凡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两岸联手,打造中华美食、中华服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会展旅游,等等,让各国人民更好地领略美不胜收的中华文明成果。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发展成规模化经营的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化能力,大陆也在急起直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为两岸合作提供了绝佳机会与合作平台。[NT:PAGE=$]

第二层次的合作是机制、体制和法制。大陆已经在世界各国开设孔子学院,主要任务是教授中文,满足世界上对于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要求。大陆还在国外开办了一批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联结各国精英与人民,帮助他们瞭解和理解中国。两岸应当也可能携手联动。特别是承担工作的大学、智库、文化组织等,更应超越政治进行合作。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境外志愿者、境外慈善机构救助等方面合作,探索和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和法制。

  第三层次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合作。两岸的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文化研究界,应当共同研究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精髓,不仅探讨发掘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且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传承、提炼与发扬,在两岸中国人认同的基础上推向世界。价值观的推介必定在两岸的现代化实践经验基础上才能成功,这就可以为两岸人民互相学习与吸收彼此的经验创造新的途径。

  1田弘茂、张显超主编:《两岸交流二十年-变迁与挑战》,明田文化有限公司,2008年,第194至195页。

  2胡友呜、马欣来:《台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2-103页,第60-62页。

  3同前注,第152-153页。

  4张立文、町田三郎主编:《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3-15页。

  5(韩)金夏中:《腾飞的龙》,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47-53页。

  6胡锦涛:《人民日报》,2008年12月31日。

  7杨开煌:《新局:对胡六点之解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6至257页。

  8杨彦杰:《台湾历史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7页,第106-107页,第133页。

  10钱杭、谢维杨:《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4-30页。

  11同前注,第22-23页。

  12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点意见》,《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

  13(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79-380页。

  14杨开煌:《新局:对胡六点之解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231-232页。

  15(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5-26页。

  16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9月17日。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