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多重視野:大包大攬將引發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4 08:26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薛力發表演講談周邊國家如何看待一帶一路,他特別指出,中國不應該成為沿線64個國家的發改委和財政部,如果大包大攬的話一個會招致埋怨,二是人家會說你活該,而且你還沒有收益,務必戒急戒躁。應該是沿線國家主動提出項目申請,中國審核后覺得可行的,再與對方商議具體合作方式,成熟一個做一個,不成熟的項目不做,不積極的國家不做。一定要避免大呼隆。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以下為演講全文:
“一帶一路”是新一屆中國政府上臺后提出的一個對外關係大戰略。為什么會提出這個戰略呢?這與中國夢有關,就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像漢唐時代那樣。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目標,需要從周邊開始。因此,這是一個主要針對亞歐大陸中東部國家的拓展戰略,旨在從經濟上帶動周邊國家共同發展,進而成為亞歐大陸公認的帶頭大哥。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底氣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在全球坐二望一。但是,比較優勢是基礎設施建設,第二產業,特別是水泥、鋼鐵等行業。此外,外匯儲備最多的時候將近4萬億美元,現在還有3.65萬億。也就是說,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現在有錢、有技術、有能力、有人。但是從全球看,中國的服務業並沒有比較優勢,還屬於需要通過進一步開放來倒逼改革的領域。
作為崛起的國家,經濟上不可能長期維持“單兵獨進、一枝獨秀”的狀態,有必要、有責任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而且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在第二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再加上只能用在境外的大量外匯儲備。因此,中國想到了走出去“開放別人”,以亞歐大陸為主,涉及60多個國家。
那么周邊國家愿意不愿意接受中國來“開放”自己呢?他們到底是怎么看中國的?過去十多年里,我走了周邊一些國家,發現他們很多觀點和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合作不能剃頭刀子一頭熱,特別是,這不是一個馬歇爾計劃那樣只有四年時間的短期計劃,而是至少管8-10年的中長期規劃,為此,中國不應該成為沿線64個國家的發改委和財政部,如果大包大攬的話一個會招致埋怨,二是人家會說你活該,而且你還沒有收益。我的看法是:務必戒急戒躁。應該是沿線國家主動提出項目申請,中國審核后覺得可行的,再與對方商議具體合作方式,成熟一個做一個,不成熟的項目不做,不積極的國家不做。一定要避免大呼隆。目前已經有一點這個苗頭。
3月底中國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宣布了落實“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其中強調要共商、共建、共用,要和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實行對接,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是把這些原則落到實處。
中國有14個陸上鄰國,其中12個已經解決了領土爭端,還剩下印度與不丹2個國家。我先從俄羅斯講起談周邊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看法,按照順時針方向走。
俄羅斯的視野 從國界線長度看,俄羅斯是中國的最大鄰國,也是中國唯一的全球戰略協作伙伴。俄羅斯原來對“一帶一路”持懷疑態度,一直不公開表態支援,主要是擔心沖擊到俄羅斯自己主導的戰略——歐亞經濟聯盟。蘇聯雖然解體變成15個國家,但在許多方面,俄羅斯依然居於中心地位,如鐵路網、油氣管道網與工業生產分工。比如,中亞一帶的油氣管道大都是往北走的,現在才出現一些向東、向南走的油氣管道。又比如,烏克蘭東部是蘇聯時代的重工業基地,今天,烏克蘭東部工業地區的重工業品還是以俄羅斯為出口對象。俄羅斯知道不可能恢復到蘇聯時代,但還是希望與獨聯體國家在經濟上建立更為密切的關係。
因此,俄羅斯對中國在中亞推行一帶一路,搞五通等持有懷疑的態度是很正常的。經過雙方的不斷溝通,加上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均面臨嚴重困難,中國則給予了有力的支援。因此,在烏法峰會上中俄雙方達成共識:尋找一帶一路與歐亞聯盟的共同點,互相支援。
韓國視野 習近平主席很少專門出國去訪問一個國家,但是去年專門訪問了韓國,可見對韓國的重視。中韓關係處於建交以來最好的時期。韓國目前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之一,雙邊貿易額2014年達到3000億美元,韓國人均gdp已經接近3萬美元,明顯多於中國台灣的2.5萬美元。而后者曾經明顯多於前者。發生這種逆轉的主要原因是:韓國在經濟上全面靠攏中國,台灣則瞻前顧后。當然,韓國在安全上主要還是依靠美國,這主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朴槿惠是知華派總統,她提出歐亞經濟倡議后,很快就表示應該與一帶一路對接。當然,中韓之間也存在一些歷史認識問題,但這目前對雙邊關係影響不大。
日本視野 相對於韓國,日本對“一帶一路”基本上采取“不參與、懷疑、抵觸”的立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提出建立總資本額為1000億美元的亞投行后,日本先是提出一些理由不參加,然后再宣布11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資助計劃,對壘的味道很濃。這種對壘還表現在國民情感、政治外交、區域整合等方面。中日兩國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擺動於“經溫政涼”與“經溫政冷”之間,很難達到“政溫經熱”,更不用提“政熱經熱”了。為什么呢?
一位日本高級外交官曾經告訴我,中國比日本強大,這是過去兩千年歷史上的常態。過去一百多年里變成日本比中國強。而現在又在回歸歷史的常態,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大概需要一到兩代人才能重新適應“中國比日本強大”的現實。為此,未來的日本應該側重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比如養老體系、公共交通系統、電器產品,等等。我個人的觀察體會是,在歷史問題上,因為日本的文化傳統、國內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兩國在這個問題上很難達成共識。時間可能是中國歷史問題的有效化解藥。一個復興后的中國,在對待日本問題上也會有不同的心態與應對。
南海沿岸國家 南海涉及的國家比較多,我稍微講得多一些。東南亞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樞紐。中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重振這個樞紐的意思。從許多方面說,東南亞在建設海絲中的地位,是別的地區所不能替代的。那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南海問題這個國際熱點。中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都牽扯其中,加上中國台灣,俗稱“五國六方”。考慮到印度尼西亞擁有納土納群島,據此畫出的專屬經濟區,與中國的九段線有5萬平方公里的重疊,所以也可以將印尼看做南沙海洋劃界方面的第六個當事國。這意味著南海爭端實際上涉及“六國七方”。
2009年之前,“六國七方”的意見分為如下兩類。第一類國家包括中國、越南和菲律賓,認為解決南海爭端一要靠國際法,二要靠歷史性權利。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主張只能靠國際法,其理由是國際法可以提供一個可以衡量的平臺,而歷史性權利則容易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有一個理由是這些國家獨立的歷史短,在南海權利問題上缺乏相應的歷史記載來支撐。2009年菲律賓通過了《領海基線法》,越南也通過了自己的海洋法。兩國都放棄了歷史性權利,主張按照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海洋公約》來解決南海爭端。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則依舊堅持“國際法與歷史性權利都要”的觀點。我訪談了幾十位國際上研究南海問題與國際法問題的知名專家學者,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學者。這些人的基本觀點是:應該以國際法為解決南海爭端的主要依據。即使是歷史性權利,也要在國際化的框架內予以清晰化,而不能持模棱兩可的立場,比如,說清楚九段線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不說,人家就會懷疑,中國是不是想強大了以后做新的解釋?東盟聲索國都是中小國家,東盟十國的海軍加在一起都不是中國海軍的對手,他們對南海問題的前景有些擔心與害怕是正常的,畢竟,連歐美日等大國也在心里犯嘀咕呢。
中國長期的立場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具體到劃界談判,中國整體上堅持一對一的談判立場。但是,南海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個海域,其中南沙海域屬於多國主張重疊的區域,一對一很難操作。中國堅持這種立場容易被人解讀為“不想真心解決問題”。實際上未必如此,也可能是中國沒有想清楚在南海到底想要什么,比如對於九段線,中國南海研究界學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怎么說,中國的立場也在與時俱進,2013年9月蘇州會議開始,同意談“南海行為準則”。從2014年8月提出雙軌思路開始,同意南沙問題可以在多邊框架下談,東盟作為整體可以在南海問題上發揮一些作用。中國在“南海行為準則”問題上變得積極,可能與海絲建設有關。畢竟,東南亞國家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南海爭端已經成了中國-東盟關係中的短板,影響到雙邊關係的整體提升與命運共同體建設。但是,有必要說明的是,這個準則不解決島嶼主權歸屬,而是解決哪些事能夠做,哪些事不能做。至於島礁的主權歸屬問題,還是要通過當事方直接談判來解決。不爭的事實是,通過國際法院判決來決定島礁歸屬,從來不是國際上解決島礁爭端的主流。
關於中國在南沙七礁八點的陸域吹填,是今年的熱點問題,美國反應更是激烈。引發關注的主要原因是吹填的速度與規模,這與中國的能力與決心有關。但是,這總體上屬於補償性的建設。中國台灣、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早就在南沙海域進行了類似的作業,並且修建了碼頭與機場,這也是事實。越南與菲律賓還進行了移民。
有一些人認為,中國接下來可能會以吹填出來的島嶼為基礎,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設立南海防控識別區、大規模部署軍事裝備與人員。理論上,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中國也有權利這么做。但中國實際上不大可能這么做,原因一,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月初針對中國將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訊息回應道,中方並未感受到來自東盟國家的空中安全威脅,而對於與南海周邊國家的關係和南海地區總體形勢感到樂觀。這表明中國不大可能設立南海防控識別區。連防空識別區都沒有必要設立,有什么必要在南沙大規模駐軍並部署軍備呢?原因二,更重要的是,建設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頂層設計,上述做法將嚴重妨礙東南亞落實海絲,並把聲索國趕到美國的懷抱中。
當然,這不意味著中國不會在南沙適當駐軍。“軍用為主,兼顧民用”是東盟聲索國的普遍做法。台灣也是這么做的。中國大概也會參照這個模式。注意一點:長期以來,中國對南海問題整體上遵循了克制原則,不希望南海問題擴大化。這意味著,中國並不追求“在南海的獲益最大化”,而是“把南海問題放在中國-東盟關係的整體框架下”。
南亞視野 南亞地區,情況簡單也復雜。中國目前唯一的全天候伙伴,被我們稱為“巴鐵”的巴基斯坦,非常支援中國一帶一路,國內不同省份為了爭奪相關項目而吵成一團。而孟加拉國,在我看來是僅次於巴基斯坦的第二鐵。和巴基斯坦一樣,孟加拉國不管是哪一派上臺都和中國非常友好,孟加拉的面積與安徽省差不多,但是人口是安徽省的兩倍多,1.6億,而且人口很年輕,發展得好,可以變為很好的人口紅利。孟加拉國也非常支援“一帶一路”,主要是其國內存在比較嚴重的腐敗問題,這與家族政治或曰裙帶政治盛行有關,很難根治。隨著經濟的發展,情況或許會好轉。
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印度和中國則有著比較直接的利益糾紛,到現在中印之間仍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邊界爭端,未來短時間也無法處理好。雖然中印可以推動一些經濟合作,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這個爭端的存在。我們未來多大程度上能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其實取決於我們能否有效避免這些爭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