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風波】妖道當道 監管失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5 11:16
在閱讀報刊或與交流期間,不時聽到有評論指出,本港股市存有妖股。一聽到妖股,投資者定會提高警覺,因為從觀念上,妖股應與投資者損手有關,惟股價下跌前,總會見到股價出現大幅上升。若投資者有相關年資,定會對「某某股是妖股」的說法有印象,可是要對妖股下精確定義實在是極為困難。既然妖股多有股價大幅波動的特徵,本文暫且不就妖股下定義,並且將焦點落入近年股價大幅波動的股份表現上。
有意見認為,股價大幅上落的股份多集中於創業板新股,因為個別在創板業掛牌,並且全配售形式上市的新股。投資者有此印象實不令人感到意外,翻查在過去兩年在本港新上市的股份中,有54間公司股首日掛牌升幅超過100%,當中有52間是來自創業板兼且是透過坐配售形式上市。至於有關公司往後表現如何?據資料顯示只有10家上市公司,截至上周五收市,股價仍可以高於上市首日收市價。當然有個別公司因為轉板問題,再無法反映出股價表現;可是從前述的數據,反映出在上市首日股價便狂升逾倍的上市公司,只有約2成股價表現可以超越上市首日。這代表的是在掛牌首日,投資者的態度是過份樂觀?或是市場上供求過份不平衡的後果?
投資者是否過份樂觀,屬於主觀問題,除非有調查機構對相關投資者情緒進行問卷調查,才可以作回應。但是供衡出現過份失衡的情況,或可以從個別上市公司在上市後的成交量作出判斷。一般而言,創業板新股透過全配售形式向投資者發行新股時,發行的新股數目為整體股本數目的四分一。假設某新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其總股本數目為1萬股,即配售的新股數目為2500股。由於本港要求上市的股東數目最少要有100人,假設公司向100名投資者平均配售上述的2500股,即每名投資者可獲分配25股,而餘下的7500股由控股股東持有。當公司正式掛牌後,受到控股股東的禁售限制,市場實則上流通的股份數目只有2500股,可是只落入100名街上股東身上。可想而知,若無法獲分貨或認為該新股具有潛力的投資者,只能待公司上市後在市場上掃貨。當股份需求大於供應時,股價便會被推高;推高多少則難以判斷。所以投資者可以翻查個別新股在掛牌後數目的買賣紀錄,便可以判斷到當時是否出現供求過於失衡的情況。
個別上市公司在上市後不久,股價表現便大幅走樣,究竟是哪一個原因,實在是難作評論,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投資者不願在高位接貨,結果股價拾級而下。有個別上市公司股價出現異動後,遭到證監會點名股權過份集中,即公司的股份只集中於少數股東上,往後的股價表現如何,如心水清的投資者總會有印象。
不過股價出現異動的情況,並非是創業板獨有,在去年初有個別於主板掛牌的新股,股價升勢之強,讓投資者感到側目。恰巧地有關上市公司亦遭到證監會點名,指出相關公司股權出現過份集中,是事有湊功或是內裡有玄機?便要大家參悟。
不論是在創業板或是在主板,總會有大上大落的股份出現,當中或涉及業績因素,亦涉及財技或股權轉讓的因素。當上市股價出現異動時,上市公司既有責任盡快作出澄清及解釋,當涉及不當行為時,監管機構應盡快作出處理,否則予人失責之嫌。最後投資者在作投資決定時,亦不應該人云亦云,只聽外界給予的貼士,卻不作出詳細分析。畢竟是 閣下的金錢,實有必要經深入思量後才作出決定。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