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打磨中國制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3 21:40
編者按:「為什麼我們鋼產量嚴重過剩,卻連圓珠筆筆頭上一個小小的『球珠』都生產不了?」「為什麼國人一窩蜂爆買海外產品,即便國內的產品的質量並不差?」……觀一葉可知秋,中國制造業市場在不斷地敲響警鍾。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正逐步擺脫低端的競爭格局向中高端邁進,也迎來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期。受訪企業普遍認為,企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用產品來說話。
【新常態·光明論】欄目派出記者隊伍分赴北京、上海、珠海、佛山、青島等地展開了深入的調研,將推出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系列報道,旨在引發社會各界對於工匠精神新的思考。無論處於各行各業,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具備工匠精神,腳踏實地,專注極致,以己之力助推中國制造強國之夢的實現。
工匠精神是什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引起各方關注。即「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那麼,什麼是工匠精神?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工匠,即專注於某一領域、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節。工匠精神通常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一種「差不多」的精神,表現在凡事只是滿足於99%甚至90%就不再繼續推敲打磨產品。
我國制造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這種「差不多精神」有關。即便我們有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制度,假如缺少了工匠精神,就難以擁有一流的產品。
舉例來說,為什麼中國的工匠願意花上萬元買一把德國產的理發剪刀?就是因為這把剪刀理發師可以用一輩子。對於他來說,剪刀就好比是陪伴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中國制造的理發剪,雖然價格是幾百元,但少有能用上一輩子。小小的一把理發剪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直接的例證。
反觀現狀,中國經濟歷經30年的高速發展後,制造業的勢頭減緩,不少中小制造業停產、倒閉,而大型的企業則紛紛限產或移置國外。歐美國家歷經金融危機後,也逐漸認識到工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紛紛提出重振制造業。最為標志性的則要數工業強國德國在2013年提出的「工業4.0」國家戰略。
去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制造新一輪的崛起,在轉型升級中更需要重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摒棄差不多思維」
不久前,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公開場合發問,「為什麼中國那麼多的企業,卻生產不了消費者想要的馬桶蓋、電飯煲。」而這恰恰隱射了出了我國制造業所詬病的「差不多」思維。
近年來,中國的企業家們與消費者都參與了一場低價狂歡的盛宴,原本幾十元的東西,消費者誰不想要以更便宜點兒,甚至免費進行交易。消費者對低價產品的青睞縱容了一波又一波慘烈的價格戰開始輪番上演,每一次價格都是一次殘酷的市場洗牌,中國的產品漸漸貼上了低價、粗制濫造的標簽。
「在消費者看來,買回去的產品沒幾天就壞了,不如買個便宜的。等將來有錢了,一定要買最頂尖的產品。」董明珠表示。
在董明珠看來,中國制造業對市場的把握絕不能停留在價格競爭的思維,中國相信一分價錢一分貨。做產品就是要不斷挑戰自我,要不斷給自己挑刺,對產品追求完美,甚至達到與消費者的無縫對接。而這就是董明珠所認為工匠精神。
「這是針對韓國人傳統生活習俗研發出的新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實際上創造了一個需求,一方面給企業帶來了市場,另一方面也給企業帶來了活力。」 董明珠以韓國看到的泡菜冰箱例講述工匠精神的踐行。
在技術競爭、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企業要想謀求更輝煌的成果,就要摒棄「差不多的思維」,堅持追求極致。短期利益已經熏染了部分中國企業家和消費者的雙眼。如何揭開迷霧,不再錯過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時間窗口,「工匠精神」這一課我們必不可少。
「補短板 企業最終要回歸到產品」
「為什麼諾基亞那樣曾經無限輝煌的企業,也會走向沒落?」何新明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順勢而為才能轉型突圍。在互聯網+時代里,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盡管我國是陶瓷生產的大國,但並非是陶瓷強國。中國陶瓷產業在日益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不少突出的問題。陶瓷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產品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產能過剩的現狀倒逼企業為爭奪市場競相壓低價格。
在何新明看來,中國建陶行業在和國外企業的競爭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盡管用30年的時間在規模和產量上追趕上西方國家200多年鑄出的成果,但在產品的設計、藝術性和文化內涵方面還非常薄弱。因此,中國制造要成為世界品牌,一定要在設計上加大投入,並發揮產品的優勢主導權。
何新明表示:「工匠精神就是指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塊磚,找准市場的下一輪發力點,以獨特的創新產品讓世界同行對中國陶瓷認同。」
如果說互聯網+的精神是自由、開放、創新,那工匠精神便是嚴謹、鑽研以及專注。互聯網的時代為傳統企業打開了未知領域的大門,給予創新和活力。工匠精神則輔助企業腳踏實地,對產品精雕細琢,站穩根基。可以料想,在新一輪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洗牌中,必定會有一批以用戶需求為核心、注重創新、精益求精打造產品的工匠精神類的企業。
「精益求精,突破技術瓶頸」
「德國的鍋可以用一輩子」,日本的拉面館常常幾十年、幾代人鑽研拉面湯……歐洲、德國的學徒文化培養了最優秀的工匠,對產品精細度要求非常高,時代相傳,從而形成了匠人精神,後來被引用為企業文化。
美的中央空調事業部副總裁夏倫熹表示,相對來說中國起步稍微晚一些,中國的企業強調標准化批量生產、高級性價比,如果想要與百年老店競爭,就要打造品牌,精細工藝,穩定質量的工匠精神則是制造的關鍵。
他認為,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強國有着自制、精制以及定制三個階段,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於精益制造階段,隨着產品日益豐富,客戶擁有更多選擇,也更為關注品牌。企業要立足於不敗之地,只有將產品做好做精,將工匠精神落實到實處。
夏倫熹以中央空調為例,為記者講述他理解中的工匠精神。
在夏倫熹回歸中國之前,中國家用空調主導了中低檔市場,但大型中央空調市場仍由國外品牌統治。大型中央空調的核心技術,尤其是離心壓縮機的制造,掌握在美國特靈、約克、開利、麥克維爾這四大企業手中,國內沒有能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央空調企業。
為了突破這樣尷尬的局面,夏倫熹帶領美的中央空調團隊對離心機技術做集中攻關,引入了大量的人才,與各個領域的員工、供應商一同將壓縮機的上千個零部件逐個拆分研究,經過不斷反復的測試,用了將近2年的時間,終於使得壓縮機可靠性大幅度提升。而這種對產品精益求精,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的態度則是他認為的工匠精神。
對用戶需求的深入分析、對目標的堅定不移、對創新的追逐、對每一處細節的完善、對技術的每一次攻關……都可以體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關乎企業的生存,更關乎國家的工業文明。
工匠精神的塑造並非「一日之功」,除了將工匠精神納入到國民教育中、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建立工匠精神的養成的制度體系外,還需要牢牢在社會上樹立起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系。在「中國制造2025」的契機下,只有當個人、社會、政府等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制造,才能讓中國制造業的筋骨更為強健,繼續穩步前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