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崎:互聯網技術應用正降低資管業務「兩端」門檻
鉅亨網新聞中心
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
和訊銀行消息 7月9日,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主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6北京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為「供給側改革與財富管理市場謀變」,和訊網作為合作媒體對論壇進行全程圖文報道。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在論壇中表示,互聯網技術在資產管理領域廣泛滲透。隨着互聯網應用向金融體系加深滲透,新型的金融業務理念和商業模式迅速發展,正在改變資產管理業務的基礎資產、投資決策、風險理念和服務體驗等多個方面,並降低了資產端和資金端的門檻,極大拓展了資產管理行業的邊界和規模。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洪崎: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構建新型的資管體系,助力銀行轉型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居民財富的快速增長,使我們見證了財富管理市場的資產管理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相關業務取得飛速發展,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了90萬億,其中,銀行理財作為資產管理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年末余額已經超過了23.5萬億,占整個資產管理業的1/4。
過去10年的規模復合增長率已經超過60%,已成為商業銀行空前廣泛發展最為迅速、創新最為活躍的業務領域。現在作為商業銀行,實際上把資產管理大資管總體的業務已經作為一個戰略重心。所以結合這一點也結合着會議主題,我也想講兩個方面。一是分析今後一個時期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趨勢。二是結合金融供給側改革,從構建新型資管體系助力銀行轉型發展,也結合民生銀行的實際情況,從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和有關的一些政策改革的措施。
第一,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趨勢。資管業務在未來一個時期,仍將呈快速增長趨勢,可為商業銀行帶來業務持續增長的新空間。近年來,得益於我國居民財富快速增長的需求拉動和利率市場化的推動以及國內金融服務方式的轉變,我國的資產管理業務迎來了大發展,更呈現出高速增長趨勢。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後,資產管理需求將進入快速增長期。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達8000美元,居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正處於爆發期。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已經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為資產的管理市場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環境。據預測,至2020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將超過160萬億,其中銀行的居民和機構資產管理規模預計將分別達到40%和18萬億。從全球范圍看,國外大型銀行的管理資產規模與表內資產管理約為1:1,而目前我國的銀行業僅為11%,仍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
第二,從發展模式橫向上看,專業分工與同業競合成為必然。當前商業銀行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具有客戶、渠道、資源、品牌等先天優勢,帶有更加激烈的競爭,整體地位受到金融同業和新進參與的沖擊,這反映出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程度有所提高,大資管格局初步形成。但考慮了資產管理行業產業鏈較長,從銷售到投資等各個環節進行劃分,使得專業分工與同業的競合成為必然。未來隨着資產管理行業走上成熟,有三類機構有望表現出眾。
一是綜合性結構,以大型銀行和保險集團為主,這類機構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能夠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二是產品型機構,擁有較強的產品設計能力,投資管理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主要為富人和高凈值客戶服務。三是平台服務,主要來自於BIT等互聯網公司,他們憑借較強的科技實力,廣泛的客戶群體的平台化屬性,以較低的費率和便捷渠道,打通投融資客戶的資產管理需求。這也反映出財富所有者三大需求趨勢,一個是需要綜合管理,一個需要個性化的訂制,一個是技術,就是互聯網的技術,使一些低凈值的客戶可以享受一些理財服務。
第三,發展模式。縱向來看,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情況下,資產管理行業一體化程度將不斷加深,將上下游的投資銀行、零售金融、網絡渠道等領域擴張,以建立與投融資客戶更密切的關系,在資產端資管機構將逐步建立起資管加投行的理念和模式。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上主動創設金融工具服務實體經濟,將中觀層面的大量的資產配置與微觀層面的金融創新相結合,為實體經濟提升融資的「可得性」,獲得風險收入以更良好的投資回報。在資產端,資管機構將逐步由單一的投資產品提供商,向建設綜合金融服務平台轉變,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更好的把握投資者的風險與需求偏好。
第四,互聯網技術在資產管理領域廣泛滲透。隨着互聯網應用向金融體系加深滲透,新型的金融業務理念和商業模式迅速發展,正在改變資產管理業務的基礎資產、投資決策、風險理念和服務體驗等多個方面,並降低了資產端和資金端的門檻,極大拓展了資產管理行業的邊界和規模。比如阿里巴巴2013年推出余額寶等,此外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資產管理機構對客戶需求的更加精准,使得獲取細分客戶群體的偏好提供定制化服務才有可能。
二、構建新型的資管體系,助力「輕型銀行」的轉型。近年來面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和互聯網傳統的利差空間收窄的速度不斷加快,倒逼銀行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發展資本消耗業務和表表外業務,不斷豐富金融產品的工具,產品工具的創新向輕型的銀行轉型,銀行的資產管理和理財業務具有着資本戰略性等特征。因此商業銀行必須順應趨勢變化,從改善金融供給側入手,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業務,構建新型的資管體系,更好的適應未來的挑戰。面對未來大資管時代,為抓住機遇,加快轉型發展,民生銀行正在構建新型資管體系,更有效的適應環境的變化,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是實施大資管戰略,建設全能型的資產管理機構。在改革轉型過程中,民生銀行資管業務將對內整合集團資源,實現跨市場運作、總分行聯動和境內外協同,實施大資管戰略,通過有效的打通客戶的投融資需求,實現資產管理業務價值創造的最大化,推動銀行從單一的資金中介向綜合化金融服務、服務商的轉變,從重資產經營,向輕資產經營轉變,從資產持有型向資產管理型轉變,打造品牌價值突出的全能型資產管理公司。
二是全價值鏈協同平台化運營。一是在混業經營大趨勢下,通過頂層設計,面對同一個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體現一個民生的理念。二是以大資管為受,搭建統一、開放、聯通、共享的資管業務平台。建立資管的功能板塊內部的深度合作機制,積極的拓展外部合作空間,強化資產業務的經營能力,促進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的穩定增長,提升業務收入的貢獻度和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積極隨着國家走出去的戰略。未來民生銀行將全方位加深資產管理業務與互聯網的業務融合,一是以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優化經營模式,對投資、理財、融資進行互聯網化創新平台改造,延展全市場覆蓋的營銷渠道,構建一站式金融市場產品的平台。二是打造線上定制產品的批量生產能力,為客戶營造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生活服務的生態圈。三是重點突出互聯網平台作用,推進資產管理產品客戶向交易轉讓,提高產品流動性。四是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提高數據挖掘分析和響應能力,實現精准營銷、精細化管理,專業運營和有效豐控。
第四,強化五大能力的建設,培育資管業務核心競爭力。一是提升客戶綜合服務能力,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二是提升產品設計能力。三是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構建以投研能力為核心的盈利模式,提高投資回報水平。四是健全完善風控體系,增強風控能力。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伴隨着「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供給側結構改革下的銀行資管業務正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資產管理也將必將成為銀行也發展的增長引擎。謝謝大家。
- 現在進場跟風AI股太晚了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