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的路線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8 10:14
探尋“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的路線圖
陸岷峰1,虞鵬飛2[1]
(1. 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中心,江蘇,南京,210000;
2.江蘇銀行南京中央路支行,江蘇,南京,210000)
摘 要:在我國步入經濟新常態,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科學地研判金融的運行軌跡,對充分利用金融資源服務於經濟的發展十分必要。“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出台後,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將發生一系列新變化與新特征,伴之而來的中國金融生態環境也發生着深刻的改變,對中國金融改革與金融穩定的協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以及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髙的要求。通過改革來調節金融環節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來促進實體經濟的運行,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發展中最核心的內容。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升級的高度來定位中國金融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成為引領中國金融業新的發展軌跡。
關鍵詞:十三五;經濟發展;金融改革
引言
自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整體處於下行的調整趨勢中,經濟增速從2007年的14.2%下降至2015年的6.9%。[2]為了化解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短期增長壓力、取得現代化建設的實質性成果,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的五年。然而,在增長、轉型與改革高度融合的新時期,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大,傳統經濟增長所依賴的低成本優勢消失,深化改革所帶來的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嚴重,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與新特征。而金融業作為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金融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性。隨着中國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的實體經濟發生了階段性變化,中國金融生態環境正經歷着深度的變革,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這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以及對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髙的要求。但是在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後工業化時代,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下衍生出的定式金融發展理念難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金融體系的總體低效與實現金融價值最大化亦相去甚遠。如何應對經濟增速回落必然導致的金融風險加劇?如何緩解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金融業態重構壓力?如何在開放的經濟發展中實現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協調?如何進一步完善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協調性作用,提高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上述問題成為“十三五”時期決定中國金融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改革創新的動態轉型始終是推動經濟金融向前發展的主題。“十三五”時期,宏觀經濟的新變化也帶來了中國金融改革內涵的重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五大理念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產生重要影響,並將引領中國金融業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因此,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升級的高度來定位新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的目標與方向,推進以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金融制度改革、以利率市場化與匯率形成機制為基礎的要素價格調控、以完善金融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為的重點金融體系重塑,是新時期中國金融發展與改革必須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1 “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環境新變化與發展新要求
1.1“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生態環境新變化
“十三五”時期,在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以及國內經濟轉型的內外相互作用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增速放緩趨穩、結構優化調整、體制改革深化等新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金融機構、金融監管與金融服務長期形成的傳統體系定式造成沖擊,一些結構性矛盾不可避免地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的轉變所反映。
1.1.1 宏觀經濟的結構性轉軌加劇了金融風險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改變投資與出口驅動的中低端模式,向質量效益性增長轉變。經濟轉軌必然導致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從而引發新一輪的金融風險問題。一方面,在經濟結構性調整過程中,由政府的前期投資產生的大量隱性擔保逐步消除,形成巨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相當部分的地方債風險難以釋放,將逐步轉化為金融機構的風險;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經營困難進而引發銀行不良貸款大幅增加的風險。長期以來,以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伴隨着過剩產能的不斷積累,其中鋼鐵、煤炭等重工業領域尤其嚴重,產能利用率與美歐及部分新興經濟體(平均產能利用率83.4%)相比處於低端水平(2014年僅為78.7%)。在市場總體供大於求的條件下,產品價格下跌、銷售困難,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長,銀行難以收回貸款,嚴重時將引發大范圍的金融風險。據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高達12744億元,連續17個季度增加,不良貸款率也升至1.67%的水平,較年初增長了0.38個百分點。而隨着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工業產量的下降同樣降低了工業設備的結構性需求,實體經濟面臨產能出清的緩慢調整,經營環境的惡化將繼續影響銀行等機構的經營效率,金融風險呈上升趨勢。
注: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www.cbrc.gov.cn
1.1.2 經濟增速放緩導致貨幣信貸增速回落、利率水平整體走低
“十三五”期間,在供給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人口紅利由正轉負,需求端投資需求全面減速、消費增速趨勢性放緩、外需動力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將經濟增速換擋回落並逐漸趨於穩定,由過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變為6.5%~7%區間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速的回落將導致貨幣信貸與利率水平出現新的變化。一是貨幣信貸增速出現明顯的回落態勢。將廣義貨幣供應(M2)維持在一定的增速水平可以有效地形成經濟增長與物價水平的穩定。截止2015年末,M2余額139.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按傳統方法計算,M2增速目標≈GDP增速目標+CPI增速目標+2%,實際值與目標值上下波動不超過1%。若按“十三五”經濟增速目標6.5%~7%(取7%),CPI增速不超過3%(取3%)來計算,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M2的年均增速將維持在12%左右,低於“十二五”M2的年均增長水平。二是我國整體利率水平將呈現持續走低的趨勢。國內利率的走勢受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尤其是受凈儲蓄人口(35~59歲人口)與凈負債人口(20~34歲人口)對比關系的影響。“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速下滑導致國內經濟形勢嚴峻,凈儲蓄人口相對凈負債人口上升,預計凈儲蓄人口與凈負債人口比將從2015年的1.7逐漸升至1.9左右的平均水平,導致我國利率中樞繼續下移。
1.1.3 經濟體制優化促使金融市場化成改革核心
資源配置由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向決定性作用轉變,是“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在宏觀經濟調控中,政府干預的過多將導致監管不到位與資源浪費問題,市場的自動調節功能受到擠壓,價格機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因此,在微觀領域,以市場化改革為核心成為金融體制改革將逐漸形成,金融資源的配置趨於市場化主導。通過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與差異化的銀行體系,在市場的作用下,促使商業銀行的信貸資源逐漸從鋼鐵、煤炭、機械制造等產能相對過剩的重工業流向經營效益高、發展潛力好的科技產業。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資金存量得以盤活,有助於釋放金融活力,提高資本運用效率,促使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果達到帕累托最優。
1.1.4 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金融機構服務重心轉移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調整上。產業結構上,以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雙輪驅動模式的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性產業;消費結構上,形成以現代化服務型消費為主導的消費格局的需求不斷增大,擴大個性化、信用型的服務消費市場成為引領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石,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帶來金融業態的轉型與服務重心的轉移。第一,服務業占比的持續提高,顛覆了銀行類金融機構依靠重工業、建築業、大項目、高投入的傳統規模決勝策略,前期的重工業信貸投入甚至有可能轉化為銀行的不良資產。在國家政策與經濟增長模式的驅動下,通過優化信貸結構來支持科技創新企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同時為實體產業提供信貸、資產管理與風險管理的綜合服務成為新時期金融服務的重點。第二,隨着居民收入與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的個人金融業務將逐漸受到重視,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空間逐漸擴大,尤其是適應個人消費者的信用消費、智能消費業務將成為各大商業銀行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此外,現代服務型消費格局的形成將催生新的金融模式,其中消費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將成為彌補消費者小額消費需求的戰略先手。
1.1.5 共享經濟的發展引領普惠金融進程
隨着城鄉二元結構向醫院結構的轉換,城鄉發展差距縮小態勢逐漸顯現,中國經濟發展福祉將由非均衡型向共享型轉變。十八大以來,均衡化發展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就業基本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長水平遠超GDP。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GDP增長6.9%,而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十三五”期間,共享經濟的發展蘊含着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與解決收入分配公平問題的思路。與此相對應的共享金融與普惠金融理念也更加重要。一方面,新時期金融改革的着力點在有效地支持共享經濟的發展。經濟各部門中,金融與非金融本質上是相互依存的,金融部門的利潤來源於實體經濟的交易,實體部門的發展依靠金融資源的支持。因此,共享經濟理念驅動下,金融發展也將“脫虛向實”,逐步回歸於實體經濟共贏發展的道路,使更多的微觀主體與經濟主體充分享受金融發展的成果,促進實體部門發展的結構化完善。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發展還在於金融體系與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均衡與多方共享。新時期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個重點內容是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支持的技術手段彌補金融服務與金融功能的短板,構建以資源共享、利益共享為核心的新金融,創新更偏向於小微客戶的金融產品,實現金融市場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1.2環境變化對中國金融體系提出新要求
金融的發展變化始終以經濟的統籌發展要求為前提,只有准確把握經濟系統的發展特征與發展要求,才能理清金融的發展方向。“十三五”期間,中國宏觀經濟環境與目標定位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金融體制與發展理念難以適應經濟增長的更高要求。
1.2.1 金融改革與金融穩定之間的協調性要求更高
“十三五”期間,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脫實向虛、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結構扭曲等問題亟待加強金融體制改革。而一般來說,金融體制的改革在給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巨大轉機的同時,往往還需要一種方向性的穩定因素來引導,以避免金融失控與金融沖突。因此,如何在深化金融改革過程中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最大化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最終目標,很可能成為“十三五”經濟社會改革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決定性推手。一是以金融創新促進金融改革,構建與創新驅動相適應的金融體系。金融創新是金融改革的邏輯起點與重要引擎,在“十三五”發展的新階段,以優化資源配置為主的金融市場化改革將成為金融創新發展的關鍵路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的“開放性金融體制建設、金融機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金融工具創新、利率匯率市場改革”等內容充分體現了“十三五”期間金融改革的創新目標與方向。通過創造商業性金融、開放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與合作性金融的合理分工模式來完善金融體系,促使金融服務激發經濟活力。二是以金融監管維持金融穩定,構建安全的金融體系。從發達國家金融發展的歷史經驗看,金融創新發展必然帶來減少管制,然而管制放松並非不要管制,而是監管的完善。金融改革的有序推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需要金融監管形成合理的約束激勵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十三五”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必然要求金融監管體制主動適應經濟的發展要求。全力維護金融的穩定,必須通過金融監管框架的改革與完善,用市場化與開放化手段強化監管,注重於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接軌,“實現金融風險監管的全覆蓋”,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1.2.2 金融服務效率與風險管理能力的統一性要求更高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增大,對金融部門與金融服務提出了各種新要求,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國金融服務效率與服務水平的提高與金融體系、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其一,在金融服務效率方面,經濟結構的優化要求金融服務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的市場化作用。若以一單位GDP所需要的貨幣來衡量,中國目前的宏觀金融效率偏低,2014年中國M2/GDP達到193%,是美國指標的一倍左右,相較2000年提高了54%,過低的金融服務效率難以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效地支撐。因此,為了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轉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必要加快金融服務從追求規模擴張向追求效率提升轉變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金融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優化社會融資結構,嚴控高能耗、高投入、低產出行業的融資,加強高科技、服務業等重點領域與小微、農村、綠色產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其二,在金融風險管理方面,如何有效解決經濟轉軌期引發的新一輪金融風險問題也是確保金融服務效率提高、維持金融環境穩定協調的重要前提條件。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的風控能力較弱,一方面,風險管理工具不全,利率、匯率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缺乏,難以有效發揮避險功能;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不完善,行政干預與政府隱性擔保導致風控機制薄弱。“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走弱,防風險問題對金融體系提出高要求。因此,加強金融體系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成為金融改革的重點內容。加強金融審慎管理制度與信息科技安全系統建設,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科學運用金融風險管理工具,提高不良資產的處置效率。此外,金融機構從幫助企業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和經營風險的角度提供風險管理工具,也是金融機構提高風控能力的一種表現。
3 “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發展新特征
如何通過金融改革調節金融環節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來保障經濟運行,始終是在金融發展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不同時期,宏觀經濟環境與經濟發展目標的變化必然要求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具有不同的內涵與特征。“十一五”時期的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在於完善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十二五”時期的中國金融在加快金融創新的同時,注重金融機構的體制完善;而到“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發展的方向從關注微觀的金融機構轉向了關注宏觀的金融體系,按照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來建立金融體制,健全貨幣機制,完善資本市場,深化金融監管。
3.1新核心: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的本質定位
“十三五”時期,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對於金融服務而言,經濟為本、金融為末,金融服務實體的准確定位是發揮金融真正作用的本質要求。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在宏觀經濟持續走好的環境下得以飛速發展,各種創新型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層出不窮。然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卻長期得不到根本改善,2014年中國一單位GDP所需要的貨幣近200%。金融系統內大量閒置資金的循環增加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容易造成資產泡沫。因此,“十三五”規劃中建議將金融改革的重點回到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上來,深化體制改革、提高服務效率。未來,金融服務實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合理利用金融資源,充分發揮信貸槓杆作用力實現宏觀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二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發展農村合作性金融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三是堅持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扶持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向專業化、高價值、生產性方向延伸;四是發揮資金優勢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集成創新、規模創新與技術再創新,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五是服務於深化國企改革,引導資本投向關系國家經濟命脈與國家安全命脈的核心領域;六是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合理安排金融資本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制造業的細化分工與質量提升。
3.2新提法:金融風險的監管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對金融系統的協調性要求更高,改革並逐漸完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防范偶發性金融風險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金融發展一般都具有機構種類繁多、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繁、流動性高、范圍廣等特點,容易造成大范圍金融風險外溢。因此需要適當的監管體制對金融體系形成合理約束,促進金融與經濟的良性互動。2003年形成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制度重點進行合規監管,對規范金融市場、維持金融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也逐漸加快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通過提高監管標准來完善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然而,隨着金融開放與金融混業發展的深入,國內資本市場波動劇烈,現行的分業監管體系與現代金融發展體制不相適應。此時,通過改革保障金融穩定,建立一個風險全面覆蓋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准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因此,為了協調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適應金融混業經營大趨勢,中國金融改革必須以提高全面監管的有效性作為工作的重心,秉承依法監管、民主監管、合理監管的理念,建立一個能夠同時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進行統籌協調的監管機構,來迎接“大監管時代”的到來。
3.3新趨勢:構建與開放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體系
與《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相比,《“十三五”規劃》中更加重視對開放性金融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這一方面反映出“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業面臨的新挑戰與突出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深刻變化,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壓力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十二五”時期,中國發展面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影響,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在於防范外部風險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而隨着危機影響的逐漸消退,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成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貿易格局更加復雜,如何通過構建外向型金融體系在新的環境中搶占國際市場成為“十三五”中國對外經濟的戰略重點。此次《規劃》中,擴大金融業的雙向開放別多次提及,足以體現政府對對外金融發展的重視。作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發展的重要抓手,構建雙向開放的金融體系有利於充分發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互補功能,更好地支持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一是本土金融機構利用長期積累的資金對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兼並重組,拓展海外金融業務;二是降低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准入門檻,利用外資發展國內金融。值得注意的是,《規劃》明確提出“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顯示出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賬戶開放的重大決心。
3.4新亮點: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推動普惠金融進程
互聯網金融被首次寫入國家發展五年規劃中,要求“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一個新亮點,標志着互聯網金融發展邁入新的時代。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彌補了中國傳統金融業的在服務小微、服務個人消費者領域的空白,為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模式,對於形成高效完整的現代金融體系意義重大。據iiMediaResearch的研究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6月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網民滲透率已高達68.1%。[4]隨着“互聯網+”計劃成為國家戰略,“十三五”規劃從政策上引導和規范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展。以P2P網貸發展為例,根據網貸之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2015年全年的累計成交量達到9823.04億元,較2014年全年增長288%,歷史累計成交量超過13萬億元,P2P網貸正逐漸成為金融消費者最主要的理財方式之一。[5]預計到“十三五”時期,隨着監管層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規范性要求的提高,P2P網貸成交量將保持年均120%左右的增長速度。除此之外,互聯網眾籌、互聯網理財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迅猛,也逐漸成為全行業新的爆發點。“十三五”時期,宏觀經濟發展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規范性與創新性要求更高,互聯網金融在支持小微和促進消費升級等方面的作用將更加明顯,推動金融服務實體、服務群眾的普惠化進程。
3.5新常態: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
“十三五”期間,民間資本加速流向銀行業成為金融改革的常態化趨勢。引入資金、打破壟斷、優化競爭,一直是中國銀行業發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便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推進外向改革的很好例證。“十二五”期間,郵儲銀行成功實現股份制改造,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社股權改造工作業基本完成。民營銀行試點工作也正式啟動並取得歷史性突破,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和浙江網商銀行首批5民營試點銀行已順利開業。除此之外,還有33家民營企業集團財務公司、7家民營金融租賃公司以及2家民營消費金融公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民間資本在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以及信托公司中的資產結構比例已分別達到56%、85.6%、72.1%和45.1%。此次“十三五”規劃中,“擴大民間本進入銀行業”的出現更體現了政府放開金融准入管制、建立更具差異性金融體系的決心以及服務中小、服務農村的用心。未來隨着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將有更多的民間資本以新設機構、存量股權優化等不同形式進入銀行系統。民營銀行的加速發展,能更好的為特定區域、行業及人群服務,以完善金融市場的建設。
3.6新布局:綠色金融加速發展
“十三五”期間,綠色發展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環節,而綠色金融則成為推動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核心抓手。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快速發展同生態環境間矛盾問題逐漸凸顯,世界銀行、聯合國等機構連續出台多份環保政策及指導文件,各國政府紛紛響應並積極推行綠色產業與綠色金融發展。據統計,全球每年在清潔能源開發與應用的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為了順應全球綠色經濟金融的發展大勢,搶占綠色產業制高點,中國主動轉變粗放式發展模式,將環境保護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次。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14年9月印發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着重強調加快綠色、環保產業的健康成長。2014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指出,應貫徹可持續、生態和諧的發展理念,利用金融的信貸功能驅動生態經濟、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則強調,“十三五”期間經濟目標的實現應基於綠色發理念,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區別於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傳統經濟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注重全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關注資源合理配置、環境有效治理,引導各方經濟主體追求社會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金融機構加快融合綠色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相契合,既能有效降低因片面放貸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問題,還有利於優化金融結構、升級經營模式、構造新型核心競爭力,綠色金融發展進程將逐步加快。
4 “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發展目標與方向
4.1“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發展的目標
4.1.1 金融業總體目標
建立健全種類齊全、分工明確、內外聯動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實現區域性金融業協調發展,東西部差距持續縮小,金融對於支持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力度加大;全面降低融資成本,實現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相互協調,邁入直接融資大時代;金融創新加速深化,金融體制、金融產品以及互聯網金融模式突破發展,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得以大幅提高;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重大進展,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發展;統一化金融監管框架初步建立,銀行業積累的大量不良資產得到有效化解,金融市場回歸理性;社會征信機制基本建立,信用體系更好的發揮促進金融穩定的作用。
4.1.2 銀行業發展目標
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穩步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繼續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步伐,民間資本在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銀行機構資產結構中的占比顯著提高;實現銀行信貸的增速的穩定,擴大對農業、服務業等薄弱領域的政策性優惠利率貸款投放力度,減少小微融資成本;銀行加快金融創新,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拓展表外業務,拓寬融資渠道,實現中間業務收入占銀行總收入比例的顯著提高,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4.1.3 證券業發展目標
資本市場加快發展,順利實施主板IPO注冊制,降低公司上市門檻,加快新三板分層與轉板制度建設,適時推出戰略新興板,基本形成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境外市場與戰略新興板互為補充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債券市場制度的建設,提高債券市場融資的比例,同時深化債市開放,進一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范圍,放寬准入條件;鼓勵上市企業擴大再融資,保持上市公司數量與融資規模的穩定增長;建立更科學的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維護證券市場的穩定。
4.1.4 保險業發展目標
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這兩個反映保險業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不斷提高,到“十三五”末期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初步建成覆蓋面廣、滲透度高、功能齊全、充分競爭的現代保險服務業;基本建成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引導帶動更多資金投向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保險的綜合服務功能,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完成大病保險的全覆蓋,減輕大病患者的經濟負擔;基本建成巨災保險制度,完善保險制度體系。
4.1.5 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目標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全國基本落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的發展要求,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得到完善,各行業信用信息、個人信用信息以及各部門信用信息全面整合、互聯互通,形成全社會、全行業統一的信息服務平台;信用信息的公開與使用制度得以完善,信息安全與信息使用率提高;完善社會信用的獎懲機制,建立失信黑名單,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
4.2“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發展的方向
未來的五年,中國經濟發展肩負着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的歷史重任。然而,小微金融、農村金融等問題依然存在,金融資源錯配矛盾的不斷加劇導致實體經濟“資金缺血”現象嚴重。因此,穩步推進金融改革,提升金融發展與經濟進步的契合度成為“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發展的應有之義。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向實體企業,必須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本質定位,將五大理念貫穿於金融改革的全過程。
4.2.1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深化金融創新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是“十三五”期間確保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支撐,也是提高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因素。而培育經濟增長動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創新發展,必須依靠金融體制與金融服務的改革創新,加快形成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投融資環境,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第一,實現金融創新的頂層設計在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金融市場新秩序。“十三五”時期,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的方向是建立一個業態分工明確化、產品服務多樣化、市場競爭合理化的現代金融體系,改革的重點主要圍繞貨幣政策調整、利率與匯率市場化改革、資本賬戶的有序放開、順應混業經營發展趨勢以及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等方面進行展開,改革的核心則在於通過制度完善降低交易成本,增加鼓勵金融創新的環境與制度供給,更好的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二,實現金融創新的基礎建設在於融合技術創新,提高金融產品、服務的效率。發揮金融創新功能、培育金融發展動力的關鍵在於確立現代金融科技管理理念,以技術創新帶動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的創新。通過電子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技術手段,統籌安排金融電子化、金融智能化以及金融信息化進程,在融合創新的基礎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彌補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金融資源浪費。尤其隨着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以及“互聯網+”戰略的縱深推進,加快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領域。
4.2.2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構建平衡統一的現代金融體系
注重發展的協調性,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升發展整體效能的內要要求,而金融的協調發展則是實體經濟協調的重要保障。走金融協調發展道路,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各大關系,注重金融資源供需協調、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協調以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關系協調,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強全面進步的發展後勁。
第一,注重資金的供需協調,提高金融資源利用率。提高金融資源供需結構協調性的關鍵在於加強金融的供給側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場出清制度與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確保市場化手段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金融部門應積極適應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以促進產業機構優化調整為目標,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細分領域,加大對低碳經濟、科技產業等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的資金支持,促進金融與產業經濟的同步發展。同時積極加強對三農、小微、西部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扶持,推動金融的供需匹配。
第二,注重創新與監管的協調,維持金融環境穩定。在科學合理的監管框架下進行金融創新是新時期金融改革的基礎要求。加強金融監管的完善與加快金融創新發展並不矛盾,金融創新需要金融監管的保障,金融監管需要適應金融創新的要求。建立與金融創新相適應的監管體系,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加強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互補制度的建設,實現金融治理的現代化與國家安全全覆蓋。
第三,注重融資結構的協調,構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統一互補的市場體系。優化金融市場融資結構的關鍵在於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創新直接融資模式。目前,我國融資結構總體上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金融風險主要集中於銀行業。因此,“十三五”時期,應以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大方向,加快A股上市注冊制改革的步伐,規范發展新三板,在合適的條件下擴大資產證券化試點,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功能齊全的資本市場。
4.2.3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金融促進綠色經濟
綠色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形成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為主的空間格局與生產方式是“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綠色經濟對投資的需求極大,因此要實現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發展綠色金融,通過生態化金融制度安排,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向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
第一,建設綠色金融體系,充分發展金融市場支持綠色產業融資的基礎功能。“十三五”發展綠色金融的着力點在於金融支持綠色產業與綠色經濟。據國家環保部預測,“十三五”期間,國家對於環保的投入總額有望突破17萬億元。以綠色金融助力綠色經濟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完善綠色信貸體系,建立以綠色環保為標准的評級制度,充分發揮綠色征信對於環保產業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法律制度,明確綠色債券的分類標准與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合規性界定,以確保處於起步階段的綠色金融產業發展的可持續。
第二,創新發展碳交易市場,形成新型碳排放權投融資機制。科學的低碳發展是將綠色金融發展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在環境污染容忍度下實現高收益。這就要求中國金融市場充分發揮碳交易市場在治理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市場化手段發展碳商品,在新市場實現新融資。既可以通過收取以價格為基礎的環境稅,也可以通過以數量為基礎的碳排放許可證交易來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實現生態保護。
4.2.4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走開放型金融發展道路
開放發展是基於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拓寬經濟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十三五”經濟的開放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快金融業的全面開放步伐,擴大金融業的雙向開放、加快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實現國際國內要素的合理流動。
第一,推進金融業的雙向開放,提高國際國內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雙向開放是實現金融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統一。一方面,有序擴大金融服務業地產對外開放,適時適度降低銀行、證券、保險的市場准入標准,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以及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提高金融業服務效率的同時,確保本國金融業的穩定;另一方面,逐步放開國內金融資本的跨境流動,改進境外投資限額,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國際化的資本市場,促進國內外金融市場的深度融合。同時,穩步放開人民幣資本賬戶,擴大人民幣直接結算范圍,提高交易效率。
第二,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促進銀行業結構的合理完善。構建一個產權明確、組織協調、合理競爭的服務體系需要暢通銀行業的市場准入、提高民間資本在銀行資本中的占比,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改制重組,合法合規進行市場競爭,實現民營銀行的常態化,促進小微融資問題的有效緩解。
第三,順應金融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積極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支持發展中國家參與國家金融合作,在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過程中爭得發言權,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全球金融決策中的國際影響力。
4.2.5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建立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共享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面建設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加注重效率與公平的協調關系,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共享需要金融共享的保障,建立普惠金融的長效發展機制,尤其關注“長尾金融”客戶群,讓每一個體都能以合適的價格獲取優質服務。
第一,加強金融支持“三農”、小微等薄弱環節的力度,擴大金融服務面。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在於讓社會各部門、各環節能夠公平地獲得金融資源,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以往的過多的政府干預導致金融資源分配不均,小微企業與中西部發展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現象。“十三五”期間,應逐漸擴大對小微、農村尤其是貧困山區的金融服務覆蓋范圍,建立健全基礎金融服務設施,着力降低小企業融資成本。
第二,發展小型金融服務機構,完善普惠金融市場體系。扶持小微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發展多業態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與市場體系,尤其是要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建立多層次、差異化的金融機構市場,整合金融資源參與扶貧。此外,在保險領域,加強現代農業保險制度,完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探索交易性、社會化的市場機制。
第三,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拓寬普惠金融渠道。互聯網金融的誕生就帶有天然的普惠性質,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廣覆蓋的特點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各階層消費者的金融消費需求與資金需求。在共享經濟發展的趨勢下,應將創新互聯網金融模式與規范互聯網發展相結合,繼續以服務弱勢群體為本。尤其是要加快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步伐,加快網絡建設,盡塊夯實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普及互聯網金融消費意識,實現農村金融發展的新突破。
5 結束語
總之,現代經濟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的特殊作用,而對金融的發展趨勢進行精准判斷又是充分發揮金融作用的關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將成為經濟從低谷走向高峰的巨大驅動力,金融供給側改革則構成了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十三五”規劃的出台,描繪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同時,也引導着中國金融發展步入新的軌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形成了下一個五年中國金融發展的內在靈魂,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積極打造綠色金融、開放金融、共享金融將構成中國金融發展新的運行軌跡,金融業只有按照新的軌跡,順勢而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金融服務於經濟的特定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駿,邢科.經濟新常態、創新驅動和金融改革——“十三五”期間我國金融業改革的邏輯和重點問題[J].上海金融,2015(5):3-7.
[2] 陸岷峰,虞鵬飛.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發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5,35(1):3-9.
[3] 國際金融論壇課題組.中國經濟發展中金融與經濟關系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1):3-11.
[4] 王國靜,田國強.金融沖擊和中國經濟波動[J].經濟研究,2014(3):20-34.
[5] 楊友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於我國金融發展門檻變量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2):59-71.
[6] 陸岷峰,陸順,汪祖剛.新常態背景下民間資本管理體制改革構想[J].河北金融,2015(2):8-14.
[1] 者簡介:
陸岷峰,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南京)秘書長、南京財經大學中國區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教授、博士;
虞鵬飛,供職於江蘇銀行南京中央路支行,南京財經大學碩士,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
[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3]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4] 資料來源: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研究報告(案例)》
[5] 資料來源:網貸之家、湯燦咨詢《2015年中國網貸行業年報》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