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鄭永年:英國脫歐僅僅是區域和世界秩序變革的最前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8 09:10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撰文指出,英國最終以全民公投的方式決定脫離歐盟。這是繼傳統帝國解體、近代民族國家產生以來,國際關系歷史上的大事情。盡管脫歐很快震動了世界,其各方面的深刻影響也會在今後很長時間里逐漸釋放出來,但這僅是區域和世界秩序變革的最前奏。必須思考的是區域秩序甚至是世界秩序的未來,對北美、亞太、亞洲等地域不同形式的區域主義產生重大的影響。各國的政治人物如果不能直面區域和國際政治的劇變,世界就會重復從前帝國解體的各種歷史悲劇。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歐洲產生的近代主權國家是傳統帝國解體的產物。主權國家的產生無論對其內部的發展還是對國際關系都引入了激進的變化。是主權國家塑造了今天燦爛的現代文明和文化。但是,主權國家的產生和發展也導向了戰爭,從歐洲一直延伸到全世界。對歐洲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畢竟都是在主權國家之間發生的,並且是為了國家的主權而戰的。通過內部方方面面的整合以避免戰爭,便是歐盟形成背後最重要的理性。


為什麼英國會脫離歐盟呢?歐盟內部對歐盟的不滿很是廣泛,也不僅存在於英國。歐盟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人對其不滿呢?

首先,區域層面即歐盟成員國之間關系的變化。第一是歐盟官僚機構的形成。它本來是要協調歐盟各國的事務,以增進合作,追求各國共同利益。不過,歐盟官僚機構往往追求自身的利益,把內部主權國家利益置於一邊。第二,歐盟權限不斷擴大,以制度整合、增加經濟福利、人權等任何可以論證以合理性的話語擴展其權力。結果,其成員國變成有限主權國家。第三,由精英和資本主導的內部整合導致內部的「扁平化」,促成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加劇。在歐盟內,不同國家之間的發展程度差異巨大,那些低水平國家開始「政策尋租」,即通過歐盟成員資格尋求好處,不勞而獲,加重了歐盟內部發達國家的負擔。

其次,區域外部關系的變化。冷戰結束後,歐盟的政治人物和學者曾不無自豪地宣稱,歐盟的發展表示「後主權國家」時代的來臨。不過,「後主權國家」並不是真正依靠內部的整合,而是通過尋找外部「敵人」來論證其存在的合理性。逐漸地,歐盟演變成一個地緣政治集團或「新型帝國」,對地緣政治利益的關切遠勝於其他事務。冷戰結束後,歐盟迅速東擴,把東歐國家納進來,以對歐洲的「共同敵人」即俄國構成巨大的戰略壓力。

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在對外事務上,歐盟開始過度道德化和意識形態化,只(能)做「損人」之事,但很少能夠做「利己」之事。1989年歐盟曾決定對中國進行制裁,但當中國形勢變化,一些成員國認為可以解除制裁時,成員國之間卻無法達成「共識」,禁售武器給中國的立場迄今沒有變化,而這是有損於歐盟一些成員國利益的。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是同樣性質的問題。盡管一些成員國(例如德國)可以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歐盟不存在「共識」,而這必然影響着中國和歐盟成員國的貿易關系。歐盟作為多邊組織,有效地制約着其成員國和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而這種制約有損於一些成員國的利益,也有損於歐盟以外國家的利益。

再次,最重要的是歐盟成員國內部的變化。歐盟作為區域組織,為成員國帶來了巨大好處,不僅阻止了戰爭的發生,更表現在經濟利益的增加、人口自由流動、區域內勞動力自由配置等方面。然而,所獲取的好處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分配高度不均,呈現兩極分化。例如,倫敦是獲利最多的城市。獲利最多的精英階層表現得極端自私,他們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但決策往往脫離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具體利益,甚至置人民的利益於不顧。公投結果表現得非常清楚,倫敦高度支持留歐,而那些沒有得到好處的老百姓則選擇退出。不過,精英的「自利」行為也是因為受歐盟作為共同體的制約,因為把一些主權「讓渡」給了歐盟,英國的政治人物對英國的內外事務失去了自主性。英國人信奉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認為自私的個體在充分發揮自主性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說,選擇脫離歐盟,奪回自主性,可以說是英國人的理性選擇。

英國脫歐或許就是歐盟解體的前兆。歐洲經歷了多次帝國的解體。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都曾給歐洲帶來變化。一旦歐盟演變成為新類型的帝國,解體是遲早的事。為了自身利益,歐盟或許對進入歐盟和脫離歐盟設置重重制度障礙。但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解決,只會最終走向危機的爆發。對歐盟的不滿早已經延伸到新歐盟國家。在民主化之後,這些國家很快就發現,老牌國家感興趣的更多的是地緣政治利益,而非它們的民主政治是否正常運作,更非他們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波蘭和烏克蘭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地緣政治集團,歐盟已經顯得非常脆弱,因為它只有通過尋找外在的強大「威脅」,來維持成員國的「團結」。已經有歐洲的政治人物表示,這次英國脫歐的最大贏家就是俄國的普京。其言下之意非常明確。不過,任何地緣政治集團很難簡單地通過制造外在的「威脅」,來增加其內部的「團結」。

英國和平脫歐更是為其它國家「和平」退出「帝國」體系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帝國的解體,從前是依靠帝國內部各個國家的革命,但現在有了新的政治條件——只要大眾民主的存在,不管歐盟設計多麼復雜的加入或者脫離條件,都不會很有效。如果其他歐盟國家政治人物不去控制日益膨脹的民粹主義,反而去動員它,法國、匈牙利、瑞典、荷蘭、丹麥和希臘等國也會脫離歐盟。對這一點,歐盟政治人物是直言不諱的。

從長遠看,英國脫歐必然對其它形式的區域主義具有警示作用。首先是美國所致力於建立的各種類型的「帝國」。美國主導着「北約」、北美自由貿易區、各種形式的同盟;美國也在致力於新型區域主義的建設,例如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美國所做的這些排他性的區域主義組織是可以持續的嗎?已故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n)等已經用大量的經濟證據證明,在各種多邊組織中,大國必須承擔更多的成本。大國要不自己具有能力和實力,單邊地向成員國提供公共利益,要不有能力和實力向同盟國「收稅」,為成員國提供公共利益。美國結成類似同盟那樣的「地緣政治集團」的動機很容易理解,因為借此可以維持其霸權地位。不過,其他成員國為什麼要接受美國的主導?

對東盟的啟示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一些同盟國已經向美國表示公開不滿。日本在民主黨鳩山政府執政期間,就試圖想通過確立東亞共同體的形式,去追求和美國比較平等的地位。但因為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失敗了。但這並不表示,所有日本人就甘心接受美國的主導。安倍政府追求日本的正常化,也有類似的傾向,只不過是使用相反的話語和手段罷了。鳩山被視為「親華」而失敗,而安倍則打着「反華」的旗號,實際上也是要追求國家的自主性。而美國的「重返亞洲」則更是試圖通過把中國塑造成「敵人」來達成,因為如果沒有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外在「威脅」,美國很難有更好的理由來介入亞洲事務,更不能讓亞洲國家來承擔一定程度的成本。

歐盟面臨的局面對東盟也具有不一般的啟示。歐盟的現狀應當促使人們思考,東盟要整合到什麼程度方為最佳這個問題?這關系到東盟的性質。如果東盟通過解決內部問題而達到整合,那麼東盟的目標是為成員國提供共同利益。即便如此,東盟也很難走向歐盟的程度。東盟缺少歐盟那樣的理想主義,反而成為東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旦出現忽視東盟成員國的現實,而去實現一些抽象的理想或者價值,反而會導致東盟的不團結,甚至分裂。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在東盟內部整合仍然缺少基礎,而開始通過尋找外部因素來增加內部「團結」,就會出現更嚴峻的問題。第一,東盟在多大程度上「邀請」美國來平衡中國?第二,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和中國的關系。如果東盟走上歐盟式的對華道路,即做「損人」但不能「利己」的事,東盟的分裂就會成為現實。

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一定形式的區域主義成為必然。但人們對需要什麼樣的區域主義這一問題並不總是很清楚。如何在促成區域主義的前提下,促成其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內部的公平利益分配?如何把握區域主義的度,使其不損害主權國家的自主性?如何把握區域主義的性質,使其不會演變成導致非區域組織成員的不安全的「同盟」?如果不能回答和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現代版本的區域主義(組織)也難以擺脫往日帝國的命運。(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