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2 09:32
焦瑾璞(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黨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中國經濟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內參與全球商品競爭和資源整合。金融體系在現代經濟中起著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資源設定的作用,因而,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以開放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在中國經濟金融版圖中需要一個在國際上能發揮重要作用、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因此,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於中國金融安全、經濟發展、和平崛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有利條件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央政府就作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大決策。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些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呈現加速推進態勢。國務院於2009年發布了《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提出了“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要求。在《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的具體指導下,上海瞄準世界一流國際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務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些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排名穩步上升。“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顯示,上海在全球45個金融中心的綜合排名,已經由2010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4年與香港並列第5位。從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發布的《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報告》來看,自2007年以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速度位居全球首位,較大幅度地超過了倫敦、紐約、中國香港、新加坡、孟買、首爾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城市。
具體來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健全、市場功能基本完善。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保險等構成的全國性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擁有全國性的外匯市場、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黃金市場和鉆石市場。二是金融機構進一步集聚,成為中外資金融機構的主要集聚地。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上海總部,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也紛紛在滬設立各類營運中心,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落戶上海,相當多的外資金融機構將上海作為其中國區總部所在地。三是金融產品創新步伐加快,成為中國金融產品最為豐富、最為集中的地方。四是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不斷完善。五是金融開放度、金融環境安全、金融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在國內名列前茅。
總體而言,上海已經逐漸形成了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品種多樣化和交易機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總量不斷增加,一些品種位於全球前列,市場功能也不斷深化。但一些問題也較為明顯:金融市場國際輻射能力不強,缺乏全球定價權;市場開放度不夠;市場體系發育不夠且彼此割裂,交易規模和交易品種與主要金融中心差距明顯;金融創新力度不足。
人民銀行的主要舉措
人民銀行歷來高度重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機構設置方面,人民銀行先后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中國銀聯、上海清算所、征信中心、反洗錢中心、清算中心以及內設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設在上海。設立上海總部,並不斷加強上海總部職能建設,更是支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是大力推進上海自由貿易區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構成聯動效應。2013年以來,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發布了十余項支援自貿區建設政策檔案和實施細則,以及51條支援自貿區建設的意見,確立了自貿區金融改革的總體政策框架;大力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推進“分類別、有管理”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操作模式;率先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試點發行跨境同業本外幣存單產品,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啟動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試點;有效實施簡政放權和負面清單管理,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等領域推出事中事后監管模式;簡化外匯管理手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黃金交易所“國際版”和外匯交易中心“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上線運行。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實踐有力地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和貿易投資便利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形成了積極的聯動效應。
二是推動金融產品創新,發揮金融市場的資源設定作用。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市場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是金融市場能級提升和市場集聚的結果,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以金融市場為主要支點和核心。近年來,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先后推出人民幣遠期費率協議中央對手清算業務、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業務、人民幣利率互換集中清算業務;指導上海黃金交易所不斷推出新的交易品種;推動全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系統在上海啟動;推動在滬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外資法人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擴大在滬金融機構金融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規模;推動相關機構推出黃金詢價交易、黃金ETF等;推出人民幣大額存單業務,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以Shibor為定價基準的貨幣市場產品創新。
三是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不斷加強上海的國際集聚功能。推動三類機構、RQFII、RQDII等境外機構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推進國際開發機構、境外商業性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率先開展人民幣資金池業務和跨國公司境外人民幣放款試點,鼓勵外匯業務產品創新,推進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發展;在全國率先開展第三方支付機構外匯支付試點,支援貨幣經紀公司開展人民幣外匯期權經紀業務試點;系統評估港澳人民幣清算行拆借業務開展情況,推動境外人民幣清算行進入同業拆借市場;推動人民幣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和人民幣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試點等業務開展;實現了人民幣對歐元、英鎊、新西蘭元、新加坡元的直接交易;支援滬港通上線,促進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四是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效率與安全。運作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提高金融中心在資金上的積聚與設定能力。在支付結算系統方面,2009年上海清算所成立,建立了債券現券交易凈額清算制度,設立了代理清算機制,逐步將中央對手方清算引入我國,基本形成了涵蓋債券、外匯、大宗商品衍生品的中央對手清算機制;規範促進第三方支付服務業務發展,鼓勵網絡支付和移動支付業務創新;推動支付系統國家處理中心上海中心的投產運行;推進上海同城電子清算系統建設;跨境人民幣清算系統(CIPS)建設也取得積極進展。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建立健全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工作機制,探索多元化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模式,開通1236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熱線,推動成立獨立的上海市金融糾紛調解中心。
相關思考
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與全球經濟中心之間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係。在19世紀上中葉,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即便在其后幾十年里,在GDP指標上,這兩個國家先后被美國和德國所超越,但英國和法國仍然維持其全球金融霸主地位。時至今日,雖然紐約在美國強大經濟實力支撐下成為了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但英國經濟實力的大幅下滑並未妨礙倫敦依然保持其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說明,經濟中心與金融中心之間具有不完全對應性,金融中心的遷移通常會滯后於經濟中心的遷移。就中國而言,目前我們的經濟地位與18世紀的倫敦和巴黎、19世紀后期的德國、20世紀初的紐約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東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上海能否成為與我國經濟實力相對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我們目前還不能過於樂觀。事實上,當紐約在1914年開始挑戰倫敦國際金融中心霸主地位時,美國的GDP已經是英國GDP的2.5倍,人均GDP比英國人均GDP高出20%,但紐約最終超越倫敦仍然繼續努力了30年才得以實現。因此,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並非完全憑借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需從金融的基礎性制度、環境等來入手。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著力於加強國際金融活動。倫敦之所以能夠維持與英國經濟地位並不相稱的金融領先地位,不僅是因為倫敦具有良好的制度傳承,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它具有無與倫比的國際開放性。這一開放性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歐洲市場初具雛形時,由英國金融管理當局深思熟慮后的戰略選擇,並在其后一直得以堅持。而同期的法國、德國由於保守僵化,與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差距日益擴大。而從紐約來看,其成功經驗是國際業務和國內業務並重。就上海而言,目前主要應根植於本土金融活動,而非國際活動。事實上,國際資本伴隨著各種經濟和金融活動向國際金融中心匯集,而后又從國際金融中心經由各種經濟與金融活動流向世界各地。因此,資本自由流動是國際金融中心建立的前提。目前,我國資本項下開放程度仍然相對有限,人民幣國際化也剛剛起步,國際資本與國內資本直接的對流頻道尚未打通,這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因此,上海要發揮國際影響力,必須在國際化上加以著力,尤其是在人民幣的全球角色、發展更具國際支配力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方面有所作為。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注重學習和合作。上海作為新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市場、制度、環境、人才、經驗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必須向其他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學習,加強國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開放性,提高資源設定的效率,為中國及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撐。從歷史來看,全球經濟的穩定性與主要金融中心之間的合作有極為重要的關係。例如,1914年之前,國際金本位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倫敦和巴黎之間合作的結果,其中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之間的合作最為重要。倫敦被凱恩斯稱為“金本位體系的管理者”,而巴黎所擁有的巨大黃金儲備可以穩定這一體系。從現代來看,全球經濟的穩定也必須依賴主要金融中心、主要央行政策之間的協調和合作。當然,相對於其他較為成熟的金融中心,上海也有自身的優勢,比如國家政治經濟穩定、市場規模巨大、市場前景廣闊以及擁有巨額外匯儲備。我們應該將這些優勢發揮在國際貨幣體系的規則制定和穩定運行中,使中國成為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重要的一極。亞投行、金磚銀行的成立就體現了這一思路。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金融發展和風險防范並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過程也是逐步加大金融開放力度的過程,是提高我國資源設定效率的過程,但同時也是國內經濟金融日益暴露在國際經濟金融風險中的過程。從根本而言,防范風險必須依賴於基本制度的完善,需要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也就是說,在發展金融的同時提高風險防范的能力和水平。基本金融制度的完善包括:借鑒紐約和倫敦的經驗,進行一些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運行機制、理順市場化的監管機制;圍繞金融服務需求,以金融產品創新為突破口進行金融創新;政府在有效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市場運行的干預;營造一流的金融生態環境。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黨委委員。本文來源《中國金融》2015年第18期。)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