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明:中國電影產業特征與投融資發展趨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19 22:30
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夏季峰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由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和梅花與牡丹文化創意基金會共同主辦,北京梅牡眾籌文化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眾投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和訊網全程直播。
北京電影學院理事長、教授、CCF50創始成員 侯光明
北京電影學院理事長、教授、CCF50創始成員侯光明就《中國電影產業特征與投融資發展趨勢》做了主題演講。他表示電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創制離不開資本、其傳播推廣離不開資本、其價值實現更離不開資本。資本已成為當下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構建的必備動力。
未來外資還將更深程度的介入我國市場,電影版圖還將發生較大改變;電影公司的重組以及兼並或許將成為趨勢,電影的集中度、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也將相應提升。電影產業將朝着「新常態」的方向。
從電影工業體系、電影市場體系、電影傳播體系等角度來看,中國電影的當前的整體規模、相對規模都還偏小,風險控制能力也還有待加強。
產業發展需要更具規劃性、系統性,從「產業基礎」到「核心要件」都要均衡發展:更加注重觀眾黏性、開發培養新層面觀影群、構建與電商形成共贏的關系、強化投融資等機制;並在有效提升風險控制的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項目開發的科學性、系統性,推動電影產業實現內生性成長,形成中國特色的工業體系和多元的市場體系。
以下為北京電影學院理事長、教授、CCF50創始成員侯光明的演講實錄:
引言:為資本與電影的擁抱鼓與呼
電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創制離不開資本、其傳播推廣離不開資本、其價值實現更離不開資本。資本已成為當下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構建的必備動力。「電影與資本」的密切聯姻,不僅是市場規律的客觀表征,更是「中國經濟改革」與「電影產業升級」二者共振的必然結果:在「資本」的助力下,中國電影產業初具規模、市場體量迅速擴大、觀影習慣逐步形成。
資本具有逐利性,而電影本質具有「藝術性」,二者若能較好結合,則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促進電影內容豐富、多元;激發創作活力、投資熱情,引起技術的創新和工業的變革。
中國電影於2001年走向產業化、市場化改革發展之路,最初,電影的年票房不到9億,而現在中國電影單周票房已經能達到5到10億規模;年電影產出已接近700部,如果按照業內人士估計「若平均每部電影制作成本2000萬到3000萬,中國每年僅僅是電影內容制作方面,就需要150到200億左右的資金」——內容生產本身需要資金,中國電影需要參與全球競爭、如果沒有資本介入,就很難形成「大電影」,獲得「大效益」;借助「資本市場」,才讓更多電影投資主體快速成長,完成了電影產業鏈的整合,實現了電影+生態圈的布局。
當然,資本存在一個特點是:「掙快錢」的心態:隨着市場規模擴大,資本介入頻繁,大量游資也紛紛進入,造成電影投資者心態的變化,「掙快錢」就會產生一批缺乏 「藝術匠心」的「快餐式電影」,沖擊市場,降低藝術水准,這會對「電影產業持續化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資本在給電影產業帶來了巨大動力的時候,需要對其科學引導,規范運作方式,使其認同內容生產的基本規則,服務於電影強國的建設。
一、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的若干特征:
(一)電影票房高速增長,各路資本深度介入,綜合效益有待提升
當前,在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人們對於價格相對低廉的文化娛樂需求卻不斷在上升,電影業用數字證明了其強勁的發展速度:2015 年國內電影總票房為440.69 億元,約70 億美金(相當於北美市場的63%),同比增長48.7%,為近五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國產電影創造海外收入27.7億元,比上年增長48.13%,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
與高速增長的電影票房如影隨形的是風險的激增,大量熱錢涌入,創造繁榮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問題:據統計,2015年,16部票房超5億元的電影創造了共計164億元的票房,占國產片總票房的60%。而票房在1億元至5億元之間和票房在1億元以下的國產片市場份額則都出現了下滑。尤其是2015年票房在1億元以下的國產片,上映的數量較2014年多出了15部,但產出票房僅為22億元,較2014年減少了4.4億元,此區間單部電影2015年的平均票房產出較2014年下降了21%。隨着高票房往少數電影集聚,電影投資風險進一步增加。 電影投入產出情況尚不樂觀,仍是高投入低產出:據統計,每年報請備案的電影項目多達1500個以上(2015年為2904部),但每年獲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影片為600余部,獲得公映的國產影片更僅為300部左右,可見,盲目上馬的情況仍比較普遍,亟待引入電影項目風險評估和管控機制。
當前,票房分賬仍是目前國內電影項目最主要的收益來源,較為單一的資本回收渠道也增加了目前大多數電影投資機構的風險:據統計,在2015年上映的300部左右的國產片中,票房前二十名的10%電影占去了50%的票房,而其他90%的影片瓜分了剩下的50%票房(1/9現象),上映的影片中能收回成本的僅是少數,更不用說沒有上映的近400部影片。
因此,電影投資在遵從「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強化「專業性」、「抗風險性」;片方可以以「院線市場」為,努力拓展「非院線市場」,大力提升綜合效益。
(二)單片票房大幅提高, 資本市場形成聯動,科學引導規范發展
伴隨着電影體制改革、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介入、高新技術的興起、大批粉絲的助推,近期單片票房紀錄不斷刷新,產生了30多億票房體量的國產「深水炸彈」(合5億美金,近億人次的影片)。
高票房成績在股市及資本市場已開始產生較強的聯動效應:一方面,一直飆升的票房體量拉升着A股中影視公司的估值;一方面,票房也影響着股價的變化,而上市影視公司也將股價作為其營銷的手段從而進一步影響票房;值得關注的是:這種估值溢價正在從二級市場傳導至一級市場,如開心麻花公司,借力《夏洛特煩惱》票房成功,成功登陸「新三板」;另外,電影票房與股價聯動並不是取決於票房的高低,而是與票房預期相差的多少。
電影市場的擴容給一些企業帶來了機會,電影票房成為大票房的機會提高了,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我們也應理性認識:一部分票務公司為了爭奪市場、一些電影制片公司為了擴大影響,購買票房、參與補貼,導致一些票房虛高。同時,產業急速發展中,還存在「票房注水」、虛假「保底發行」、「電影P2P」等問題,這當中最為極端的案例就是引起行業震動的《葉問3》事件。該事件還對金融資本的介入造成了擠兌現象,也提高了電影投融資風險。之後,國產電影的運作方也都處於觀望和審慎的態度上。今年4月乃至於5月,部分電影紛紛跳檔,並未有真正的中國大片出來,票房收益也出現下滑。說明市場的非常態化發展引起了投資的不穩定性和變動性。
因此,我們在做大市場蛋糕過程中,還需加強對資本的合理引導,適當去泡沫,着力提高電影的質量和競爭力,從多個維度上來規范行業發展。
(三)投資主體更加多元,集聚資源迅速成長,工業體系持續進化
據統計,我國電影產業中具有影視投資(制作、發行、放映等)相關業務的機構愈3000家,除了傳統的強勢民營電影公司之外,新興的、中小型的電影制片公司、互聯網電影企業也不斷涌現,眾多非影視公司通過並購和投資進入影視業,形成了多元的投資格局。
從核心的投資主體來看,國有大型電影集團目前尚未完成上市;華誼、光線、博納、萬達等影視公司雖然站穩腳跟,但是體量和市場地位還難以跟好萊塢六大相提並論,中小型制作公司持續為市場貢獻「以小博大」的影視項目,但多元持續的產品結構尚不完備,還存在着「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產業化運作能力弱」、「產業規模小」等問題。在工業化制作體系和產業鏈條不健全的情況下,目前「明星」等資源和角色被突出放大,而制片人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夠重視。
因此,影視公司在項目運作的基礎上,可以依托「資本」做大做強,制定全面的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規劃,以「制片人中心制」為基礎,依循電影的特性,設計好投資結構,完善風控體系,將企業發展與金融運作有機結合,做到「匠心」與「創新」的統一。
(四)創作活力不斷增強,題材類型更加多元,藝術﹒商業力求平衡
電影市場迅速擴容和絕對觀眾數量大幅增多,也促使創作者與觀眾已經開始有了更為緊密的互動,國產類型片水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魔幻、喜劇、警匪等類型作品不斷涌現;一方面高質量IP開發成為電影投資熱門。
在「資本與藝術」結合下,生發出一些絢爛的火花: 2015年票房過億元的47部國產電影中,有28部來自70後、80後的創作者,有13部是導演的處女座。電影創作的新力量的涌現,帶來電影形態、類型與話語方式的新變革,帶來電影投融資模式的新嘗試,帶來媒介融合與人才跨界的新可能,也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積累下最可貴的人力資本。
國內外各類的「電影與資本聯姻的平台」還激發了創作活力:如各類「電影扶持計劃」、「電影投資論壇」、「項目路演推介會」、「新青年導演計劃」、「電影基金項目」為電影人實現理想,走向市場,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
資本在推動藝術家在保障藝術表達和創作風格的同時,積極貼近觀眾,創作的作品從「小眾」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如電影學院畢業生、教師創作的具有新學院派風格的作品,《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少年班》、《不二情書》等,既呈現了人文價值又兼顧了商業價值,為多層次市場體系的構建起到了積極引領作用。
創作者還憑借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藝術鑒賞力,積極接納「資本」,促進藝術的商業化:今年2月,「作者導演」代表賈樟柯已經開始向商業電影圈進發,為此,他成立了「上海暖流電影」的新公司,合伙人包括財經作家吳曉波、前媒體人王宏和經緯中國管理合伙人曹國熊。該公司中,賈樟柯將負責「選片、藝術把關」,「資本和商業決策」則由合伙人共同商議決策。賈樟柯團隊中的攝影師余力為、制片人張東也是暖流的股東,分別負責「技術和制片」。「暖流」的目標是成為電影資源整合平台,實現電影產業化發展。近期,賈樟柯的投資計劃還與時俱進,成立了名為「以上傳媒」的新媒體公司,希望借由新科技與新媒體,為中國電影工業服務。
當然,電影市場的擴容還對產品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制於我們電影工業基礎的薄弱、文化消費習慣沒有完全形成,以及觀影中尚存在的年輕化、粉絲化、娛樂化等現象,使得中國電影目前多元化、差異化發展還不夠好,亟待提升美學價值。
因此,要通過不斷提升優質電影的供給,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觀眾的訴求,來實現觀眾訴求和電影供給的有效配置,最終促進有效供給能力提升,力求 「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五)互聯網+助推變革,未來影像成為熱點, 電影內容王者歸來
「互聯網+」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各類投資。互聯網助推了電影產業的發展,使得電影產業鏈得到了拓展,促進了電影產業蛋糕不斷做大,電影產業的總體規模在互聯網的驅動下有望達到萬億數量級。
在電影史上,技術的變革往往會帶來產業格局的重構,如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等,都曾使電影工業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正在蓬勃發展的VR/AR技術則被認為最有可能改變當下電影的形態。VR時代的來臨可能會帶來又一次的電影革命,那時電影產業將可能迎來十萬億數量級的規模:目前VR現已引起多方投資關注:華人文化基金已領投了好萊塢的VR技術和內容開發公司。華誼兄弟(300027,股吧)投資了北京聖威特科技公司,開始布局旗下實景樂園里的VR游玩項目……但是,對於中國資本來說,在較長時間內可能仍是概念投資階段,若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明晰的盈利模式,創新的內容支撐,VR將面臨極高的投資風險,但一旦探尋出獨特的技術優勢或掌握新的創作手法,生產出與之匹配的貼近需求的作品,那麼VR的投資不僅會得到較高回報、甚至還能占領未來的制高點。
總之,以「互聯網」為首的技術革新,畢竟只是一種生產運作模式,整個行業能否取得進步的關鍵仍在於內容,「互聯網」並不意味着粗制濫造,只有真正優秀的電影作品內容才能在「互聯網」技術的配合下實現最大效益。
二、電影投融資發展趨勢
在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影視行業現已成為PE/VC投資中重點關注的領域,文化上市公司也成為最高估值行業之一。投融資領域發展趨勢體現在如下五點:
(一)影視業與資本市場對接,「新三板」迎來上市潮
目前影視行業已對接了「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及眾籌」等構成的國內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同時還積極融於境外資本市場謀求國際化運作。
1、影視企業利用資本優勢加速產業鏈布局
在經濟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部分行業領軍的上市公司,利用先發優勢加速自身外延成長並購之路,越走越成熟:
表1:部分影視企業利用資本優勢快速推進產業鏈布局一覽表
2、A股公司跨界並購重組明顯升溫
近年,A股公司跨界並購重組明顯升溫,影視產業成了大量資本的接納方。借道「轉型公司」,實現彎超車,部分面臨轉型壓力的傳統公司,通過並購方式布局影視娛樂領域,但整合效果尚待進一步觀察:
表2.部分通過收購轉型的影視公司一覽表
3、眾多影視公司先後在「新三板」掛牌
「新三板」因門檻低,上市操作高效,已成為影視公司進軍資本市場的新出口。首先,集中掛牌受益於整個影視行業的大發展。截止今年1月。新三板掛牌影視傳媒類公司接近60家,其中在2015 年掛牌上市的影視傳媒類公司35家左右:登陸新三板的企業一類是一些大型影視公司將子公司拆分上市,既擴大了母公司的體量,又分擔了風險;一類是電影產業鏈的具體環節競爭加劇,行業內部需要進一步融資發展。影視公司對資金的需求量進一步加大。
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影視公司圍繞IP、人才等核心資源的爭奪日趨白熱化,局勢的變化都迫使影視公司需要尋找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業務運營中來,而掛牌上市能夠進一步增加公司的融資能力,解決了企業資金的需求。
同時,「新三板分層方案」正式發布,掛牌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很多中小文化企業可以先登陸「新三板」再謀求長遠發展,這為中小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發揮了重要作用,相信未來還將迎來新一輪的新三板「上市潮」。
4、 「中概股」回歸
表3.2016年以來部分企業私有化回歸進程一覽表
名稱 私有化進程 A股借殼對象
博納影業 進行中
創夢天地 進行中
奇虎360 進行中
中國手游 進行中
學大教育 完成 銀潤投資
久邦數碼 進行中
世紀佳緣 進行中
樂逗游戲 進行中
盛大游戲 完成 中銀絨業
完美世界 完成
巨人網絡 完成 世紀游輪
分眾傳媒 完成 七喜控股
酷6傳媒 進行中
優酷土豆 完成
愛奇藝進行中
資本的涌入,為影視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帶來包括跨界風險、高溢價收購等問題,因此,資本市場作為電影工業體系的動力工廠,也需要與電影的實際運作規則和體系成為有機整體,生發出「協同」動力。
(二)PE/VC持續介入影視投融資,金融化運作專業化
1、PE/VC介入影視投融資
據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5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共有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直接投資事件106宗,其中電影產業共有PE/VC直接投資事件14宗,占文化、體育、娛樂業的13.2%。相比前一年,投資事件數相比差距不大,但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比重有明顯降低。據投中集團數據顯示,從投資事件數上看,2010年電影產業PE/VC事件數量多,達16宗;從投資規模上看,2014年的投資規模最高,達11.41億美元;從單向事件平均投資規模上看,2014年最高,達1.9億美元。
表4:近期主要融資事件一覽表[彭健陳爍《2015年中國電影投融資分析》,《2016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國電影出版社]
2、影視基金發展情況
近幾年影視行業快速發展和高額的回報,吸引一些PE/VC紛紛建立影視基金。截至2015年12月,國內PE/VC設立的私募股權基金中,在設立初期定位於影視投資方面的基金就有50余只,目標規模為500多億元。除了專業的影視基金外,幾乎所有的大中型PE都設立了影視投資部門或者成立了影視子基金公司。
表5.近期成立的主要影視產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信息一覽表[彭健陳爍《2015年中國電影投融資分析》,《2016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國電影出版社]
目前,國內的較活躍影視基金還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復星投資基金、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等。
作為影視基金的重要形式,電影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股權方式對影視公司或項目進行投資,這些投資均有專業團隊遴選項目,確保項目質量,並可以與產業上下游廣泛合作,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提高成功率。
3、電影金融化運作促進「電影產業專業性與金融資本市場性」緊密結合
電影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憑借其成熟的股權結構設計和嚴格縝密的風險控制流程,以及合理化的收益分享機制,使電影產業的專業性與金融資本的市場性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基金的主要實現和操作方式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PE的管理者在對電影項目進行評估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會運用多元化的投資方法和恰當的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包括發行預售、完工擔保、投資組合理論等;二是在具體操作上通常由私募基金以高收益債、低收益債和優先股等不同品種的金融產品吸引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資者而完成,有效的在預期收益和風險偏好上做到一個平衡。
(三)利用「組合」投資模式,控制風險,保障了投資效率
制片公司是電影投資的主體,為了能更好地控制風險,目前電影項目一般會由幾家公司或個人聯合投資,在分擔成本的同時,也可以調動和整合各自的資源,更好地管控風險:據統計,2015年票房「排行前20位」的國產電影中,有 10部電影的出品方都在8家以上。
在聯合投資時,選擇合作伙伴,除了考慮出資能力,還要分析它們能給電影項目帶來何種資源,如「發行資源、院線資源、電商資源、營銷資源、非影院市場資源」等。於是,如今的電影投資方已經形成了由傳統的大型電影公司+宣發公司+院線公司+主創及藝人經紀公司+電視及其他媒體公司+特效技術公司+互聯網公司+海外電影公司+外部專業投資機構+國家文化部門共同組成的多元化結構。它們利用各自的資源、渠道、經驗、技術和資金共同推進了我國電影產業化的發展。通過電影企業間的合縱連橫能整合更多的資源,有效提高了抗風險的能力。
為分散風險,電影投資時還會采取「打包」的方式,即「組合投資」模式,這種方式在當下中國電影投資中也越來越普遍,不少較成功的電影企業也是能實現規模化分散投資的公司,華誼兄弟、博納影業、光線影業、華策影業,其投資的電影都在15部以上,較好的化解了投資的風險,以保障投資效率。
(四)加快產業鏈布局,建立「電影+」生態圈,提高衍生價值
電影的獨特魅力在於其融合性、滲透性、輻射力和生命力,電影內容具有火車頭效應,對相關產業具有聯動性。
圖1.電影產業鏈衍生的市場規模結構圖
這一投資理念已引發多方投資熱點,具體體現在:
一是,制片方加大了衍生品開發力度
不少實拍的商業影片在制作過程中已將衍生品納入開發環節。
二是,借力互聯網+開發和拓展衍生品
阿里旗下的天貓搭建了版權衍生品交易平台
三是,探索衍生產品經營的專業化和品牌化
中影股份成立了專門的電影衍生品分公司,並產生了較高的效益。
四是,以內容帶動影視園區的良好落地與拓展,孵化出電影內容更廣闊的衍生價值
目前,中國龐大的電影市場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引致旅游市場,也吸引了國際著名影視園區入駐。上海迪士尼和未來的北京環球影城以及各類影視產業園區都在「有效拉動旅游消費,提升本地形象,解決當地就業」方面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五是,打造衍生產業戰略聯盟,形成協作、開放、共享的全產業鏈模式
中國電影衍生品產業聯盟現已在北京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宣布成立致力於拓展合作渠道、整合影視版權、投融資、高新技術以及轉型企業等資源,提供線上線下衍生品展覽展示、衍生品創意生產解決方案、產業信息、廣告服務和法律援助,打造電影全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
企業借助「電影+」的生態圈模式可以嫁接其他相關領域,進行產業鏈的橫、縱向拓展,協同共生,形成大生態圈,將會產生更大效益。
(五)以資本鏈接大電影產業,推動中國電影國際化發展
當前,電影投資不斷消融着「電影產業的邊際與國界」;
隨着「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中美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 的深入,引致大批金融資本的進入以及與好萊塢等海外市場的交流增加,因此,多元化、國際間的投資方向將成為行業未來的重要趨勢:
目前中外合作、投資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影片項目合作」,中方參與投資國際合拍片:《雲圖》、《小王子》等
第二類是:「設立海外獨立子公司」,進軍國際電影市場:如「華誼兄弟」、「樂視影業」、「游族影業」等紛紛在海外建立獨資子公司;
第三類是:「跨國並購/企業與企業間的戰略合作」。如:近年萬達的跨國資本並購、以及國際化戰略;
第四類是:「主動精准的深入合作運營」模式。
與多個公司進行頂尖資源的配比,合作拓展優質IP:參與到好萊塢工業體系中,分享更廣闊的收益和相關權益,學習優質IP孵化、衍生、拓展的成熟機制:
復星國際作為「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投資理念的重要案例:已投資了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Studio 8, Studio 8是復星引入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嫁接全球資源的典型模式,復星國並非僅限於單一內容研發和制作環節,已經做了產業鏈的布局:在影視制作環節,復星率先與索尼影業一起投資了Studio8,Studio 8的第一部戲就是與李安導演合作的《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今年11月11日在北美全線上映;影視發行放映環節,復星發起參與了博納私有化、並與上影集團合作緊密;復星還致力於打造世界級的IP,同時覆蓋了影視藝人和粉絲經濟,進一步將制片、發行、放映以及衍生品等環節全部打通。
在中外合作中,中國企業也開始向境外公司學習電影金融化運作技能:華誼「美國項目公司」就與美國「STX娛樂」達成合作采取類似拼盤合作模式,公司計劃與美國STX娛樂公司聯合投資、拍攝、發行不少於18部合作影片,分享相關收益。
三、中國電影產業投融資發展對策
縱觀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目前主要還是依賴電影投資及其規模的超速度、加速度增長。從電影工業體系、電影市場體系、電影傳播體系等角度來看,中國電影的當前的整體規模、相對規模都還偏小,風險控制能力也還有待加強。
未來外資還將更深程度的介入我國市場,電影版圖還將發生較大改變;電影公司的重組以及兼並或許將成為趨勢,電影的集中度、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也將相應提升。電影產業將朝着「新常態」的方向。產業發展需要更具規劃性、系統性,從「產業基礎」到「核心要件」都要均衡發展:更加注重觀眾黏性、開發培養新層面觀影群、構建與電商形成共贏的關系、強化投融資等機制;並在有效提升風險控制的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項目開發的科學性、系統性,推動電影產業實現內生性成長,形成中國特色的工業體系和多元的市場體系。
具體到投融資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引導上:加強資金引導、優化資源配置
1、引導資金融入市場化資源整合,提高電影產業集中度和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
2、引導資金向電影全產業鏈拓展的投入。支持電影節展,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中國電影海外推廣,以電影文化助力國家形象的傳播。
3、引導資金向中國電影「國際化」的方向投入,為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全球化資源配置創造條件。
4、繼續加強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的資助。
5、完善法律法規,科學推進影視金融模式創新。
(1)構建中國特色的娛樂法規體系。
(2)完善電影市場法律法規、健全行業協會、規范行業自律。
(3)嚴格管理跨電影和資本市場的違法事件,避免股民利益受損。
(二)產業(產品)管理上: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升有效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優質電影的供給,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觀眾的訴求,實現觀眾訴求和電影供給的有效配置。
2、企業注重「創新驅動」,需在產業基礎與核心要素(如「原創開發」、「人力資本」、「技術標准」、「創新機制」)上加力。
3、資本要持續投入、重點關注「電影教育發展,引領技術標准」、「鼓勵藝術、技術創新,實現電影產業社會效益」。
(三)市場機制上: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完善金融支持體系
1、建立電影風險評估和管控機制
2、創立電影保險
3、完善完片擔保制度
4、建立版權交易(評估)機制
5、健全信用評估機制
6、健全電影金融中介服務體系
(四)投資決策上:創新電影基金模式,促進投資類型和投資方式的多元化
1、「雙創」背景,鼓勵成立「創投基金」,關注 「初創期」的創新項目投資;「支持原創精神、推崇工匠精神」:尊重創作人的「工匠精神」,推崇他們對於內容制作的一絲不苟與富有情懷的精神。
2、投資時要摒棄「同質化、盲目化」;要做好「差異化、聚焦化」;要設計好「風險控制」、通過「收益分配多元」、降低「投資風險」。
(五)人才培養上:加大「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強化 「高精尖」技術支持
1、通過多種手段鼓勵人才「專業化」發展
以創「雙一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結合電影特性加大專業化、高級職業人才的培養,孕育「新工匠」,打造文化「精品」。
2、以全球化視野培養電影「復合型」人才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行業還需要培育更多具有精准眼光和強大溝通能力的人才,介入電影產業上游開發端,擁有投融資的話語權;規范學科、專業體系,培育出既懂「電影創作規律」又懂「金融運作規則」的復合型人才。
3、強化「高精尖」技術引領和支撐作用
電影是藝術、技術、產業和教育的綜合體;在資本、技術驅動下,電影內容與電影形態相映生輝;因此要加大「高精尖」技術的研發,引領行業技術標准的制定,以科技創新驅動內容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綜上所述,電影與資本的結合,我們需要經驗的磨合,既要按照商業規則保證資本與電影聯姻時,資本的投入與產出有着合理性,努力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要警惕把資本當成工具來使用,因此,「電影人需要用初心、匠心、用藝術創新思維來駕馭資本、使用資本,讓資本在實現藝術理想和電影情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相信「資本與電影的擁抱」,遵循各自的規律,有機協同,定會生發出電影產業真正繁榮的實相!
謝謝大家!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