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農產品市場規模平穩增長、創新業務持續推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1 08:08
在9月17日於武漢召開的“第八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上,大商所農業品事業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大商所農產品(000061,股吧)期貨市場規模平穩增長,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玉米產業品種避險鏈條。同時,大商所積極推動制度創新,通過實施“倉單串換”等新制度、新舉措,聯合大型企業集團,為產業鏈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交割便利,市場效果顯著。未來大商所將通過推動“集團式交割制度”等更多的制度創新,貼近現貨市場實際,貼近產業需求,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據介紹,目前大商所上市有10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形成了玉米、油脂油料、禽畜和木材四大產業鏈品種板塊。近年來,大連農產品期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5年前8個月農產品成交量達3.7億手(單邊,下同),同比增長26%。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玉米期貨成交量為439萬手,同比增長17%;法人持倉量占比達58%,換手率為20%,成為大商所法人客戶持倉占比最高的農產品品種。玉米淀粉期貨上市后,淀粉企業積極參與,相關企業正在探索運用玉米淀粉期貨進行基差定價。雞蛋期貨服務產業的水平也得到進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上半年,參與雞蛋交易的客戶達到26萬,僅次於豆粕和棕櫚油;單日交易客戶數最高達到4.2萬;單位客戶持倉量和成交量是上市初期的1.7倍和7.3倍,很多中小養殖戶以個人名義參與雞蛋期貨。
隨著雞蛋、玉米淀粉的上市及日益成熟,玉米品種產業避險鏈條更加完善。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貨構成較為完備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避險體系,玉米貿易、飼料和深加工龍頭企業均利用兩品種進行風險規避。玉米、豆粕和雞蛋期貨又形成了雞蛋產業鏈避險體系,玉米品種得以跨越兩個產業鏈,拓寬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
近年來,大商所持續推動制度創新,不斷提升服務產業和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市場效率提高顯著。其中比較典型的是聯合大型企業集團,助力中小微企業,推出了立足於集團經營的“倉單串換”業務,極大的便利了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小微企業參與期貨交割,進一步推動了期貨和現貨市場的無縫對接。制度推出后,吸引了眾多中小微企業參與利用期貨市場,有力提升了其風險管理水平。市場普遍認為,隨著“倉單串換”業務范圍擴大,明顯改善了豆粕合約期現價格到期收斂情況,期現價格大幅縮窄,豆粕合約基差較過去6年同期平均基差縮小最大達165元/噸,同時豆粕遠期銷售基差大幅降低。2013年9月以前,豆粕遠期銷售基差合同中的基差價格大部分在200元/噸左右,而今年9月,2016年4月份交貨的豆粕遠期銷售基差合同中各油廠確定的基差價格已下降到100元/噸以下。另外,臨近交割月持倉規模大幅增長,開展串換后的1509合約和1409合約在進入交割前月第一個交易日持倉量為42萬手和33萬手,而開展串換前的1309、1209合約分別只有18萬手和8萬手。
此外,“三步交割法”落地后,有效緩解了異地接貨難題,降低了企業接貨地點的不確定性和交割成本。該制度實施以來,客戶積極參與,配對效果良好,90%左右的客戶意向得到滿足。
對於大商所農產品期貨市場未來制度和規則創新,這位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將繼續推進制度創新,穩步推進實施“集團式交割制度”,為買方接貨提供更多的便利,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優勢進一步深化。據介紹,“集團式交割制度”是大商所目前交割制度創新的重點。集團式交割倉庫分為集團交割庫和延伸交割庫區兩種,分別以集團和現有倉庫為核心。大商所將按照“先試點、再鋪開”的思路實施該制度,擬優先在玉米品種上開展試點,以緩解玉米品種期現市場規模不匹配的問題,解決產地買方接貨和陸路外運客戶交貨和接貨不甚便利等交割環節難題。
展望未來,這位負責人表示,大商所還將在以下方面持續完善制度規則,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產業進一步做深做實。將進一步貼近雞蛋現貨貿易習慣,完善雞蛋規則,降低交割成本,提高可供交割量,吸引更多實體企業和機構客戶參與;完善玉米淀粉期貨交割制度,進一步降低交割成本;繼續增加黃大豆1號東北地區的交割倉庫,便利買賣雙方客戶;推動進口大豆流通政策的變化,修改黃大豆2號合約,為行業提供更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