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財富創造速度明顯減緩 須找到新動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05 10:50
和訊網消息 6月5日 2016青島·中國財富論壇」於6月3日-5日在青島召開。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長、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原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並積累了令世界矚目的國民財富。但長期高速增長的經濟在促進財富快速積累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多代價,如收入差距擴大,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財富創造的速度已明顯減緩。這種情況下,過去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找到財富創造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
以下為文字實錄:
科技創新是新常態下的財富創造增長新動能
談到科技創新,我想很多科技工作者包括身懷創新激情的企業家最近都心潮澎湃。剛剛結束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總書記為我們描繪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美好藍圖。他指出了科技創新的三大方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提出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並明確了未來的奮斗目標和路徑。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召開這樣一次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大會,我想黨中央的用意不言自明: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我們必須旗幟鮮明、步調一致地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就是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並積累了令世界矚目的國民財富。2015年,中國的GDP已達67萬億元。但長期高速增長的經濟在促進財富快速積累的同時,也讓我們付出了很多代價,如收入差距擴大,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財富創造的速度已明顯減緩。經濟年均增長率從2003-2007年間11.6%的歷史高位,漸次回落至2008-2011年間的9.6%和2012-2014年間的7.4%,2015年以來進一步降至7%以下,今年一季度是6.2%。 這表明我們過去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找到財富創造的新動力。
這個新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正是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和財富的大創造。美、日、英等發達國家普遍經歷過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過程,當舊動能增長乏力的時候,正是伴隨着依靠科技創新為新動能的涌現和發展,才實現了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支撐。比如,美國上世紀90年代之所以能夠取得新經濟的輝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一時期,美國企業界掀起了一股由高科技部門帶動的科技創新浪潮。據美國政府專利局統計,截至1999年底,美國共發明專利約600萬項,其中,自1991年以來的新經濟時期發明的專利占其中的20%以上,尤其是電腦、通信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層出不窮。美國能在這一輪經濟復蘇中走在前列,也與其在能源、信息、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發展,以及谷歌、苹果、臉譜(Facebook)、亞馬遜、特斯拉等公司的日新月異是分不開的。可見,發達國家早已渡過「用資源、用環境」換取財富增長的階段,而是「用技術、用創新」賺錢,不僅有效緩解了經濟增長中的代價,而且使得經濟發展更有後勁,更加可持續。中國經濟要持續穩定發展,真正「生財有道」,也必須加快科技創新,讓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快速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把這稱作「阿喀琉斯之踵」。就以制造業為例。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部分制造企業的發展方式基本上還是傳統發展模式的延續,科技含量仍待提升。大多數制造企業仍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資金的大量投入推動增長,高投入帶來了高消耗和高污染,而且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其產品主要還是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附加值部分,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核心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為50%-60%,而先進國家是30%,新產品開發70%靠外來技術。高鐵軸承、核電主泵密封件、海上鑽井平台定位系統、工程機械液壓系統密封、汽車發動機等重要零部件與關鍵材料80%以上靠進口。
產品質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大多數是替外國品牌做貼牌生產,少有世界水平的本土品牌,進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商標的比重不到20%,全國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總量的比重僅為10%,在世界品牌實驗室評出的2015年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只有29個,遠低於美國227個、法國44個、英國42個的水平。工信部苗部長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將全球制造業分為四級梯隊: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制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苗圩指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已經步入爬坡過檻,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關鍵還在於結構調整的進度和成效。在於實現新舊動力的順利轉換,從根本上講,就是構建一個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中國科技創新正處於蓄勢待發的關鍵期
盡管還中國的科技創新還面臨很多溝溝坎坎,但我們還是要看到希望,看到春天。中國的科技創新正處於蓄勢待發的關鍵期,從此次科技大會上,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既看到了壓力,更找到了信心。
首先,從國際競爭態勢看,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已成為我國維持並增強經濟競爭力的唯一選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重視和強化以科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比如,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就提出「重振制造業」的口號,又在2009年及2011年相繼提出《美國競爭法案》、《美國創新戰略》等規劃,要求在更高的技術層次上發展先進制造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又如,德國一直以來基於其強大的高端制造業基礎,得以始終保持歐盟經濟的佼佼者地位,近兩三年又提出了《德國2020高科技戰略》、《小微企業創新核心計劃(ZIM)》及《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等規劃,旨在進一步提升經濟的科技含量。再如,新加坡於2014年初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計劃,計劃秉持生態宜居和永續發展的建設理念,致力於應用科技創新將新加坡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智能國度,等等。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科技創新,在世界科技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已成為增強中國經濟競爭力的「華山一條道」。
其次,從經濟發展階段看,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軌跡。中國經濟現在處於什麼階段?工業化後期,或曰後工業化時期。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是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表現在服務業的後來居上和傳統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高端化,換句話說,是從「微笑曲線」從底部走向兩端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扶持創新的過程。再深挖背後的經濟邏輯,是在這個階段,資金已經開始過剩,而傳統的制造業利潤又越來越薄,所以不得不尋求新的投向。中國現在的M2余額現在已經超過140萬億,M2實際上就是我們紙面上的財富。怎麼把這個紙面上的財富變成實際的財富呢?以前主要是搞固定資產投資,但是現在已經開始飽和了,而且成本很高。投資傳統實業也不靠譜,因為在供給過剩、需求不振、成本上升的多頭擠壓下,利潤空間幾乎沒有。
最好的投資是投到哪里呢?投到技術創新上面,投到轉型升級上面。這樣才能把我們過去30年積累的財富變成未來的一個資產,一個有收入流的資產,現在它是睡在賬面上的。在這方面,我覺得中國應該有信心。因為我們有很好的基礎。一方面,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我們現在每年有700萬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培養出來,這里面只要有10%的人參與創新已經足夠了。另一方面,科技投入越來越多。我國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十二五初期的時候大概只有1.7%,現在是2.1%,而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要達到2.5%,這基本上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按2020年17萬億美元的GDP規模計算,研發經費高達0.43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投入的大盤子里,來自企業主動的投入,已超過國家的投入。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就明確表示,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400億元。華為2015年研發投入92億美元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占銷售額的15%,已經超過苹果的85億美元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3.5%)。未來幾年,華為每年研發經費要提高到100-200億美元。所以,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無論是宏觀的經濟發展邏輯還是微觀的企業主體的主動選擇,都將是一條必然軌跡。
再次,從政策扶持力度看,我國科技創新的助力十足。近幾年來,國家政策暖風頻吹,十八大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政府工作報告等文件都提出,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把它作為重中之重,放在核心位置。《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創新驅動戰略,《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政策,《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 「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目標。此次科技創新大會,更是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走科技創新強國之路的堅定決心。
最後,從市場發展現狀看,創業創新已經風生水起。2015年盡管經濟增速創25年以來新低,以傳統制造業、房地產為代表的舊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動力不足,但以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蓬勃成長。「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雖然還處於萌芽狀態,但已經充分顯示出了增長的活力和潛力;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突出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中國制造的無人機、智能手機以及高鐵都已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從事高科技制造業的企業數量也從2000年的不足1萬家增至近3萬家;大眾創業熱情高漲,去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5.9%。經濟增速放緩,新增就業不降反增,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種種跡象表明,雖然目前我國一些傳統經濟動能出現調整,但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新動能正在驅動「新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質變」。
多管齊下助力科技創新邁出實質性步伐
未來幾年是中國加快科技創新的關鍵歷史機遇期。必須多管齊下、多方用力,共同助力科技創新邁出實質性的重大步伐。
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科技金融體系。加快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首當其沖。因為科技創新須臾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據統計,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研究、開發中試、工業生產三個環節所需的資金配比是1∶10∶100,每一開發階段所需的資金量都是前一階段的10倍,一旦資金供應不足,創新閉環就會被打破,前期投入也就付諸東流。美國的電子通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能夠在上世紀90年代迅猛發展,並引領美國步入了新經濟時代,主要是得到了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的支持;印度的班加羅爾、台灣的新竹,也是科技與金融完美結合的產物。相反,前蘇聯擁有前沿的技術和頂尖的人才,但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卻乏善可陳,根本原因在於其金融體制僵化,讓科技創新缺了資金糧。
構建完善發達的科技金融體系,需要在銀行信貸體系、金融產品體系、擔保增信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等多個方面做系統性的工作。但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風險投資體系。
相較傳統的銀行貸款,風險投資是更加適合科技創新的金融形式。撒切爾夫人曾說,「歐洲在高新技術方面落後於美國並非由於科技水平,而是由於在風險投資方面落後於美國10年。」為此,首先要大力發展PE、VC、天使投資等創業風險投資。除了方便注冊,進一步加大稅收減免及租購房便利的力度以外,應鼓勵和引導創投機構與孵化平台開展深入合作;由政府支持發起各類創投母基金,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創投領域;設立全國性的知識產權交易所,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實現知識產權與金融市場的有效嫁接;針對PE、VC等創投機構建立市場化的治理框架與激勵機制,以吸引高端人才和各路資金加盟。其次要推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探索建立創業板的分層管理機制,推動建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和創業板之間的轉板機制,利用綜合協議交易平台發展私募資本市場,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大力探索非標金融資產二級市場交易。
要通過准入規則、交易制度、交易產品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增強國內資本市場對企業的吸引力。再次,要鼓勵商業銀行開展風險信貸業務創新。借鑒美國硅谷銀行的經驗,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與PE、VC等風險投資機構實現投貸聯動,由風投機構作項目篩查,銀行配合貸款支持,並探索銀行向風投機構進行直接投資或發放貸款;探索信貸債權轉股權,允許銀行在向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貸款融資的同時,可獲得企業的部分股權或認股期權。
其次,要落實和完善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優化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這一點是全國科技大會上總書記和總理都強調的。根據我的理解,主要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補好基礎研究短板。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但即使是像華為這樣以科技創新聞名的公司,任正非也承認,「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所以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因此國家一定要補好基礎研究短板,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力度。到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應重點投入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台,同時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性,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二是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以企業為主導深化產學研結合,讓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公共科技研發資源解放出來走進企業,促進科技成果的工業化和產業化。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需要政府應進一步轉換職能。一方面要精簡政府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給予企業更多的創新空間;另一方面要補短板,在扶持政策、市場監管方面多下功夫。舉個例子。我國研發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但一直被拒之臨床門外,原因就是國家現有與醫療衛生相關的政策中,沒有針對「醫療創新技術」的扶持性政策和准入制度。
這些潛心研發的技術和產品,在最具競爭力的市場窗口期,卻被「雪藏」在繁冗的報批文件中,而國外同類產品卻攻城略地、搶占市場。建議政府部門在創新技術的落地及應用領域要積極作為,為企業的自主創新全程保駕護航。三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機制,提高間接費用和人頭費用比例,推進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正如克強總理所說,「可以探索以年薪制、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效益分享比例,讓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合理合法的富起來。」同時,要把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結合起來,解決「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問題,突破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瓶頸。四是推進科技管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在選人用人、成果處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給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更大自主權。讓科研人員少一些羈絆束縛和雜事干擾,多一些時間去自由探索。改進科研活動評價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第三,要重視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合作求共贏。科技創新離不開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去年四季度,我接連去了以色列和美國西部考察,有兩點感受特別突出:一是當前國際上第四次技術革命蓄勢待發,已經到了爆發邊緣,一大批新興領域的科學技術正在或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二是技術問題基本解決以後,資金和市場成為技術落地、發展新的瓶頸,如美國的精准醫療就是如此。而中國的廣闊市場和充裕的資本,對世界任何一項新科技成果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以色列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都認同我的觀點,即資本是衡量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准,而技術則是提高資本質量的堅實基礎。中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除了自己要大力創新突破之外,必須瞄准世界頂級的技術和人才,輔以國內外的資本和中國巨大市場,實現技術、資本和人才的聚集和融合,這才是中國未來的GDP。
因此,我們應立足國際科技資源加快流動和重組的實際,在開放合作中提高我國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實力。一方面,要積極「引進來」。建議政府出面、出力、出政策,推動盡快建立起世界級的高科技成果轉讓市場。要進一步簡化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准入的審批程序,探索實施「先自主承諾登記,後檢查發證監督」的審批模式。要加快資源對接,對優質的、有放大效應的落地技術轉讓項目,應支持其組團建設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區,並實行差別化的供地、稅收和公共服務綠色通道等政策。同時,應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規劃建設科學儀器、智能制造、精准醫療學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提高項目承接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勵「走出去」,出台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到國外投資科技公司或科研機構,特別是鼓勵企業到海外市場投資一些初創期、孵化期的重大科技項目,讓世界技術開出中國花。
第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中國要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正如總書記在科技大會上所說,「要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同時,「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活則財富活。」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交互影響的今天,加快科技創新,不僅是我國實現「雙中高」的重要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依托,也是在新常態下創造積累國民財富的主動力源(600405,股吧)。
謝謝大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