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滄海桑田大陳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04 15:50


浙江在線6月3日訊 甲午岩迎來第一縷陽光、梅花灣泛起魚肚白……6月2日,大陳島又迎來一個明媚的清晨。

88歲的徐定壽,默默遙望着島上海拔最高的鳳尾山頂那座16.5米高的石碑,心潮起伏。

那是他每天都要靜靜地看上無數遍的墾荒紀念碑。它,記錄着60年前包括徐定壽在內的467名年輕人用心血和汗水譜寫的墾荒史,也見證着60年來大陳島上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

如今,它又見證一段歷史——

繼2006年到大陳島看望老墾荒隊員、2010年給老墾荒隊員回信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六一」前夕回信勉勵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

「總書記還說我們墾荒隊員是最可敬的人。」老人激動地說。

信念的奇跡

「發揚『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考察時勉勵當地干部群眾

離大陳鎮政府不遠處,幾幢紅房子特別顯眼,這就是墾荒隊員們集中居住的南田新村。徐定壽老人也住在這里。

1957年2月,29歲的徐定壽和妻子周銀翠離開家鄉永嘉來到大陳島,成為墾荒隊員,「我以前從來沒有經歷過大海風浪,結果暈船吐了一個星期,血都吐出來了,3天都沒有吃飯,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走路高低不平,夜里電燈不明,急事電話不靈,遇風航船常停,生活單調苦悶,環境艱苦冷清。」這段順口溜,是墾荒隊員當時生活境況的真實寫照。在這段艱苦歲月里,墾荒隊員沒有絲毫抱怨或後悔。

「遇到什麼困難,大家就開展勞動競賽,比啊,拼啊,越是艱苦越快樂,沒有一個人退縮。這種精神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老墾荒隊員李京州說。

當時,這群年輕人還跑到鳳尾山頂,頂着北風,莊嚴宣誓——

背靠祖國河山,面朝祖國大海,肩負着人民的希望。我們有一個困難就解決一個困難,有十個困難就解決十個困難。我們同邊防戰士一起,要把大陳島建設成可愛的家鄉。

正是抱着這一信念,這些墾荒隊員和當地軍民一起,用熱血青春和辛勤汗水,換來了大陳島的喜人變化。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大陳島考察,對老墾荒隊員的奉獻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作出「大陳島開發建設大有可為」的重要指示。

執着的堅守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陳島正朝着『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目標邁進,相信今後的發展會更好。」

——2010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回信

歲月滄桑,如今的大陳島,濤聲依舊,卻早已換了新貌:

國家一級漁港、全國能源開發基地、全國海洋經濟開發建設示范島、全國百個紅色景點旅游景區之一、省級海島森林公園……一個個榮譽成為她的金名片。

在墾荒精神的激勵下,新一代「墾荒者」接力前行。

現為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的鄭錫江,2007年來到大陳島工作時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造路。

探路靠腳,在半人高的雜草堆里摸索前行,稍有不慎身上就會出現血口子……盡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備,但條件的艱苦依然讓鄭錫江很是驚訝。「可聽老墾荒隊員講起以前的墾荒故事,我們才發現自己的苦根本不值一提。」鄭錫江感慨地說。目前,大陳島水咀至雞籠頭至土地堂公路項目完工;總長30公里的環島公路全面貫通。

國網浙江台州市椒江區供電公司大陳供電所所長王海強是個「墾二代」,其父王進蘇是墾荒隊的第二批隊員。說起大陳島的電力系統,王海強如數家珍:

上世紀70年代柴油發電時期限時限電的包燈計費,1988年元寶山風力發電站165千瓦發電機組的投運,2009年20多公里的35千伏海底電纜貫通……

「以前大陳島的供電很不穩定,而且台風一來,基本都會出現問題。」王海強說,而現在,通過一系列的電力改造,大陳島的電力系統越來越穩定,電能質量越來越高,不僅能保障島上用電,而且島上的風力清潔能源還能反哺陸上。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大陳島人也在不斷挖掘海島文化、生態旅游的魅力。

紅色記憶廣場、甲午岩景區、烏沙頭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正在建設;美麗鄉村提升改造、海島保護和整治修復、象頭岙休閒與觀光漁業項目也在有序推進;直升機低空飛行項目已經開始籌劃……這些,讓陳彬彬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陳彬彬是聽着墾荒故事長大的大陳人。2014年,大學畢業的陳彬彬毅然辭去杭州的工作,返回家鄉創業。

「我看好大陳島的發展,也願意為大陳島發展出份力。」27歲的陳彬彬,成了大陳島最年輕的民宿經營者,也給大陳島傳統的酒店經營帶來了新的氣息。

他購置了大型的海洋槽備貨,讓游客在禁漁期也能吃到海鮮;民宿實現了WiFi覆蓋,讓游客在島上也能上網沖浪;引進了新的營銷模式,讓游客在網上了解大陳、並預定酒店……

盡管近年來由於柴油、人工成本上漲,漁業資源枯竭等原因,捕魚業不大景氣。但作為國家一級漁港,大陳島人沒有放棄這個靠海吃海的天然優勢。

2014年,大陳鎮鳳尾村黨支部書記管君武投入200萬元養殖厚殼貽貝,在土地堂一處海灣,放養了2萬多條苗繩,尋求轉型升級。

去年,台風「燦鴻」肆虐,而厚殼貽貝的損失遠遠低於他的預期,這讓他看到了希望,不少村民紛紛效仿,目前島上已有80多人轉產從事水產養殖。

「如今,發展海島旅游恰逢其時!我們將緊抓機遇,借旅游開發之機加快建設小康的大陳和現代化的大陳。」椒江區黨委負責人對大陳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永遠的感召

「希望你們向爺爺奶奶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准備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016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台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回信「習總書記給大陳島墾荒隊員後代的回信,不僅是對廣大青少年的勉勵,也是對你們的關心,對台州發展的關懷與期望。」6月1日中午,台州市委書記王昌榮考察大陳島開發建設工作。船一靠岸,他就先趕去看望島上的老墾荒隊員。

到台州任職4個月來,王昌榮深入台州各地城鄉調研,始終有一種強烈而深切的感受,那就是——

60年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始終在感召台州人民砥礪前行。

而這,也正是許許多多參與和關心台州發展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像民營經濟,之所以能成為台州最大的發展優勢、最亮的發展特色、最重的發展底牌,就是墾荒精神的真實寫照和集中體現。」台州市發改委主任張銳敏這樣對記者說,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個白手起家的台州民營企業家,正是在墾荒精神的感召下,艱苦創業、開拓創新,走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之路。

開過照相館、做過冰箱廠廠長、鼓搗過裝修材料,1994年造起了汽車、2010年收購沃爾沃……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出身台州一個農民家庭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坦言,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好經受磨難的心理准備,做好剝幾層皮的心理准備。

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憑300元貸款起步,闖出了一個大型現代化民營跨國企業集團,從「草根」走到「明星」,更被譽為「國寶」。但隨後接連遭遇的3次危機,使他背上20多億元債務,不少人斷言,飛躍將止步於此。8年後,他的堅持粉碎了這般論調,「台州的企業家,大多有一股子拼勁。沒有這股子精神,就沒有我邱繼寶的今天。」

墾荒精神,過去需要,現在和今後同樣需要。目前,台州市委已明確要求,全市黨員干部要立足崗位,大力弘揚墾荒精神,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為干事創業、崗位建功的熱情和動力,進一步拉高標杆、爭先進位,再創台州新輝煌。

東海潮涌,濤聲吼地,巍巍屹立的墾荒紀念碑靜默如初,正注視着一代又一代「新墾荒者」,迎難而上,接力前行……

文章轉自浙江日報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