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隴南兩當雙聯「四兄弟」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好幫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8 14:30


原標題:兩當雙聯「四兄弟」

駐村干部和貧困群眾一道發展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

本報記者 沈麗莉


人物檔案:楊坤——省質監局質量處副處長;馮軍——省質監局認證處副處長;高翔——省質監局科信處副處長;冉含宇——甘肅省纖維檢驗局紀檢專干。

僅看職務,我們能了解到的是這四人同在省質監局上班,而且都是副處級干部,蒼白的介紹背後,大多數人腦海中應該浮現的是他們在辦公室里正襟危坐的嚴肅面孔。

其實不然,從2014年元月至今,他們有了新的身份——兩當縣金洞鄉四個村的「第一書記」。

2013年底,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響應省委省政府着眼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大決戰的重大決策,選派了8名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聯系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他們正是其中的四員。

轉眼三年任期即到,楊坤等四人和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而在這期間,之前普通的同事關系也得到升華,當地群眾把他們親切地稱呼為——雙聯「四兄弟」。

用行動消除隔閡

五月的兩當,滿目翠綠,空氣中四處飄散着泥土的芳香。

5月16日,記者見到楊坤時,他正戴着一頂草帽,卷着褲腿,和大灘村村民王虎生在木耳種植園里勞作。

陽光刺眼,地里卻一片泥濘,記者經過打聽才了解到,不久前兩當縣發生特大冰雹,災情殃及大灘村,很多村民種植的香菇、木耳菌棒被大水沖毀,連續多日來,作為大灘村「第一書記」的楊坤走家串戶了解記錄災情,幫助村民恢復生產生活。

「歇歇吧,楊書記!」二十多歲的村民周永琴說話間遞上一杯水。「謝謝!」楊坤接過水杯一飲而盡,轉頭又扶起一個菌棒查看。「你看,這木耳已經出芽,再過個十多天就能采摘了!」地頭間幾人融洽地像一家人。

勞作間隙,楊坤回憶起2014年元月初來乍到的情景,「當時可不是這樣,當地老百姓(603883,股吧)都是帶着偏見來看我們的。」

那一年,楊坤、馮軍、高翔、冉含宇四人帶着單位的重托來到兩當縣,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四人便在縣城周邊租了一間房子同吃同住。沒過幾天,他們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附近村民見了他們,要麼就低頭匆匆走過,要麼就在背後議論紛紛,只言片語傳進他們耳中:「什麼『第一書記』,就是來做樣子的!」「城里人哪能受我們鄉下的苦?」「還說城里人素質高,把垃圾扔得到處都是」……

四人心里挺納悶,這還什麼都沒做,怎麼就招來閒言碎語了呢?經過幾天觀察,他們總算找到了原因。楊坤等人租住的房子附近有所學校,孩子們平時放學喜歡吃小零食,包裝袋和果皮紙屑就被扔在了他們所在的街道里,這讓住在這里的群眾誤認為是他們亂扔垃圾,流言蜚語由此而起。

四人一合計,付諸行動就是最好的解釋。於是,四人輪流每天打掃街道,不僅是租住的院房門口,就連整條街都掃了。一個多月下來,不僅流言沒了,還有鄉親們主動上前來打招呼,半年過去了,四人和鄉親們相處得越來越融洽。

「知道我們自己做飯吃,時常有鄉親拿着自家種的菜送來,我們不要他們還生氣哩!」楊坤笑着說。

身體力行解決群眾困難

作為「第一書記」,究竟能為群眾做些什麼?

這是楊坤、馮軍、高翔、冉含宇四人來到兩當縣後思索最多的問題。

兩當溫度宜人,氣候潮濕,擁有種植香菇、木耳絕佳的環境,但也由於觀念落後,陷入種出來的農產品缺銷路的窘境。

「記得當初為了解情況,幾位『第一書記』與我們鄉干部一道,從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實地考察,有針對性地提出幫助農戶種植木耳、香菇等脫貧增收計劃和措施。以前沒種過,我這個鄉長心里也沒有底,不過既然他們是省里下派幫助我們脫貧的,肯定是有他們的道理,便和他們一起做農戶工作,讓省質監局聯系的新潮村、大灘村、李家村、樺林村等4個村村民開始嘗試着種木耳和香菇。」金洞鄉鄉長袁強說。

第一年種植,面積不是很大,到年底木耳收了1萬多斤,香菇收了2萬多斤,面對豐收的農產品,幾位「第一書記」打心底里高興。可是好景不長,他們有些傻眼了,銷售渠道不暢導致這些優質的農產品根本沒有市場。

這可怎麼辦?圍坐在桌前,四人冥思苦想,「要不咱們親自賣!」四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就拿着手機拍照片,並通過微信開始聯系親戚朋友購買。

不僅如此,每次回家的時候,楊坤和馮軍的汽車後備廂和後排座椅內都裝滿了農民曬干的香菇和木耳,他們帶着這些農產品回到蘭州,在自家小區院內賣,在附近市場賣,甚至跑到小區外的街邊賣……中間有趣的是,有一次楊坤在街邊擺攤時還遭到了城管執法的驅逐,但當聽說是雙聯干部幫助村民增收,城管人員經過匯報協調,專門為他臨時設置了一個攤點。

幾番來回運輸銷售,在當年年底,四人將農產品全部銷售一空,並把錢如數交到了農民手中。看到幫扶群眾臉上樂開了花,四人覺得,一切付出都已在此時得到了回報。

    用產業促脫貧

到了2015年,看到種植香菇、木耳有了回報,村民們開始擴大種植規模。

比楊坤年齡稍小的新潮村「第一書記」馮軍心里琢磨,這麼大產量,光靠他們「四兄弟」賣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擴大銷售渠道。

既然要精准扶貧,就要結合職能優勢,於是,四人通過一家菌業公司實地對農民的技術進行現場指導,通過省質監局協調,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種植的香菇、木耳進行檢測,並出具檢測報告,這就相當於拿到了可以在正規渠道銷售的通行證。

拿着檢測報告,四人開始在蘭州各大超市對接,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如今,在蘭州華聯、大潤發、亞歐等超市中都可以見到來自兩當優質的香菇、木耳。

2015年金洞鄉食用菌產業穩步推進。在省質監局的幫扶下,創辦食用菌種植示范點2處,新發展食用菌27萬袋,預計將實現產值105萬元。同年,電商扶貧列為精准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借着這樣的機遇,省質監局的幾位「第一書記」又在溝壑縱橫的兩當縣展開電商扶貧試點,線上線下,遍地開花,金洞鄉食用菌產業迎來新的春天。

金洞鄉樺林村,人口總共29戶,其中11戶是貧困戶,而且外來人口居多,被稱為當地的「移民村」。「四兄弟」中排行老三的高翔是這里的「第一書記」。

高翔在走村入戶,和群眾接觸後發現,這里綠色資源豐富,但是群眾收入不高。為了增加群眾收入,高翔跟當地政府決定利用樺林村林地多,耕地少的自然環境優勢,引導農戶合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生態養雞產業,把土雞放養到自然林地里,這樣一來,不僅符合了現代人的飲食追求,還帶動了當地的農戶脫貧致富。

在確定了養雞這麼一個富民產業後。高翔通過動員發展起來的大戶去帶動貧困戶,達到一個共同增收的目的。樺林村恆源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鞏耀武以前從事苗木繁殖,是樺林村為數不多的富裕戶,從2015年開始結合互助養殖模式後,他共培育了7座雞舍養殖基地帶動貧困戶致富。

「我帶動貧困戶,一戶貧困戶是一千只,然後貧困戶把雞苗投放給我。現在已經帶動了八家貧困戶,采取分紅和工資兩種方式共同發展,年人均收入從以前的一千多元達到去年的三千五百元左右。」鞏耀武說。據了解,像這樣的養殖基地在樺林村還在繼續建設中。

同樣,由「四兄弟」中冉含宇帶領的李家村,主導產業烤煙優勢明顯,省質監局協調煙草部門和電力部門,新建烤煙爐20座,完成電力增容改造2處,新安裝大功率變壓器2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采取「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創辦680畝烤煙示范園一處,實現產值204萬元。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既解放了勞動力,又通過勞務輸出獲得雙重收入。如今,李家村貧困面由2013年的30.67%下降到11.66%,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2541元增長到4936元。2015年脫貧13戶49人,計劃2016年實現脫貧10戶38人。

勁往一處使分村不分家

近三年來,楊坤、馮軍、高翔、冉含宇四人同吃、同住,楊坤細心認真,馮軍頭腦靈活,高翔穩扎穩打,冉含宇老成踏實,四人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卻互相互補。

從一開始,四人就定了一個原則,雖然分別為不同村的「第一書記」,但必須「分村不分家」,誰有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哪個村子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就共同出力協調。

在這個原則下,四人如今親如手足,有時高翔和冉含宇會把愛操心的楊坤叫做「楊媽」,把常常做最終決策的馮軍稱呼為「馮爸」。

但四人也不是沒有紅臉的時候,每年年底駐村干部都會向省質監局進行一年工作匯報,並提出村子在脫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需要省局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支持,這時大家都會為了讓村子更快發展而爭得面紅耳赤,可工作結束後,又親如一家人。

多年來,在省質監局的大力幫扶下,在該局駐村干部的傾力幫助下中,金洞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道路、院落硬化率達到90%以上,富民產業不斷發展,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

采訪中,冉含宇空閒時都會拿出手機點開相冊,里面存滿了他妻子和兩個一歲多寶寶的照片,「這是我的兩個雙胞胎女兒,我們『四兄弟』給她們起名叫『雙雙』、『聯聯』。」說這話時,冉含宇的臉上盪漾着幸福的笑容。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